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的勢力,正在從雲端走向實體,從資料決策擴展到地緣科技。 日本軟銀以 8,000 億日圓併購瑞士 ABB 機器人事業,宣告進軍「實體AI」時代; 企業決策則被生成式AI重新定義,盡職調查不再是尋找答案,而是學會「問對問題」; 而歐盟啟動 10 億歐元 AI 策略,展現「不依賴美中」的科技自主雄心。 AI不僅是工具,更是全球產業與政治版圖的再造力量。
影音版
🔹 軟銀斥資逾8,000億日圓收購瑞士ABB

開啟「實體AI」新時代 日本軟銀集團宣布斥資超過 8,000 億日圓收購瑞士重電巨頭 ABB 的機器人事業部。 軟銀會長孫正義指出,這不僅是產業投資,更是戰略轉型: AI 將不再只存在於雲端與數據中心,而是「動起來」—— 結合人工超級智慧(ASI)與機器人技術,打造可自學、自適應的實體AI系統。 此舉將使軟銀在全球智慧製造與AI機械領域占據關鍵地位。
🔍 知識補充
.ABB 是全球機器人四大巨頭之一(與KUKA、Fanuc、Yaskawa齊名)。
.「實體AI(Embodied AI)」強調AI與硬體整合,能在物理世界中感知與行動。
.軟銀早在2017年收購Boston Dynamics後便布局機器人產業。
.此併購將整合AI晶片、雲端運算與工業自動化,形成端到端解決方案。
💬 生活化說法 就像讓ChatGPT裝上手腳,它不只會講話,還能真的幫你搬東西、組裝機器。
🏭 產業鏈角度 這筆交易將重塑全球機器人供應鏈。 上游的感測元件、伺服馬達與AI晶片將迎來新一波投資潮, 中游製造與軟體整合則會帶動自動化廠商升級。
💰 投資角度 軟銀此舉意味「智慧硬體」再成熱點,機器人概念股與AI邊緣運算(Edge AI)企業可望受益。 短期焦點包括NVIDIA Jetson、ABB供應鏈與日本AI機械相關ETF。
🔹 AI重塑企業決策思維

盡職調查進入「提問驅動」新時代 生成式AI正在顛覆傳統的企業投資流程。 過去,盡職調查往往耗時數週,如今AI能在數天內整合財報、媒體與市場資料, 快速分析企業結構、風險因子與潛在價值。 麥肯錫報告指出:AI真正的價值不在「找答案」,而在「問對問題」。 AI能提示決策者注意異常留存率、成本結構或定價策略的潛在風險, 讓企業決策更聚焦、更即時。
🔍 知識補充
.生成式AI可自動生成問卷、比對報告與市場信號。
.企業決策開始轉向「AI輔助盡職調查(AI Due Diligence)」。
.AI可結合多源資料(財報、社群、供應鏈)進行風險建模。
.AI非取代人類,而是讓人更快聚焦在真正關鍵的決策點上。
💬 生活化說法 過去是分析師花幾週查資料,現在AI幾分鐘就能幫你問出「哪裡有問題」。
🏭 產業鏈角度 AI決策分析將催生新的商業服務產業鏈: 從數據供應商、AI模型公司,到專門提供「問答決策層」的SaaS平台。
💰 投資角度 可關注AI決策與數據智能公司如Palantir、AlphaSense、Quantexa等, 它們正成為金融與策略顧問的新基礎設施。
🔹 歐盟啟動10億歐元AI策略

打造自主科技生態 歐盟宣布啟動名為「應用人工智慧」的10億歐元計畫, 目標是在美中科技競爭中建立歐洲自主AI生態。 計畫聚焦醫療、製藥、能源與製造領域, 希望強化AI在產業應用與研究端的整合, 並降低對美中科技與晶片的依賴。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表示:「未來的AI應該在歐洲設計、歐洲訓練、歐洲製造。」
🔍 知識補充
.此計畫是「Horizon Europe」科技框架計畫的一部分。
.歐盟強調「可信AI」原則,注重倫理、資料主權與透明度。
.歐洲AI企業多集中於工業應用與安全領域。
.該策略同時連結歐洲AI Act法規,形成政策與產業並進的格局。
💬 生活化說法 歐洲不想只用別人的AI,而要自己打造「歐洲製造的智慧」。
🏭 產業鏈角度 此舉將推動歐洲AI晶片、雲端服務、以及跨國科研網絡的整合。 德、法、北歐國家預期將成為AI製造與應用雙重樞紐。
💰 投資角度 歐洲AI自主戰略將帶動區域科技ETF與半導體基金關注, 特別是法國Mistral、德國Aleph Alpha等新興AI公司。
💡 我們的觀察
軟銀的併購,象徵AI從雲端走向機械實體; AI決策革命,讓人類從答案轉向問題; 歐盟戰略,則提醒世界科技自主的價值。 這三股浪潮交織出AI時代的新主軸: 「行動力 × 判斷力 × 主權力」。 AI能讓機器更靈巧、企業更聰明、國家更自主。 但真正的關鍵仍在於—— 人,是否還能在智慧的洪流中, 保有選擇與掌控的力量。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