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珍.古德(Jane Goodall):科學與良知的身影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一、生平與科學探索

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2025)於1934年4月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戰後的物質匱乏,並未澆熄她對自然的好奇。孩童時期,她常觀察鳥獸昆蟲,母親送她一本《泰山的故事》,更點燃了她對非洲的嚮往。1957年,她懷抱熱情奔赴肯亞,展開與野生動物的命運相遇。

在肯亞,她遇見古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基(Louis Leakey),受邀成為助手。1960年,她獨自前往坦尚尼亞貢比溪國家公園,開始黑猩猩的長期研究。這段田野工作,不僅改變她的人生,也顛覆了人類對自身的理解。

1962年,她進入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就讀,後於1966年完成博士論文《野生黑猩猩的行為》,成為首位不具學士學位卻能直接攻讀博士的學生之一。她的方法並非冰冷的紀錄,而是帶著耐心與同理心,細緻描寫猩猩的日常互動,讓科學研究兼具溫度。

二、重大發現與學術貢獻

古德的研究顛覆了傳統觀點。她發現黑猩猩會製作並使用工具,例如削枝捕蟻、用葉片取水,打破「人類獨有」的假設。她也記錄黑猩猩的肉食行為,揭示其社會中並存關懷與暴力的一面。1974至1978年間,她見證「龐貝之戰」,黑猩猩族群因爭奪資源而爆發長期衝突,一方族群最終消亡。

這些觀察證明,人類行為並非孤立於自然的例外,而是與靈長類共享多種模式。她的發現不僅重塑靈長類學,也觸動哲學、人類學與倫理學的根本思考。

三、機構創建與公共倡議

在累積科研成果後,古德意識到:若不立即行動,森林與黑猩猩將在研究完成前消失。1977年,她創立〔珍.古德研究所〕,推動保育與社區合作。研究所不僅持續田野工作,還幫助當地村民發展可持續農業、改善衛生教育,使保育與生計相互支持。

1991年,她發起「根與芽」(Roots & Shoots)計畫,鼓勵青年以行動關懷動物、人類與環境。三十多年來,這一計畫擴展至全球六十多國,成為青年行動的網絡典範。

她始終強調:唯有透過教育與社區參與,保育工作才能長久。

四、榮譽與國際地位

珍•古德幾乎獲得過所有重要國際榮譽。2003年,她受封為英國女爵士(DBE)。2020年,她在台灣獲唐獎永續發展獎。2021年,她榮獲天普頓獎。2025年,她再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她亦長年擔任聯合國和平使者,象徵「和平、保育、教育」三重使命。

她的地位早已超越科學家——是公共知識分子,也是道德感召者。

五、長期影響與精神遺產

珍•古德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科學範疇。她的人格化觀察方法,讓學界更重視動物的情感與社會關係;她的演講與文字,喚醒世人正視氣候變遷與物種危機;「根與芽」計畫則培養了一代代青年,建立起公民責任感。

她強調非人生命的價值,推動社會思考動物的尊嚴與權益。她證明,科學不只是數據,也能成為良知與行動的召喚。

六、逝世後的全球回響

2025年10月1日,珍.古德辭世。消息傳出,全球主要媒體以專題報導悼念。《衛報》回顧她打破人與動物界線的意義;路透社則聚焦她從研究者轉向環保倡議者的過程;美聯社強調她高齡仍巡迴演講,身體力行到最後一刻。

聯合國秘書長稱她是「人類與自然的橋樑」。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稱她為「真正的英雄」。南希.裴洛西則讚揚她是結合科學使命與公共教育的典範。然而,也有人提醒:在當前環境危機下,若缺乏制度與政策改革,僅靠個人倡議恐難應對。她的遺產因此不是靜態紀念,而是一場持續的對話。

七、結語

珍.古德的一生,是科學與良知的結合。她透過黑猩猩映照人類,迫使我們直面自身的侷限與責任。從非洲叢林到國際舞台,她始終以溫柔卻堅定的聲音提醒:

