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習慣以某種方式來看待世界時,就很難想像它可能存在於另一種樣貌之中。也因此,在每天數以萬計的資訊轟炸下,我們反而看不見世界的真實。因為我們所知道的,限制了我們所能看到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又侷限了我們能理解的。
對關心環境與世界發展的人來說,要保持樂觀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知道:每分鐘有六人死於愛滋病、四人死於結核病、兩名孩童死於瘧疾;每年有一千四百萬人因可輕易治癒的傳染病失去生命。我們也知道,一杯連鎖咖啡的利潤,農民竟只分得不到百分之一;南非種植甘蔗的農人買不起糖;非洲馬利擁有六百萬頭乳牛,卻仍需進口九千噸奶粉。只要一百三十億美元,就能為全球孩童提供基本的健康與營養照顧,挽救近千萬條生命,但歐美每年光是寵物飼料的支出就超過一百七十億美元。聯合國維和部隊每投入一美元,就有國家花兩千美元製造戰爭;更諷刺的是,握有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正是全球最大的軍火商。同時,全球暖化與資源枯竭的危機也迫在眉睫。
面對這些問題,傳統思維往往認為必須靠強大組織、一場革命,才能帶來改變。然而,事實是,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裡,單一行動幾乎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正在悄然改變世界──那就是公民社會的力量。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公益團體與非營利組織,正組成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它沒有中央領導,也沒有明確的階級制度;成員的力量來自理念,而非權力。他們像無數原子般自由集結,散開後又再度凝聚,透過理念相連,卻無法被簡單命名或量化,因此媒體難以報導,企業也無從管理。
公益團體的核心是「理念」,而非「意識形態」。理念追求的是質疑與解放;而意識形態則試圖壟斷、劃分忠誠與敵我,抗拒多樣性與民主。以理念為核心的運動,反而能因應快速變化的時代需求。它分散權力、避免宰制,透過資訊、聚會與行動,足以挑戰政府、企業與強權。
在數位時代,網路、電子郵件與行動通訊讓理念跨越地域與文化,人們即使素未謀面,卻能在共同目標下凝聚力量。這種看不見的力量,不靠武力,而靠信念。
雖然公益團體往往規模渺小,但正如環保運動的經驗所示,「小螞蟻」也能撼動「大象」。這些行動者必須自我學習、採取行動、再傳授他人,成為現代社會的「學習—行動—教導」三位一體。
因此,雖然人類社會正面臨嚴峻挑戰,但我依然懷抱樂觀。因為只要有更多人明白──一個人也能發揮力量,透過理念傳播與網路串連,從身邊的小事著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正是推動世界改變的無形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