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性修養篇》第十一號
✴️聽見光的樂章:盲者的心靈頓悟
取義:禪意語「若心靜,萬物皆樂;若心明,黑暗亦光。」
🕊️ 一、開篇引意
人生有時,光並非從眼而來,而是自心而生。
在黑暗中,若能聽見風的聲音、水的律動、心的微響,
那份「聽見」便是悟的起點。
🌸 二、人間故事篇:樂心的夜與光
樂心自幼患疾,因母親誤服藥物而導致雙目失明。
年幼的她曾歷經無數次治療、手術與失望,
黑暗的世界讓她一度陷入憂鬱與絕望。
直到某日午後,她拄著白杖走入山林步道。
雨絲輕落,風聲與蟬鳴交織成自然的樂章。
在那一刻,她停下腳步—— 聽見了雨的節奏、風的呼吸、生命的呢喃。
「原來,這就是我遺忘的世界啊……」
那一瞬,樂心的心弦被撥動了。
她發現自己雖看不見,卻能「聽」出萬物的形狀。
心裡的黑暗,正被音符的微光一點點照亮。
📿 三、佛心映照篇:頓悟之音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慧能
樂心的覺醒,不是修來的,而是「聽」出來的。
當她不再抗拒、不再追尋光明,反而在靜心中「聽」見光。
這便是慧能所言的「頓悟」—— 不由文字,不藉形象,只在一念覺中。
失明,讓她更靠近內心;聽覺,成為她悟道的門。
在音樂裡,她找到世界; 在靜默裡,她找到自己。
☯️ 四、道德陰陽篇:無為之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樂心的創作,並非強求靈感,而是順應自然。
她學會讓音樂「自己說話」, 如風吹竹林、雨落池面——
不為聲而聲,卻自成樂章。
在無為中,萬象流轉;
在順應中,創造無限。 她明白:
「音樂不是我造的,而是我聽見天地在唱。」
📖 五、儒家中庸篇:修身之誠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庸》
儒家重「誠」,而樂心的誠在於「真」。
她誠實地面對自身的限制,也誠懇地活出生命的旋律。
每一段音符,都是她內在的真心流露。
她用誠修身,用樂養心,用心照亮他人。
🔮 六、修行啟悟篇:聽見內在的光
當心不再外求,便能在無光中見光。
樂心以耳代目,以靜為觀,以樂為道。
她證得一種「聽的智慧」——
能聽見風的笑、雨的悲、人的真。
那不只是音樂,而是覺知的回音。
🌕 七、結語與省思
在樂心的故事裡,我們看見生命的另一種圓滿。
有時,上天奪走一扇窗,只為讓我們推開心的門。
當光不再從外而來,我們便能讓光自心中流出。
🕊️ 「若能靜心聆聽,黑暗也是另一種光。」
📜 八、系列資訊
收錄篇章:〈心性修養篇〉第十一號
核心概念:以靜聽光、以心化樂、以誠修道
版權資訊:© 李玥汐 | 心性修養篇・生命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