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性修養篇》第十三號
✴️ 放手即自愛——心隨境光明
取義:愛與不愛都可能受罪。
💔 愛情中的痛苦
- 愛一個人卻不被愛:即使在關係中,也可能因單戀或不被回應而感到痛苦。
- 被愛卻無心:愛著你的人可能會讓你感到痛苦,因為你愛的人不愛你。
🕊️ 一、開篇引意
彼此沒有愛情,肯放手,就是愛自己。
放手並非逃避,而是讓心保持清明,照見本心光明。
透過對悲喜的觀照,我們能在痛苦中找到智慧的光點。
🌸 二、人間故事篇:雜念如浮雲
上升的氣溫讓客廳悶熱,我站在陽台修剪花盆,冷氣開著,電話響起——
「玥汐,有空嗎?出來喝杯咖啡。」
是我高中最要好的同學,她的邀約讓我微微心動。
我拿起鑰匙,背上包,騎著摩托車前往轉角咖啡廳。
咖啡廳內,她已幫我點好珍珠奶茶。
坐下,她低聲說:
「玥汐,我交了男朋友。」
我心中一震,「妳愛他嗎?」
她搖頭,淚光閃過,「沒有辦法……」
事情出乎意料——前任男友不服氣開瓦斯引爆自殺,她因自責隨後亦燒炭自盡。
悲劇中,我只能強忍悲痛、規勸、沉思,心中浮現無數疑問與無力感。
此事如雲般漂浮心頭,也成為自我覺察的鏡子——
痛苦與悲喜皆是心性的磨練。
在書寫她的故事時,我把她的痛苦呈現於人世間,也把自己的難過刻劃一次。
最後,我拉回冷靜與理智,將悲喜轉化為智慧——
這是對她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慈悲。
📿 三、佛心映照篇:心隨境行
「如水隨形而不染,如風過境而無痕。」——禪意語
心中悲喜、雜念與世間幻影,皆如流水與微風,由心而生。
觀察每一念,不附著、不抗拒,明瞭:
- 內心波動非障礙,而是智慧之鏡
- 情感起伏亦可映照本心清明
- 每一次心動,都是覺察的練習
- 每一次放手,都是心光顯現的契機
☯️ 四、道德陰陽篇:悲喜化慧
「柔能克剛,動能生靜。」——《道德經》
人生悲喜如影隨形,若抗拒,則心亂如風;
若順觀,則每一次情感起伏皆成修行。
實踐方法:
- 面對悲傷 → 如看流水而不沈溺
- 面對喜悅 → 如望明月而不執著
- 情緒雜念 → 練習心的回光返照
悲喜皆化為智慧泉源,心光隨之明亮。
📖 五、儒家中庸篇:誠心守境
「誠以正心,則動靜無虛。」——《中庸》
中庸之道,非壓抑情感,而是以誠心面對每一個情緒。
心隨境而不失清明,悲喜並不沖淡本心;
放手與觀照並行,方能做到內外和諧,動靜得宜。
🔮 六、修行啟悟篇:心光自顯
攝心不是逃避感官,而是讓心比感官更敏銳。
- 雜念即無念,心不被念牽動
- 悲喜皆成修行,心光自顯於日常
晨光、鳥鳴、書寫間,皆是覺知與清明的練習場,
也是對悲劇的理解與心靈安放。
🌕 七、結語與省思
放手並非放棄,而是心的自由與覺察。
當我們不再抗拒悲喜、不追逐幻影,
便能在平凡日常中見到本心光明。
書寫別人的痛苦,也是一種心靈對話——
理解、共情,最後找到智慧的句點。
🕊️ 「攝心不是封閉五官,而是讓心比五官更自由。」
📜 八、系列資訊
收錄篇章:〈心性修養篇〉第十三號
核心概念:以放手自愛、悲喜化慧、攝心覺察; 雜念即無念,幻影化專注,心光自顯
版權資訊:© 李玥汐 | 心性修養篇・生命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