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YT頻道上第一次看到韓國愛寶樂園中,福寶大熊貓的影片時,看著牠和飼養員的互動,莫名地被吸引。牠會摟著飼養員的手臂撒嬌,吃竹子時一手抓竹子啃食,另一隻手則輕搭在飼養員的肩上,人性化的舉動讓我忽然對熊貓產生興趣。持續關注熊貓的影片,我學到了一些關於牠們的小常識,覺得非常有趣。
靈活的小爪子
我發現牠們非常擬人的舉動,是來自於靈活的雙手。熊貓有六根手指,其中靠近手腕的那根是為了方便抓握竹子進化而來的「偽拇指」。細看牠們啃食竹子,不禁讚嘆那動作之精細。牠們會將竹子上雜亂的竹葉咬下整理成束,大口切齊竹葉,慢條斯理地完食。吃竹竿也很厲害,可不是傻傻的直接啃,必須先扒掉竹子表面的皮,手抓握竹竿調整角度,牙齒俐落的撕咬,我忽然想起遙遠的童年啃甘蔗的情景不也是這樣嗎。不知是否需靈活運用雙手的緣故,時常看到飼養員抱起熊貓寶寶時,牠們會很自然的手心向外揮動,就像在跟觀眾們說嗨,那副可愛模樣太誘人了。
不情願的素食者
熊貓看似呆萌的外表和擬人的舉動,其身體結構和飲食習慣卻有驚人的反差。熊貓是食肉目熊科哺乳動物,也就是肉食性動物,但主要還是吃竹子。牠們的腸道有著肉食動物的特性,相較草食動物長度較短,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竹子,吃進去之後很快就拉出來。也因為體型巨大(成年熊貓最重可達100-120公斤),每天必須進食的竹子高達10-15公斤,相當驚人。這麼多的竹子不可能快速吃完,所以熊貓一整天花非常多的時間在進食,邊吃邊拉也是常有的事,是名副其實的直腸子。分明是肉食性的猛獸,為何如此反常的堅持吃素呢?原來在演化過程中,人類過度發展,限縮了熊貓的棲息地,被迫往深山遷徙,山裡的竹林廣大且生長快速,熊貓祖先想想,何不落腳此地不愁沒竹子啃。奇妙的是,上蒼就像看穿熊貓一族的意圖般,最終,能嚐出肉食鮮美的基因消失了,後代熊貓再次大口吃肉時,竟然肉都不香了。想想人類真是萬惡的根源啊。
寂寞森林的獨行者
說了熊貓的飲食習慣,不能不提牠們的繁衍習性。熊貓是天生的獨居動物,你想,一隻熊貓一天要吃十幾公斤的竹子,如果群聚,儘管竹子生長速度飛快,也抵不過一群熊貓無情的啃食,所以熊貓大多獨佔一片山頭,獨享竹林。但是總有寂寞難耐的時刻。雌性熊貓發情期是在每年的3-5月,而且只有短短的2-3天,雄性熊貓靠著氣味和叫聲尋找對方蹤跡,如果剛好碰上有其他雄性競爭者,那就非得武力拼搏一番,來取得交配權。聽說牠們喜歡在雨天或是雨後放晴的時刻交配,果然偶爾的歡愉總是特別有情調。事成之後,分道揚鑣,回歸獨行俠的熊生。雌性熊貓受孕之後,大概在秋季時節生產,熊貓媽媽帶幼仔一年多,照顧牠的生活起居,和教育野外生存守則,可說是盡心盡力,母愛放眼任何物種都成立。待幼仔成熟後,便母子分開,各自尋找新天地。
天生的爬樹高手
別看熊貓體型龐大圓潤,看著牠們爬樹的模樣有種猴子爬樹的既視感。依我粗淺的見識,總覺得能爬上高處的無非是體型輕巧的動物,鳥啊、猴子、小貓等,沒想到熊貓也樂於登高一望,圓滾滾的身軀和靈活的身手形成有趣的反差,萌感爆表。爬樹,一方面能躲避其他動物攻擊,又能吃吃樹上的嫩葉或果實,當成飯後的精緻小點心。也能擴展視野,巡視領地是否有敵人入侵,以便做出防禦準備。所以熊貓媽媽,在熊貓寶寶學會走路後,便開始訓練牠們「爬樹」這項A級生存技能。

爬高高(圖片來源:IG love_lebao_love)
我看的都是人工圈養的熊貓影片,現在的飼養技術非常純熟,用很科學的方式觀察熊貓們的身體狀態,進行人工繁殖。模擬熊貓特性,進行飼養。近年繁育成效大幅提升,熊貓已從「瀕危級」降為「易危級」野生保育類動物。
全世界向中國租借的大熊貓,如順利在該國家繁育生下寶寶,依租借條例,熊貓寶寶滿四歲時需返回中國,與其他熊貓進行配對,以維護物種基因多樣性和保育工作。
文章開頭提到的韓國愛寶樂園的熊貓福寶,現在已經回到中國生活,仍舊活潑可愛,生活得相當滋潤。想起牠回國當時,我去電影院看《再見,福寶》紀錄片,想到牠從此和媽媽及飼養員爺爺們分離,忍不住在電影院裡哭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真是愚蠢啊,用人類的角度在牠們身上投射不必要的情感。其實,順應動物的天性才是對動物最大的祝福。
無論是圈養或野生熊貓,牠們在獨享的土地上,自在愜意生活的模樣,活脫脫是森林裡的大精靈。看著牠們慢悠悠、真實的生活步調,讓我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得以稍作喘息,那畫面既放鬆又療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