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新趨勢:藥物塗層氣球 (DCB) 技術的進展與應用潛力
微創血運重建原則與傳統支架的限制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基本原則始終一致:首先評估病灶,其次是精確的病灶準備,最後選擇終點治療,無論是金屬支架還是藥物塗層氣球(DCB)。然而,使用傳統支架並非萬無一失。單純依賴血管攝影可能無法準確判斷血管直徑、病灶長度或定位,導致支架可能無法完全擴張或定位不當。即使是新型藥物洗脫支架,其年事件發生率仍約為 2% 左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小口徑支架存在固有的限制。在優良支架植入的分析中發現,當最終最小支架面積(MSA)低於 5.24 毫米平方(mm²)時,目標病灶失敗的風險會穩定增加。例如,植入 2.5 毫米的支架,其初始面積僅約 4.9 毫米平方,這使患者一開始就處於危險範圍。
DCB 策略的核心優勢與高應用價值場景
DCB 策略是備受推崇的「無金屬 PCI」方法,其優點在於如果病灶準備充分,DCB 可作為終點治療。小型研究表明,DCB 策略至少是非劣效的,且顯示出較少的管腔遲失。由於血管未被金屬支架鎖住,後續血管造影追蹤甚至可能顯示管腔有所增益。若在準備後出現回彈或嚴重剝離,仍可隨時轉換使用藥物洗脫支架,因此沒有懲罰性風險。
DCB 目前最常見的應用領域是支架內再狹窄(ISR),這約佔 PCI 術的 5% 到 10%。雖然歐洲學會(ESC)在 2024 年對此情況的指引略有調整,傾向使用藥物支架,但 DCB 仍是 ISR 治療的有效策略。
在小血管(直徑小於 3 毫米)中,數據強烈支持 DCB 的有效性與支架相當。由於 2.5 毫米支架存在固有的 MSA 限制,有觀點建議應停止常規使用此類支架,而應將 DCB 作為治療小血管的首選。小血管病灶約佔臨床工作的四分之一。
複雜病灶管理與藥物技術的演進
DCB 在處理複雜病灶方面也顯示出潛力,尤其是在分岔病灶的處理上。傳統支架處理分岔需要複雜的多步驟程序,例如 POT-Recross-Kiss-POT 等,且存在損傷支架的風險。DCB 則能提供更簡化的解決方案。歐洲分岔俱樂部已開始進行一項針對主血管 DCB 的研究。
針對大型新發病灶(De Novo),大型試驗如 Cage-free 顯示,DCB 的效果不如支架,但仍有約 94% 的患者在兩年內沒有發生事件。這項試驗存在如低影像使用率和開放標籤設計等限制。
在藥物選擇上,紫杉醇因其快速吸收和親脂性,非常適合氣球應用。然而,過去的支架試驗普遍偏愛雷帕黴素(Limus)及其類似物,因為它們更具細胞靜止性且不易引起介質壞死。
新一代技術正在解決雷帕黴素不易進入動脈壁的問題。例如,某些裝置採用細胞黏附技術和微型儲存器,使雷帕黴素在組織內停留約 90 至 120 天,實現類似支架的藥物洗脫曲線。Solution De Novo 試驗正是比較這種新型雷帕黴素 DCB 與藥物支架的策略性隨機試驗。該試驗涵蓋了超過 3,000 名患者,其中近六成的血管直徑超過 3 毫米。
展望未來:DCB 主導的混合策略
未來的趨勢將是朝向最小化金屬足跡發展。如果將 DCB 用於再狹窄、小血管、分岔、STEMI(約 15%)以及部分大型新發病灶,預計 DCB 在未來的市場佔有率可能高達三分之二。純粹使用支架的比例可能降至約 10%。
在進行 DCB 介入時,特別是針對關鍵病灶(例如左主幹),影像引導(Intracoronary Imaging)至關重要,用來確認病灶準備是否完善、無嚴重剝離且管腔足夠大。未來的臨床實踐很可能是 DCB 和支架相結合的混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