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島上的光芒》這本書是林宏文寫的。因為過去一年我很關心台積電的發展,本身也在做投資,常在 YouTube 的財經節目看到林宏文先生受訪。我知道他過去三十年主要採訪台積電,因此對整個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這次他出版這本書,把他對產業的理解做了一次整理。
本書由早安財經於 2023 年出版,主要聚焦台積電的商業模式、競爭策略、企業文化、地緣政治與關鍵轉折。核心主題是以台積電為中心,串聯台灣半導體的發展與全球晶片戰的格局;整合三十年第一線採訪與評論,提供深度脈絡與獨特洞察;討論產業演化的軌跡與分析,也探討張忠謀的管理哲學結構,以及國際化策略與風險管理。
先談台積電的純晶圓代工模式。1987 年台積電成立,開創純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促成 IC 設計產業(fabless)專注於設計;製造則由台積電這類純晶圓代工公司負責,重新定義半導體產業分工架構。聯電一開始是 IDM,擁有自有品牌的晶片、IC 設計與晶圓製造;後來透過「五合一」策略,從自有產品轉向純代工。主要原因是:若同時經營自有品牌又替客戶代工,容易引發客戶疑慮;走向純代工能消除疑慮、做大產能規模。代工的本質就是「製造服務業」:要有流量的客戶,才會有流量的代工,才能建立雙贏的生態體系。
在技術與經濟規模上,首先是先進製程領先;例如 EUV 微影技術大幅縮短開發階段、提升良率,形成技術護城河。投資門檻方面,7 奈米世代的建廠資本支出動輒數百億美元,形成天然的進入障礙;許多晶圓代工廠在 7 奈米就會卻步(例如 GlobalFoundries 等)。台積電憑藉「良率、交期、服務」的三角優勢,創造客戶高度黏著。
在商業與定價策略上,競爭原則是:除了價格,其他面向都要領先;透過技術、服務、良率的全面領先,建立差異化優勢。價格紀律方面,長年維持約 4% 的年度結構性降價,搭配製程進步,在成本控制與客戶價值之間取得平衡。客戶經營上,與超大型客戶建立協同開發關係,共同提升良率表現。
研發與創新節奏上,強調「研發優先於開發」,運用機台資料回饋的閉環系統;製造現場與設計端深度協作,形成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與持續改善的飛輪機制。所謂「夜鷹部隊」,是在 2010 年代為了拉開或追趕與三星的節點差距,在先進節點採取專案化與三班制(24/7)運作,大幅提升研發迭代速度。
國際競合與地緣政治方面,Intel 與 Samsung 的競逐中,節點時程、良率表現與客戶信任度是關鍵分水嶺;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優勢持續擴大。供應鏈風險方面,材料與設備的管制事件凸顯韌性需求,促進多元化布局與在地化策略。海外投資取捨上,日本具備在地夥伴的價值;美國投資則兼具市場開拓與政治考量的雙重戰略意義。
企業文化與人才治理方面,核心價值是「誠信、承諾、創新、顧客」。張忠謀也常說「誠信本身就是一門好生意」:維持透明與誠信,可建立長期信任與合作。承諾是對客戶、股東、員工的承諾必須全力履行,建立可信賴的企業形象。創新則是持續投資研發,在技術與製程上保持領先,驅動產業進步。顧客面向則以「客戶成功」為導向,提供最佳服務品質與技術資源。人才哲學是「用一流人才做二流的事」,把基本功做到滿分。會議原則強調報告進度與解法,不空談問題,務必行動導向。在高資本密度的產業中,也形成 24/7 的文化,追求機台高稼動與快速解決問題。
關鍵轉折與教訓方面:從 IDM 轉向代工分工,形塑了 fabless 與 foundry 的結構性分工、重塑價值鏈;台灣在 DRAM 產業的教訓(授權依賴、現金流壓力)也讓資源更聚焦於代工這條更可持續的路徑。飛輪效應則是「製程 → 良率 → 大客戶 → 規模 → 現金流 → 再投資」的正向循環,唯一的威脅是停止進步。
金句與洞察部分:策略上「價格以外都要讓對手絕望」,以技術、服務、良率的全面領先建立不可撼動的優勢;人才哲學上「用一流人才,把平凡事做到極致」,追求基本功的完美執行。投資決策上,對 CEO 來說「不投資才是最大的風險」。在高資本密集產業,設備動輒數十億美元,唯一合理的選擇就是 24/7 的高稼動與效率追求。
未來的關鍵風險地圖,包括地緣政治、國際貿易,以及台積電的策略選擇,將決定未來十年的競爭格局——技術擴張與地緣風險並存,需要更細膩的風險評估與投資策略。最後,給長期投資股東與產業觀察者:台積電的商業模式護城河,來自技術領先、製程良率與客戶成功的長期複利;它建立的不只是技術優勢,更是完整的生態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