「每一天的選擇,都會影響地球。」

她的辭世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這份精神遺產,將繼續啟迪後人,在不確定的時代裡,勇敢守護自然,尊重生命。

附錄|珍.古德生平大事年表(1934–2025)

1934 生於英國倫敦。

1957 赴肯亞,成為路易斯.李基的助手。

1960 在坦尚尼亞貢比開始黑猩猩田野研究。

1974–1978 記錄「龐貝之戰」,揭示黑猩猩社會的暴力面。

1977 創立珍.古德研究所。

1991 發起「根與芽」計畫。

2003 受封為英國女爵士(DBE)。

2020 榮獲台灣第4屆唐獎永續發展獎。

2021 榮獲天普頓獎。

2025 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0月1日辭世。

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2025)

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2025)

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2025)

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2025)

珍.古德在非洲

珍.古德在非洲

raw-image
台灣中央社圖片

台灣中央社圖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9K會員
1.3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4/28
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於1969年11月7日出生於台灣台南,她的故事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之一。三歲時,她隨父母蘇春槐與羅淑雅移民美國。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蘇姿丰自幼展現對科學與數學的天賦。她的科技熱情帶領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那裡她獲得電機工程博士。
Thumbnail
2025/04/28
蘇姿丰(Lisa Tzwu-Fang Su)於1969年11月7日出生於台灣台南,她的故事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傳奇之一。三歲時,她隨父母蘇春槐與羅淑雅移民美國。在嚴格的家庭教育環境中,蘇姿丰自幼展現對科學與數學的天賦。她的科技熱情帶領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在那裡她獲得電機工程博士。
Thumbnail
2025/04/27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不僅是人工智能(AI)革命的領軍人物,更處於涵蓋文化、連結東西方科技生態的關鍵地位。他的台裔背景、全球視野與對未來科技的執著,使他成為Al時代的引領者。他的文化影響力、科技貢獻、對台灣的意義,以及其個人特質與挑戰,都值得各行各業的人都來認識他。
Thumbnail
2025/04/27
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不僅是人工智能(AI)革命的領軍人物,更處於涵蓋文化、連結東西方科技生態的關鍵地位。他的台裔背景、全球視野與對未來科技的執著,使他成為Al時代的引領者。他的文化影響力、科技貢獻、對台灣的意義,以及其個人特質與挑戰,都值得各行各業的人都來認識他。
Thumbnail
2025/04/26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無疑是當今最具話題性的人物之一。作為特斯拉(Tesla)、SpaceX、Neuralink 和 The Boring Company 的創辦人,他以大膽的夢想和顛覆性的創新聞名。然而,對台灣的中文受眾來說,馬斯克究竟是改變世界的天才,還是充滿爭議的冒險家?
Thumbnail
2025/04/26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無疑是當今最具話題性的人物之一。作為特斯拉(Tesla)、SpaceX、Neuralink 和 The Boring Company 的創辦人,他以大膽的夢想和顛覆性的創新聞名。然而,對台灣的中文受眾來說,馬斯克究竟是改變世界的天才,還是充滿爭議的冒險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那濃密的林中心,陽光僅能輕觸森林地面的地方,珍找到了她的庇護所。每個早晨,當世界醒來時,她帶著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踏入這個隱秘的天堂。森林的聲音——鳥兒的啼鳴、葉子在風的輕撫下沙沙作響——是她文學創作的交響樂。
