近期開始持續在這個部落格進行寫作,越來越發現這樣的方式其實非常自在,也越來越簡單。同時,它能夠幫助我闡述許多不同的想法,因為寫作就是在記錄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所碰到的挑戰、所學到的收穫,以及正在進行的嘗試。我覺得這樣的方式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昨天我特別提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那就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以及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主題——上進心。這兩個議題我都認為相當值得探討。
還記得過去曾有人對我說過:「你沒有溫度。」當時我心裡的反應是反駁的,我問自己:溫度可以當飯吃嗎?溫度能帶來業績嗎? 因為那時候的我正身處業務工作,思維自然聚焦在結果與績效上。從業務轉換到創業,或者是在職場中不同階段的轉換,讓我有了新的體會。現在的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溫度。所謂的溫度,不只是態度上的柔和,而是能夠帶給他人正向影響力、正向思維,並展現出更多的同理心與包容心。這些,其實都是溫度的一部分。
過去的我曾經質疑:「溫度能當飯吃嗎?」但現在的我真心相信,溫度是可以當飯吃的。因為當你能帶給他人好的能量與正向影響,那種價值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人脈經營上,如果不是選擇隱居於山林、完全自給自足,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然需要與人互動。
既然無可避免地要與他人接觸,那麼如何相處、如何互動,就成為一門重要的功課。能夠帶給別人正向的影響力,讓對方感受到良好的體驗、愉快的氛圍與積極的情緒價值,這其實就是生活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假設你帶給別人正向的影響,提供更好的價值,那麼對方可能會因此回饋給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比方說,原本他只打算給你兩千元的訂單,最後卻決定下兩萬元的訂單,直接讓營業額成長十倍,這是不是非常棒呢?
又或者,別人原本打算給你一個普通的職位,但因為感受到你的特質與影響力,最終給了你一個更好的位置,讓你能夠歷練更多,甚至收入比原本的職位多出五到十萬,這難道不是更好的一種結果嗎?
所以,能力當然重要,這毋庸置疑。但我更深刻地覺得,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帶給別人影響。溫度,正是一切的核心。當你能讓別人感受到好的能量、好的感受與好的氛圍,這才是長遠影響的關鍵。
我們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讓別人不喜歡你,不要讓別人想要避開你。如果你帶給他人的觀感與感受都是負面的,甚至讓人覺得厭惡與討厭,那其實代表你在某些地方做得相當失敗。
我自己也曾有這樣的察覺。過去的我,確實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導致別人想要避開我。但即便如此,我心中仍舊充滿感恩,因為我的老婆始終沒有離開我。她依然深愛著我,願意與我一同生活、一起成長。這讓我覺得無比感恩,也更加明白要把重心放回家庭。
後來我逐漸體會到,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面向:生活、工作與事業。
- 生活(家庭):Family always number one。家庭永遠是第一順位,把家人照顧好,是一切的根基。
- 工作:如果在職場上有機會升遷、有機會成長,並獲得不錯的收入,甚至遇到一些職缺帶來令人驚喜的年收益,那都是非常棒的。
- 事業:當完成工作後,如果能善用下班或空餘的時間,逐步經營屬於自己的事業,讓它一點一滴發展起來,這也是非常值得的方向。
我相信,把這三塊照顧好,人生就能逐漸走向平衡,也能讓自己與身邊的人都過得更好。
我的一個觀察是,不管你是利用可運用的時間,還是休息的時間來打造個人品牌與事業,兩者其實是相通的。因為個人品牌就是你這個人本身,就是你所具備的影響力。
如果這份影響力能夠與事業結合,那麼價值就會大幅提升。單純的影響力,必須思考如何進行轉換,也就是所謂的「影響力變現」。否則就會變成只有流量,卻無法將流量帶來實際效益或財務成果。當然,這並不是錯的,因為現階段確實有一些平台,例如 YouTube 或其他自媒體平台,本身就具備流量變現的模式。
但我認為更核心的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可以被市場接受的商品或服務。當你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產品,無論是線上課程、數位產品,還是實體商品,都能夠提供給真正需要、並且願意購買的人。這樣的基礎才是更長久、更穩固的。
所以說,當你擁有商品與服務,並能夠成功販售時,你其實就已經踏上了創業之路,真正成為一名 Entrepreneur(創業家)。
