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氣候影響人類遷徙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人類起源於非洲,後來在數百萬年間,經過一連串的擴散事件,最後分佈到了除南極以外的幾乎所有陸地,目前已知非洲以外區域最早的人類紀錄,出現在 210 萬年前的中國黃土高原,直到中約 70 萬年前的中更新世結束時,人類已經遍佈歐亞大陸。 不過在這期間人類為何會展開大規模遷徙,與當時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為何?卻一直缺乏相關研究,為此 2024 年的一篇研究分析了中更新世時期的氣候變遷,並結合考古遺址,為人類的遷徙擴散提供新的解釋。

歐洲與亞洲的氣候環境與歷史,通常都會被分開討論,然而這兩個地區都屬於古北界,這說明了歐洲與亞洲的脊椎動物群落受到共同的生態群落影響,因此在研究古人類遷徙時,需要將兩個地區整合起來分析,才能得到更完整更合理的結論。 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在非洲利用土壤有機質與古土壤碳酸鹽中的穩定碳同位素(δ¹³C)重建古代植被變化與氣候條件,進而推測人類祖先與環境之間的互動。然而在歐洲與中亞這些受到西風帶主導的區域,自上新世晚期以來的高解析度碳同位素紀錄卻極為罕見。

分析

為了彌補這項空白,科學家在中亞的帕米爾高原西緣與中國西北的塔里木盆地南緣,取得了兩組連續的黃土沉積物樣本,並分析其中的碳同位素組成。這兩個地區都處於西風帶的影響範圍,氣候變化對沉積物的組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別從塔吉克南部 180 公尺厚的黃土層,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緣,深達 671 公尺的黃土鑽孔中取樣,並進行年代測定,結果顯示這兩個區域的黃土沉積最早可追溯至約 360 萬年前與 270 萬年前,並一路堆積至今。 由於中亞與中國西北部是早期人類跨越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也是西風帶影響範圍的最東端,這些碳同位素紀錄能揭示自上新世晚期以來該區域的降雨變化與植被的演變。藉由分析碳同位素的變化,科學家能重建當時乾濕變化的節奏,與草原、森林分佈的消長,進一步理解這些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祖先的擴散方向。 同時這些黃土紀錄跨越了整個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簡稱 MPT),使研究人員得以了解這段氣候劇烈變化的時期,如何成為塑造現代中亞乾旱景觀與影響人類遷徙史的關鍵。

結果

結果顯示自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時期的植物群落相對穩定,但當時間來到約 90 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時,明顯出現乾旱,植物群落也發生明顯改變,從原本的森林轉變為開闊的稀樹草原。之所以出現此類轉變,研究認為這來自於冰河時期北半球冰蓋的擴張,並致使水氣輸送至內陸的能力減弱。這起乾旱事件亦導致當地黃土的累積,最後將中亞一帶的環境轉變為沙漠。 另外過往的研究發現,在東南亞的中更新世時期,原本以樹葉為食的食葉動物消失,食草動物則開始迅速擴張,這部分亦支持此次研究中發現中更新世出現乾旱的結果。

由於乾旱化使得多數區域難以長期居住,早期人類僅能在氣候短暫轉濕的時機中跨越歐亞大陸,例如在約 62.1 至 37.4 萬年前的間冰期,氣候相對溫濕,使得擁有阿舍利大型石器技術的人類得以自西方向東進入東亞。考古證據顯示,中亞的遺址在MPT後重新出現,這表明當地並不適合長期定居,而是隨著氣候波動呈現間歇性的居住。 隨著冰期強度與氣候的不穩定性在 MPT 期間加劇,歐亞大陸上許多河川開始劇烈下切,形成一系列河階地形。這些河階在歐洲西北部與中國北方等地普遍出現,提供人類新的生存空間與資源,成為早期人類重要的聚落與化石發現地點。

這些地形與人類化石和考古遺址分佈的變化相吻合。在西歐與東南歐,人類最早的穩定定居可追溯至約 90 至 70 萬年前,而廣泛的地理分布則出現在約 80 萬年前,此時的定居者可能是更能夠承受寒冷環境的前人(Homo antecessor)。

雖然並非所有河階都能保存至今,但中更新世期間河階的普遍出現,代表早期人類可利用穩定的淡水資源與豐富的礫石原料製作石器。過去的研究顯示,人類在 90 至 60 萬年前的歐亞地區出現顯著的技術進步,例如西班牙南部的阿舍利手斧,約在 90 至 75 萬年前出現,到了約 45 萬年前,人類甚至已經能製作木矛進行狩獵。 總體而言,中亞與中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對人類的擴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食物與水源變得不穩定,人類必須學會更靈活地利用環境,或開發新工具來提高採集與狩獵效率,因此這段時期的古人類不但開始大範圍的遷徙以尋找更適合居住的地點,而且在石器製作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技術創新。 在這時,河階地形成為古人類的首選之一,不僅提供淡水,也常有適合製作石器的岩石,使早期人類能在遷徙過程中留下技術與生活方式的軌跡。 中更新世的氣候轉變,讓歐亞大陸從森林為主的世界變成開闊的草原與半荒漠。人類在環境壓力下,發展出極高的適應力與創造力,這也為之後大規模的遷徙與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片以以下方式授權

