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那天早上九點半,會議室的燈光有些刺眼。
投影幕閃爍著紅光,顯示器上是密密麻麻的數據報表。
客戶代表林經理開口的語氣充滿自信:「我們想要一個能自動偵測異常的系統,速度要比原來快兩倍!」說這句話時,他的手指在桌上輕敲著,像是給自己節奏感。
整個團隊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沒有人懷疑他的需求。
我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個關鍵字:「速度」「異常」「兩倍」。
這是我本週第三次聽到「要更快」的需求。
不同的客戶、不同的產業,卻有著同樣的語氣。
我忍不住問:「林經理,您說的『快兩倍』,是希望運算速度更快?
還是希望能更早發現異常?」
林經理愣了愣,眉頭微皺:「這兩個不一樣嗎?」
空氣突然凝結。會議室安靜得只能聽見冷氣機的嗡鳴聲。
我看著他的表情,心裡暗暗歎了口氣——又是一匹「更快的馬」。
我在筆記上悄悄寫下這六個字,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人們並不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他們只知道自己「不滿意什麼」。
顧客要的,不是更快的馬
亨利福特說過:「如果你問人們需要什麼,他們會說要一匹更快的馬。」
因為他們從沒見過汽車。
這句話道盡了需求訪談最大的盲點——顧客說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描述出他們以為的解法。
但他們真正想解決的問題,往往藏在那句話背後。
賈伯斯也說:「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不是顧客的工作。」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傲慢,但卻深刻到骨子裡。
當一個人被問題困住時,他的視野就被侷限在熟悉的範圍。
他會用自己知道的語言告訴你:「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更快抵達目的地」。
我們常常太快就相信別人說的需求,卻忘了問一句:「你為什麼想要這個?」

從手段到目的:問「為什麼」比問「要什麼」更重要
那天晚上,我回到桃園的住處。
桌上放著兩杯冷掉的咖啡,一杯是我的,另一杯是早上林經理的——他講到一半就忘了喝。
螢幕上亮著剛開啟的筆記頁面,標題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拿筆在筆電旁畫了兩個圈:
左邊寫「手段」,右邊寫「目的」。
中間那條線,我寫上:「更快抵達目的地的方法」。
這幾年,我看過太多團隊在需求裡迷失。
我們收集了一大堆資料、設計問卷、召開焦點團體, 但最終卻只換來一堆模糊的答案。
因為我們問錯了問題。
當你問「你要什麼」,得到的只是手段;
當你問「你想解決什麼」,才會看見目的。
很多專案不是「執行錯」,而是「方向錯」。
而方向錯,比努力更致命。
我關掉筆電,窗外的街燈閃爍。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一個好的PM,不只是問問題的人,更是能讓問題變清晰的人。

三個真實案例:問題,往往藏在需求背後
🎯 案例一:跨部門溝通課,還是目標管理課?
有一次,一位老闆語氣急促地說:「我們部門整天吵架,你幫我安排一堂『跨部門溝通課』!」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種「我已經找出問題」的篤定。
但我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花兩天訪談了幾位主管。
A主管說:「上週剛改方向,這週又換,誰還敢主動?」
B主管則無奈:「每個部門的KPI都不一樣,我不幫他,他也不會幫我。」
我在心裡默默畫下結構圖:
方向多變 → 目標不明 → 衝突。
兩天後,我把報告放在老闆面前,說:
「您要的不是溝通課,而是『目標管理課』。 因為方向不明,是所有衝突的根源。」
老闆沉默了幾秒,長嘆:「那這堂課,恐怕要我先上。」
課程能教人說話,但不能教出共識。
🎯 案例二:兩位業務員的對比
在另一家公司,我遇過兩位截然不同的業務。
A業務滿臉笑容:「客戶要什麼我都答應!」 B業務淡淡一笑:「我只接能用標準方案解的案子。」
A的客戶喜歡他,B的客戶信任他。
兩人業績都漂亮,但財報說了實話——
A的案子毛利不到5%,B的案子高達25%。
我問A:「你怎麼看這個數字?」
A聳肩:「客戶開心最重要啊!」
B在旁邊笑了笑:「客戶當下開心,公司之後痛苦。」
我看著那張報表,心裡默念:
滿足需求,是討好;引導需求,才是價值。
懂得引導的業務,讓客戶走進合理的框架,
也讓公司穩定成長。 不懂得的人,只會被需求拖著走,最後一起掉進泥沼。
🎯 案例三:品牌顧問的迷思
有位企業主告訴我:「我們想建立品牌,這樣行銷預算就能降。」
我問:「那產品品質呢?」 他笑笑:「小問題啦,反正網路上的負評沒人看。」
我沉默幾秒。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不是不懂品牌,而是太想找捷徑。
我說:「品牌不是包裝,而是承諾。 當你忽略客戶感受時,品牌早已崩壞。」
我們花了三個月處理負評、重建客服流程。
行銷預算沒降,但轉換率翻倍。
品牌不是說服,而是信任。
信任,才是最省預算的行銷。
引導需求的五把刀
有一次,我在內部培訓寫下五個字:
專業、經驗、提問、邏輯、試驗。
我對團隊說:「這五樣東西,能讓你從『接單者』變成『主導者』。」
- 專業力:讓你有底氣說「我懂這行」。
- 經驗力:用案例讓人信服。
- 提問力:不是辯論,而是讓對方看清問題。
- 邏輯力:讓數據說話,用事實推動決策。
- 試驗力:當說服無效,就讓結果說話。
新進PM問:「那怎麼知道自己是在引導,而不是誘導?」
我笑了笑:「誘導是你想贏;引導,是你想幫對方看清。」
另一位工程師舉手:「如果老闆不聽呢?」
我說:「那就讓現實說話。」
與其爭論誰對,不如讓事實自己開口。

與老闆的拉鋸:試驗的勇氣
那場週報會議,我永遠忘不了。
老闆語氣堅定:「我覺得方案B比較有市場感,你的分析太學院派。」
我深吸一口氣:「那我們先小規模試驗吧,數據會說話。」
兩週後,報表出來——方案B的轉換率只有A的一半。
老闆沉默良久,最後拍拍我肩膀:「下次你來決定方向吧。」
我笑了笑:「不是我對,是數據對。」
當你無法說服對方,就讓現實說服他。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真正的專業,不是爭贏,而是讓事實說話。
你不是在挑戰權威,而是在幫決策回歸理性。

從被動到主導:PM的覺醒
夜深了,辦公室只剩我一人。
窗外霓虹閃爍,像專案時程表上未完的進度條。
我打開筆電,輸入最後幾句話:
- 顧客說的,是顯性需求;
- 我們要找的,是隱性目的。
- 當你懂得引導需求,
- 你就能重新定義價值。
- 能引導需求的人,才能主導專案;
- 能洞察問題的人,才能創造未來。
我闔上電腦,深呼吸。
第一次,我感覺自己不再只是執行者。 我真正懂得了——
專案領導力,不是權力的結果,而是洞察的累積。
這,就是成為引導者的開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精選
- 顧客要的不是更快的馬,而是更快到達目的地的方式。
- 課程能教人說話,但不能教出共識。
- 滿足需求,是討好;引導需求,才是價值。
- 品牌不是包裝,而是承諾。
- 誘導是你想贏,引導是你想幫對方看清。
- 與其爭論誰對,不如讓事實自己開口。
- 當你無法說服對方,就讓現實說服他。
- 顧客說的,是顯性需求;真正的價值,藏在他沒說出的部分。
- 能引導需求的人,才能主導專案。
- 專案領導力,不是權力的結果,而是洞察的累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