這是我自己的一個觀察:最終的最終,個人品牌要前進的方向,就是成為一名創業家。
現在的時代有許多資訊型產品可以嘗試,例如線上課程、付費流量、付費內容,甚至是各種不同類別的數位服務。這些都值得勇於去嘗試,因為它們可能是打造個人品牌與事業的重要途徑。
在這個過程中,往往也會延伸出許多相關工具需要使用。比方說:
- Email 名單收集頁
- 會員名單管理系統
- 線上課程平台的收費模式
有些工具可能一開始就需要付費,這時候就必須學會拿捏與選擇,判斷哪些能用、哪些暫時不需要,並且控制好成本。
因為如果你沒有控制好成本,就會出現一種狀況:收入還沒進帳,但支出卻已經非常龐大。這樣的資產負債結構是不健康的。要記住,資產是能帶來收入的基礎。
舉個例子,假設你透過會員制度,每個月能帶來二十萬的收入。但在這二十萬裡,你必須先扣掉:
- 平台的分潤
- 行銷與廣告成本
- 管銷與工具費用
最終剩下來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淨利潤。
因此,我認為創業者必須對數字保持高度敏感。否則,即便看到表面上的大營業額,如果把所有支出和成本扣掉,最後甚至可能是負的。這不僅會影響事業的健康發展,也可能讓人誤以為自己在成長,實際上卻在虧損。
對數字的敏感度非常重要。創業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清楚掌握自己的金流狀況。因為我自己有跌倒的經驗,曾經沒有控制好金流,導致陷入困境,所以更加明白:每個月固定要支付的費用,是否能準時支付、是否能夠支撐下去,這是創業家必須時刻留意的重點。
如果是傳產型的創業模式,支出更為龐大。除了基本的運營成本外,人事費用往往是一筆極大的開銷,而這也是必須仔細規劃的環節。作為一個 Entrepreneur(創業家),你必須對這些數字一清二楚,才能讓事業穩健發展。
也因為這樣,我才會將我的 Podcast 命名為 《不離職創業》。因為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模式相對穩妥。你可以在職場中獲取固定收入,同時又能利用可支配的時間與資源,逐步打造屬於自己的第二份收入。
這種方式,既能降低創業初期的風險,又能為未來的轉型鋪路。
這個過程是一種相對穩健的方式。我喜歡用房產的例子來比喻:假設你買了一間房子,然後將它出租給別人,成為包租公。透過租金收入,你可以支付房貸或其他相關費用,同時還能慢慢累積資產。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不僅能夠穩定收取租金,還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點將房子出售,獲得可觀的資本利得與價差。
相對地,如果你買了房子卻不出租,也沒有任何收入,卻仍然要支付房貸與各種成本,那麼這筆投資就會變得非常吃力,甚至可能帶來虧損。
因此,不離職創業的模式,其實就像這個房產投資的概念:透過穩定的現金流支撐起基礎,再長期累積價值與資產。這種方式既降低風險,也能讓創業更可持續。
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觀察與看法。我覺得,相較於全職創業,更早採用不離職創業的模式其實是相對穩健、可行的。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但每個月都有業績壓力啊?」沒有業績壓力時,又必須想辦法創造收入。對此,我的直覺反應就是採用不離職創業的模式。
過去,我對工作的認知曾帶有很多負面連結與思維:工作只是比破產好一點,工作無法為你帶來真正的自由……等等。
但後來我逐漸理解,其實工作本身並沒有錯。工作能帶來穩定的上班收入,而這些收入背後承擔的是各種責任——房貸、車貸、租金、水電,甚至人事成本。工作讓我們有能力負起責任、完成支出,也是一種保障與穩定的來源。
我自己對這個過程的體會,是充滿感恩的。因為在這段時間裡,我能夠進行更多的思考,也有機會去沉澱自己。
我很喜歡「沉澱」這個詞,因為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種狀態:走累了,暫停一下,蓄力後再抒發。透過沉澱,我能更清楚地理解、悟到一些事情,而這些理解往往成為後續自我爆發與成長的起點。
人生中的高低起伏,本就是自然的過程。關鍵在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這一切。
而正是這些沉澱的過程,帶來了大量的沉思與記錄。我對此感到非常感恩,因為它讓我更能理解自己,也為未來的成長打下了基礎。
在這些層次的沉澱與紀錄過程中,我有機會拿起紙筆進行寫作。這個寫作的過程,給了我非常多不同的思考角度,也讓我能更清楚地將過去所學到的經驗完整紀錄下來。
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記錄,我慢慢從「知道」提升到「悟到」。這種累積的過程,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今年、明年,甚至到 2025 年,都會有許多新的突破與進展。
因此,我會設定自己的目標,並一步一步地前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享受旅程本身,也欣賞沿途的風景變化,並感恩一切所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