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7月中,盧安達的某飯店,
我們一群人在lounge聊著天,突然某人滑到新聞,說著:以色列向加薩開火了。
我則說,不太意外,現在的以色列總理相當痛恨各式反猶勢力,尤其他的親哥哥是在恩德培行動喪命的,(除非他們兄弟感情很差orz),不然以他的人設,是絕對強硬到底的。納坦雅胡可說是實踐,「反猶太者,雖遠必誅」的典型以色列代表。
恩德培行動是什麼呢?
時間拉回1976年,德國赤軍旅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劫持了一架從法國原定飛往以色列的客機,要求以色列釋放當時關押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們,客機轉向烏干達恩德培機場降落,當時的烏干達總統正是號稱吃人的非洲三大暴君之一阿敏,阿敏從中斡旋,表面調停,希望得到好處,而當時以色列總理拉賓一邊假裝屈服談判,一邊向內謀劃該如何救出100多位國民們。
烏干達距離以色列有4千公里之遙,且沿途航線要飛到烏干達,中東航線沿途都是伊斯蘭教地區,稍有不慎可能就會節外生枝,也因此攻堅機場的行動絕對必須快狠準,以利爭取時間返回以色列。
當時協助建造恩德培機場舊航站樓,也就是摩薩德(以色列的特工機關)偵查出關押人質的地點,說是命中注定,正好是以色列當年援外烏干達,由以色列的公司承包及設計的,他們手中正握有最重要的情報,建築內部結構圖。
以色列軍方找來當時的建築公司,建造模型日夜模擬攻堅路線,搭配美軍提供的衛星影像圖及摩薩德特工拍回來的資訊等,據說到了一個階梯不差的狀況。
最後以色列的部隊歷經8小時的匍匐飛行,從降落、攻堅到撤離,僅僅只花了53分鐘,救出100多名人質,而以色列現任總理的親哥哥則因中彈,在回程的飛機上過世,但也因為他營救指揮得宜,原本估計100人小隊,可能會發生至少33%的士兵死傷,最後只有他一人死亡。
🌟可以被列為教科書的點
🌈三方案並陳,針對目標排序,選出的最佳解
當時為了解救人質,以色列軍方呈上了三個方案給當時的總理拉賓批示,第一個方案是從肯亞出發,組織雙棲小隊,橫跨維多利亞湖解救人質;第二個方案則是透過傘兵天降,攻克機場;第三個方案才是後來真正執行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方案,不過這案的死傷率估計最高,且也有撤不回全體被殲滅的風險。
第一個方案雖然戰力可做充裕準備,但要從維多利亞湖撤回人質,需要備上多一倍的雙棲船,且湖面寬廣,可能會被追擊的風險不小;第二個方案則因傘兵撤退問題,攻堅後只能先行投降取得外交談判機會,但阿敏不是個正常人,仍是非常有可能有全軍覆沒、且讓外界解讀為和烏干達開戰的可能,且成敗就會操之在別人的手上。
目標只有一個,帶回人質,不節外生枝。總理拉賓在帶回人質的最高指導原則下,做出了選擇第三個方案的決定,為了增加成功機率,以色列軍方則透過各式細節規劃減少風險。
🌈資訊搜集完整,執行演練縝密
以色列軍方以精實著稱,精實的落實其實就在每一個細節及精密的溝通上。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同時進行攻堅、救回人質、協助軍用機補給油料及因為肯亞協助答應其殲滅烏干達的空防勢力,組織僅100個人,嚴謹分為4-5個小隊分頭進行任務。
為了演練,綜合多方情報,包括向民間企業調度建築師及建築圖(當年協助烏干達建造舊航站大樓的公司),搭配美軍衛星空攝圖、及摩薩德間諜滲透的紀錄等,一個階梯不差的演練計畫。
🌈身先士卒的精神
當然計畫趕不上變化,在執行中,其實遇到很多變數,包括未能於第一時間擊斃烏干達士兵導致聲響驚動恐怖份子、人質被移動到另一層樓等,都還是極度仰賴指揮官在第一線的判斷及下達明確的指令,納坦雅胡在中彈時,仍是指揮部隊前進,「救回人質為第一要務」,而不是請求部分士兵先照顧他,這樣的精神真的是值得敬佩,據悉「身先士卒」是以色列軍官向來的傳統,我想也不負30歲短短卻輝煌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