Thumbnail
在那濃密的林中心,陽光僅能輕觸森林地面的地方,珍找到了她的庇護所。每個早晨,當世界醒來時,她帶著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踏入這個隱秘的天堂。森林的聲音——鳥兒的啼鳴、葉子在風的輕撫下沙沙作響——是她文學創作的交響樂。
Thumbnail
在一個充滿歷史魅力與現代進步的繁忙城市中心,珍,一位熱情的環境科學家,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她的任務不僅是了解環境,還要將周圍的城市空間轉變為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棲息地。有一天,在進行田野調查時,珍偶然發現了一塊被遺忘的土地,夾在兩座高樓之間。
Thumbnail
在一個充滿歷史魅力與現代進步的繁忙城市中心,珍,一位熱情的環境科學家,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她的任務不僅是了解環境,還要將周圍的城市空間轉變為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棲息地。有一天,在進行田野調查時,珍偶然發現了一塊被遺忘的土地,夾在兩座高樓之間。
Thumbnail
在一個坐落於青翠山丘和流水之間的偏遠村莊裡,珍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民族歷史學家。她花了多年時間穿越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平原,與原住民社區聯繫,學習他們的語言,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她的使命是保存這些豐富的口述傳統和文化遺產。
Thumbnail
在一個坐落於青翠山丘和流水之間的偏遠村莊裡,珍是一位備受尊敬的民族歷史學家。她花了多年時間穿越茂密的森林和廣闊的平原,與原住民社區聯繫,學習他們的語言,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她的使命是保存這些豐富的口述傳統和文化遺產。
Thumbnail
珍從小就感到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聯繫。孩提時,她會花上數小時在家附近的森林裡探索,陶醉於樹葉的呢喃和鳥兒的歌唱。這種聯繫隨著她的成長愈發深厚,激勵她將對講故事和攝影的熱愛與新的使命結合起來:教育他人關於環保的重要性。作為一名環保故事講述者和教育家,珍走訪了許多遠近的社區。
Thumbnail
珍從小就感到與大自然有著深厚的聯繫。孩提時,她會花上數小時在家附近的森林裡探索,陶醉於樹葉的呢喃和鳥兒的歌唱。這種聯繫隨著她的成長愈發深厚,激勵她將對講故事和攝影的熱愛與新的使命結合起來:教育他人關於環保的重要性。作為一名環保故事講述者和教育家,珍走訪了許多遠近的社區。
Thumbnail
珍·福斯特不是你所認識的典型科學家。作為一名著名的遺傳學家和生物工程師,她的工作超越了傳統科學的界限。懷抱著對創新無比的熱情和充滿同理心的心,珍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理解和提升支配所有生命的遺傳代碼。在一個小鎮長大,珍一直對生命的複雜性著迷。
Thumbnail
珍·福斯特不是你所認識的典型科學家。作為一名著名的遺傳學家和生物工程師,她的工作超越了傳統科學的界限。懷抱著對創新無比的熱情和充滿同理心的心,珍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理解和提升支配所有生命的遺傳代碼。在一個小鎮長大,珍一直對生命的複雜性著迷。
Thumbnail
珍·哈里森站在沼澤地的邊緣,眼睛掃視著天際與茂密的紅樹林相接的地平線。柔和的昆蟲嗡嗡聲和遠處水鳥的叫聲充滿了空氣,創造了一種既混亂又和諧的交響樂。這裡是她的聖地,一個讓她感到最有活力的地方。 多年前,珍在進行博士論文的實地研究時偶然發現了這片濕地。
Thumbnail
珍·哈里森站在沼澤地的邊緣,眼睛掃視著天際與茂密的紅樹林相接的地平線。柔和的昆蟲嗡嗡聲和遠處水鳥的叫聲充滿了空氣,創造了一種既混亂又和諧的交響樂。這裡是她的聖地,一個讓她感到最有活力的地方。 多年前,珍在進行博士論文的實地研究時偶然發現了這片濕地。
Thumbnail
在亞馬遜雨林的深處,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濾下來,空氣中充滿了泥土和樹葉的氣息,珍以熟練的姿態移動著。她敏銳的眼睛掃視著周圍,注意到野生動物的微妙跡象和生機勃勃的植物景觀。這是她的聖地、她的實驗室和她的生命工作。
Thumbnail
在亞馬遜雨林的深處,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濾下來,空氣中充滿了泥土和樹葉的氣息,珍以熟練的姿態移動著。她敏銳的眼睛掃視著周圍,注意到野生動物的微妙跡象和生機勃勃的植物景觀。這是她的聖地、她的實驗室和她的生命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