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在創作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非常開心。最近不僅在經營寫作部落格,也同時持續增補書籍的內容。由於設定了書籍的目標篇幅,因此在過程裡逐步增加新故事與新觀點。而在這樣的累積中,我發現自己看見、聽見與經歷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每一則都讓我覺得相當珍貴。
其中,有一個故事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也值得放進書裡。這個故事關於「四分鐘一英里」的突破。過去,長達非常久的一段時間裡,沒有人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這被視為幾乎不可能的紀錄,直到有一天,終於有人做到。當這個紀錄被突破之後,短短的時間內,陸續有上百人也完成了相同的成就。
這個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限制有時只是心理上的枷鎖。當一個人打破了框架,證明這件事是可能的,其他人也就不再把它視為無法達成的高牆,而是能努力跨越的目標。這樣的啟示,不僅適用於運動領域,也同樣適用於人生與創作。每一次的突破,都能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這個「四分鐘一英里」的故事,我一直覺得非常經典,也很值得放在我的內容裡。最初聽到這個故事時,是一位創業家分享的。他不僅講述了這段歷史,更進一步延伸出一個信念,那句話深深打動了我:
If he can do it, I can do it. 如果他能做得到,那我也可以做得到。
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自我溝通方式。過去,我們很容易在挑戰前對自己設限,認為某些事是不可能的。但當有人率先突破,我們就會開始相信自己也能夠跨越那道看似無法突破的牆。
自我對話的轉變,往往就是改變的起點。 當我們開始對自己說「我也能做到」,不僅能突破心理的框架,也會開啟一條新的可能性之路。這樣的信念,正是許多成就背後最關鍵的力量。
除了「四分鐘一英里」的故事之外,我覺得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經歷同樣展現了自我對話的力量。
歐普拉的成長背景並不順遂。她在童年時期曾遭遇性侵,也一度受到藥物問題的影響。然而,她並沒有讓這些不幸的經歷成為人生的枷鎖,反而在自己的領域中持續努力,逐漸創造出巨大的影響力。最終,她更是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平台,讓自己的聲音與影響力傳遞給全球。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2013 年她在哈佛大學的演講。那段時間正是她認為自己人生最低潮、最失敗的時刻。然而,也正是這場演講,讓她透過自我對話找到新的力量,並產生了轉變。
如果說 Roger Bannister 打破了四分鐘一英里的紀錄,讓上百甚至上千人跟著跨越限制;那麼歐普拉的故事,則是告訴我們:即使生命曾經出現黑暗與不堪,只要我們願意重新定義經歷,並用新的方式與自己對話,就能夠翻轉命運。
關鍵不在於外在的事件,而在於我們如何賦予這些事件意義。 自我對話的質量,往往決定了我們後續人生的方向。
在談到「自我對話」這個主題時,我腦海裡浮現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是 Roger Bannister 打破四分鐘一英里紀錄的故事。這個突破告訴我們:當有人證明「這是可能的」,心理上的限制就被打破,隨之而來的是更多人也能完成同樣的挑戰。
第二個是 歐普拉的故事。她的童年充滿創傷,甚至經歷過性侵與藥物問題,但她沒有被過去的痛苦綑綁,反而在過程中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影響力與財富。特別是在 2013 年哈佛大學演講的時刻,她正處於人生最低潮,卻因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迎來了轉變,開啟了新的篇章。
第三個則是我記得曾經聽過的故事(雖然無法確認真實性),關於 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的母親曾經因犯罪、甚至涉及賣淫而坐牢。兩個孩子面對同樣的家庭背景,卻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一個人複製了母親的軌跡,最終也陷入相似的困境;另一個人卻選擇跳脫,過上截然不同、甚至是卓越的人生。當有人訪談他們時,答案揭示了關鍵: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讀與自我對話,而這最終決定了他們的人生結果。
這三個故事,都展現了自我對話的力量。無論是說話、演講、錄製 Podcast,還是書寫創作,本質上都是在與自己對話,並將這份對話轉化為能量傳遞給他人。只要持續創作,就會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與想法,而這些靈感往往就是最珍貴、最意想不到的禮物。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覺得,只要持續創作,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不論是錄製 Podcast、經營 Blog,還是書籍的撰寫,我都能在過程中感受到巨大的成長。因為每一次創作,都會激發出新的靈感、想法、策略與做法,接著我再將這些靈感應用在自己的專案或項目上。
