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性修養篇》第十二號
✴️幻影與心光——五官中的攝心練習
取義:心不隨境,境隨心轉;幻影可作鏡,雜念亦可無念。
🕊️ 一、開篇引意
人生中,我們的眼、耳、口、鼻、舌、身、意,
本是認知世界的工具。
若任由它們牽動心念,便會失去本心的清明。
若能攝心,則幻影可作專注,雜念亦化無念,心中自有光明。
🌸 二、人間故事篇:雜念如浮雲
晨光透過窗簾,映在書桌上。
心蘊正在練習禪坐的小玄,手握筆卻停不下來。
窗外鳥鳴、街聲、腦中思緒百轉千回——
她本想靜心,卻被每個念頭拉扯。
忽然,她放下對「應該專注」的執著,
只觀察每一個浮現的念頭:像雲飄過,來了又去。
眼見幻影,她不追逐;耳聞聲音,她不抗拒。
一切雜念,成了練習的鏡子——
心在雜念中,反而逐漸安住。
「原來,無念不是沒有念,而是心不為念所轉。」
小玄微微一笑,筆下文字自然而生,
心光隨幻影流動,清明而自在。
📿 三、佛心映照篇:心如工畫師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華嚴經》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相;若不隨相轉,名曰覺心。」——禪意語
佛家指出:心即一切經驗的創造者。
小玄的雜念、幻影與感官聲響,
正如五陰之色、受、想、行、識,由心「畫」出世界。
她觀察每一個念頭,不被牽引,也不抗拒;
即使心境千變萬化,仍能保持覺知與清明。
每一次分心,都是心的畫筆在運作;
每一次覺察,都是心光透過畫作顯現。
小玄明白:無法而不造,正是心自由自在、光明自顯的智慧。
☯️ 四、道德陰陽篇:幻影化專注
「上善若水,心隨境而不染。」——《道德經》
五官幻影,若被抗拒,就成為障礙;
若被觀照,就成為修心的鏡子。 小玄學會:
- 視覺的幻影 → 鏡子般觀照
- 聽覺的喧囂 → 轉化為專注節奏
- 雜念 → 練習心的自由呼吸
無為而攝心,無阻而專注,
自然中,心光如水流淌,清澈而明亮。
📖 五、儒家中庸篇:攝心之誠
「誠者,心之正也。」——《中庸》
儒家講求「中庸」,小玄體會到:
攝心不是壓抑,而是誠實面對每一個念頭。
不強求清空,不排斥幻影, 只以覺察為道,心隨境而不執,
內外合一,動靜之間皆是中庸之道。
🔮 六、修行啟悟篇:心光自顯
攝心不是逃避感官,而是讓心比感官更敏銳。 小玄終於明白:
- 雜念即無念,心不被念牽動
- 幻影可作專注,心光自顯於日常
從此,她在晨光、鳥鳴、書寫間,
都能保持心光清明,覺知自然,安住自在。
🌕 七、結語與省思
五官本是工具,心光本自明亮。
當我們不再抗拒雜念、不再追逐幻影,
便能在日常中見到本心,
在平凡中照見覺知,光明自心生。
🕊️ 「攝心不是封閉五官,而是讓心比五官更自由。」
📜 八、系列資訊
收錄篇章:〈心性修養篇〉第十二號
核心概念:以靜聽光、以心化樂、以誠修道;攝心覺察、雜念化無、幻影成專注
版權資訊:© 李玥汐 | 心性修養篇・生命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