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洪流夾帶泥石傾瀉而下,造成嚴重死傷與財物損毀。災難發生已經數日,但社會輿論場中,實際看到的卻是政黨之間的相互指責、官員的推諉,以及網路上的謾罵,遠多於對災民的關懷與重建的務實討論。此情此景,不免讓人心痛:人民的家園尚未重建,卻先成了政治攻防的戰場。

責任與歸咎不可逃避。 根據現有資訊,堰塞湖並非突然出現,而是早在七月間便已形成。堰塞湖本身即是高風險存在,若無有效監測與引導,終將帶來災害。此次颱風豪雨固然是潰決的直接原因,但究竟在預警、監測、撤離、通報各環節上,是否存在延誤與疏失,必須釐清。檢調已經介入調查,這是必要的一步,但責任追究不應止於司法層面。當政治領導人享有決策權與資源調度權時,也應負起相應的政治責任,不能只將一切推給「專業單位」或「突發天災」。
然而,追責並非唯一,甚至不是當下的首要工作。 當災區民眾仍處於驚惶與失落之中,當房舍、道路、農田尚待清理,當經濟活動停滯、災後生活困難,社會最需要的,是迅速的救援、合理的補償、公平的安置,以及透明的重建計畫。遺憾的是,過去幾日,媒體與政壇焦點多集中於「誰對誰錯」、「誰應負責」,卻少見各級政府就「如何協助災民復原」提出明確藍圖。如此失焦,等於讓二度傷害加諸災區居民。責任歸屬固然要靠檢調查明,但制度檢討不能等待。 這次災難至少凸顯三個長期結構性問題:
第一,防災監測與警報體系不足。 目前台灣各地雖設有水位計、簡訊警報、地方廣播等機制,但實際運作情形卻不一致。部分居民表示未收到警訊,部分警報出現延誤,甚至傳遞過程語焉不詳。警報若不能準確、即時,便失去其最重要的價值。這套體系必須檢討與升級,並納入更全面的地質監測與即時數據。
第二,地方與中央協調不暢。 災害應變涉及跨部會、跨層級合作。然而,實務上常因「誰該主責」的爭論,導致資源遲滯。此次災難便暴露出中央與地方在撤離、監測、應變上各說各話,顯示應急機制尚未成熟。這需要建立跨域整合平台,讓所有單位能以「救災優先」而非「責任歸屬」作為行動依據。這次中樣與地方多次爆發爭吵,是很要不得的情況。
第三,重建機制透明不足。 災後重建所需的資金龐大,工程漫長。若缺乏公開機制,便容易淪為黑箱作業,甚至滋生弊端。未來的重建計畫,應在最短時間內提出進度表、財務規劃,並建立公民監督管道,讓受災居民能參與討論、掌握資訊。
要再次強調:災害發生後,政治口水不能取代專業行動。 政黨的互槓,也許能帶來短期聲量,但無法重建一棟倒塌的房屋,無法填補災民失去的田園,更無法挽回逝去的生命。政府各層級應該展現的是領導與擔當,而不是推責與卸責。
同時,社會輿論也該自我反省。 當災區的影像不斷在媒體與社群被消費時,過度的情緒化批判與網路謾罵,容易模糊焦點、激化對立,卻無助於問題解決。社會需要的,是冷靜的討論、理性的監督,以及具體的改革方案。唯有如此,才能讓這場慘痛的教訓化為未來制度進步的契機。
心語: 花蓮光復鄉的災難,提醒台灣面對極端氣候時的脆弱,也揭露制度上的缺口。責任,當然需要釐清;檢調必須深入,政治人物也該自我檢討。但更重要的是,重建不容遲疑,制度必須革新。如果台灣人民只是在責難中打轉,而沒有將重點放在災民需求與制度修補,那麼每一次天災,都將重演同樣的悲劇。這才是真正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