以 Blog 為例,未來它可能會發展成什麼方向,我其實也不確定。或許有一天它能轉化為有人付費購買、有人追隨喜愛的內容,也或許它只是我的一個實驗與練習。但無論如何,它都讓我不斷學習、探索與成長。
如果最後沒有人購買,對我來說也沒關係,因為在過程裡我已經獲得了很多靈感、想法與實際的做法。這些收穫本身就是創作最大的禮物。而如果真的有人願意付費支持,那就當作是一份額外的驚喜與收穫。
因此,我一直保持這樣的心態:沒有,是正常;有,是多的;一切都是多的。 這樣的創作心境,讓我能更專注於享受過程本身,而不是被外在的結果所綁架。
在這段創作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許多不同的收穫。即使是嘗試各種內容形式,也讓我看見創作本身所帶來的價值。雖然接下來 Podcast 的進度可能會暫緩,但我仍然希望在有機會的時候,能透過錄製 Podcast 的方式,來呈現自己在旅程中的發現與紀錄。
接下來,9 月的主要目標是完成書籍的電子版本。這將需要我投入更多晚上的時間,專注在編修與內容整理的工作上。同時,我也希望能將時間部分留給 face-to-face 的深度交流,因為我體會到:深度的影響力來自於面對面的互動,而廣度的影響力則來自於線上傳播。
除此之外,我也持續安排時間進行學習與成長。這些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未來方向的準備。對我來說,在創作、交流與學習之間取得平衡,就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成長歷程。
昨天(9 月 16 日)的行程可說是滿檔,但卻充滿了家庭氛圍。
一早先載大姪女去學校,接著陪老婆到石門水庫與桃園大溪走走。從石門水庫再到大溪,最後回到龍潭休息一下。稍作休息後,又去接小姪女下課,並帶她們到朋友家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陪伴孩子的過程,需要很高的能量與耐心,但同時也讓我覺得格外特別。回到龍潭後,還陪大姪女去打籃球。整天下來幾乎都圍繞在家人身邊,可以說是 All is family time —— 一整天都是家庭時光,也因此顯得更加珍貴而難忘。
因為有這些家庭時間,我覺得不僅能提升彼此的關係,也讓我重新思考:要如何為家人創造更多的價值。這種價值並不僅限於物質,還包括情緒價值。陪伴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能更專注於活在當下,給予更多的關心、觀點,甚至融入一些想分享的想法與事物,這些都能成為家人間的重要連結。
同時,我也體會到,保持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心態會影響我們的互動方式。如果在同樣的時空裡,我們帶著負面的狀態,那麼自然會讓人不想靠近。但若能以感恩的心去面對,帶給他人正向的思維與能量,甚至傳遞歡樂,就會讓人覺得親切可愛、願意接近。
這樣的轉變,對我而言是一種後期很大的典範改變。因為當我開始選擇正向與感恩,周遭的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和諧而美好。這正是家庭時間所帶來的深遠啟示。
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其實有著很大的差別。以前的我,往往帶給別人的感受偏向於壓力與壓抑。如果一些過去的朋友看到現在的我,可能會驚訝於這樣的轉變。不過,那時候的我,確實可能在別人心中留下了一些不太好的印象與記憶。這點無法改變,因為每個人在不同階段,因著不同的決策與待人處事方式,都會展現出不一樣的樣貌。
然而,我逐漸明白,只要有意識地持續成長與改變,就能讓身邊的人感受到開心與安心。這是一個很美好的過程。
同時,我也愈來愈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過程中,學會不斷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擅長的是什麼?我的強項在哪裡?而哪些部分又是相對的弱項,需要去調整?這一連串的探索,讓我在準備邁入四十歲的這個階段(今年三十九歲),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因為當你越認識自己,就越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把自己照顧好。這是一種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的體驗。自我成長的核心,不只是改變外在的行動,而是內心逐步與自己和解,並且找到真正想要走的方向。
今天(9 月 17 日),我將書籍的內容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包括統一書中圖片的大小,以及調整一些細節部分。很高的機會,今天就能將書籍內容定案完畢。
接下來的步驟包括:
- 確認補充內容文章,確保完整性。
- 確認書籍插圖的大小統一
- 檢查是否符合出版規範。
- 彙整參考資料與 APA 格式,確保引用完整且正確。
- 在完成以上階段後,再進行排版,確認頁數分段以及章節頁是否在單數頁,
- 最終就可以申請 ISBN 與 CIP。
整個流程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完成,進度清晰可見,也讓我感受到成就感。
接下來,我會持續推進,每一步按部就班完成,逐步邁向下一個階段,確保書籍順利出版。持續做、持續前進,就是最好的進度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