CC BY-SA 3.0

CC BY-SA 4.0

CC BY-NC-ND 4.0 (作者:白稜) 參考資料: Zan, J., Louys, J., Dennell, R., Petraglia, M., Ning, W., Fang, X., Zhang, W. Hu, Z. (2024). Mid-Pleistocene aridity and landscape shifts promoted Palearctic hominin dispers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248會員
399內容數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2025/08/31
鳥頸類主龍(Ornithodira)在中生代佔據了主導地位,其中包含了恐龍形類與翼龍形類兩大演化支。而這個演化支的源頭,或許可從一個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化石,窺探恐龍與翼龍最早期親緣的一部分。 這具化石被命名為小殺蟲蜥(Kongonaphon kely),發現於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穆龍達瓦盆地的伊薩洛第二
Thumbnail
2025/08/31
鳥頸類主龍(Ornithodira)在中生代佔據了主導地位,其中包含了恐龍形類與翼龍形類兩大演化支。而這個演化支的源頭,或許可從一個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化石,窺探恐龍與翼龍最早期親緣的一部分。 這具化石被命名為小殺蟲蜥(Kongonaphon kely),發現於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穆龍達瓦盆地的伊薩洛第二
Thumbnail
2025/03/26
這一期要和各位介紹的偽鱷,不同於現在的鱷魚與堅蜥,牠們是三疊紀的霸主,偽鱷中的鱷霸
Thumbnail
2025/03/26
這一期要和各位介紹的偽鱷,不同於現在的鱷魚與堅蜥,牠們是三疊紀的霸主,偽鱷中的鱷霸
Thumbnail
2025/03/19
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的類群之一,直到今日都還有多達一萬種以上的現生恐龍(鳥類)生存著,並幾乎主宰了整片天空,然而我們其實一直不清楚早期恐龍的輻射演化是怎麼發生的。 近期有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波蘭的500多副包含恐龍及其他同時期動物的消化物化石(被稱為bromalites,包含糞便、嘔吐物、還有
Thumbnail
2025/03/19
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的類群之一,直到今日都還有多達一萬種以上的現生恐龍(鳥類)生存著,並幾乎主宰了整片天空,然而我們其實一直不清楚早期恐龍的輻射演化是怎麼發生的。 近期有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波蘭的500多副包含恐龍及其他同時期動物的消化物化石(被稱為bromalites,包含糞便、嘔吐物、還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腦演化的因素複雜,慕尼黑大學生物學家珊卓拉·赫爾德斯塔布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飲食的改變。人類約在200多萬年前首次發明石器用於打獵,開始食用肉類,而肉類比漿果或草含有更多熱量。約在80萬年前,人類發明火,比起生食,胃更能夠分解熟食的營養成分;食用熟食獲得足夠的熱量,也因此演化出更大的腦部。
Thumbnail
大腦演化的因素複雜,慕尼黑大學生物學家珊卓拉·赫爾德斯塔布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飲食的改變。人類約在200多萬年前首次發明石器用於打獵,開始食用肉類,而肉類比漿果或草含有更多熱量。約在80萬年前,人類發明火,比起生食,胃更能夠分解熟食的營養成分;食用熟食獲得足夠的熱量,也因此演化出更大的腦部。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曾經,在這個水藍色的星球上,人類有許多同屬(人屬)的物種,例如:20至3萬年前生活在中非與歐洲的尼安德塔人、170萬年至3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的直立人等。如今,人類只剩下唯一的人屬,就是身為你我的「智人」。是什麼,讓智人在短時間成為世界的霸主?然而由快速的從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人類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Thumbnail
我們的節目已經來到尾聲,今天讓我們回到故事的最源頭,我們的祖先生活的時代,一起想像人類是如何開始這一切神奇的故事的。 先讓我們把時間往回調,調到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我們的祖先在非洲草原開始使用兩隻腳走路的年代,時間距離現在大概一兩百萬年前。 人類不是夜行性動物,優秀的彩色視覺證實了這一點,實際上,人
Thumbnail
我們的節目已經來到尾聲,今天讓我們回到故事的最源頭,我們的祖先生活的時代,一起想像人類是如何開始這一切神奇的故事的。 先讓我們把時間往回調,調到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我們的祖先在非洲草原開始使用兩隻腳走路的年代,時間距離現在大概一兩百萬年前。 人類不是夜行性動物,優秀的彩色視覺證實了這一點,實際上,人
Thumbnail
橫跨「環境」「生命」「科技」「多元文化」等議題 【和古人類學家一起來趟時空旅行!解開人類祖先的演化之謎】帶領孩子認識「自己」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呢?第一個人類是誰? ▶成為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Thumbnail
橫跨「環境」「生命」「科技」「多元文化」等議題 【和古人類學家一起來趟時空旅行!解開人類祖先的演化之謎】帶領孩子認識「自己」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呢?第一個人類是誰? ▶成為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Thumbnail
本書原發於2018-07 第001篇 你走在路上,曾經遇見過老鼠? 忽然一隻老鼠從陰暗處衝出來。 因為害怕被人類追打傷害,所以動作飛快的從你眼前衝過,消失不見。 深怕多停留個一秒,就會小命不保。 現在,這已經變成人類的悲慘寫照。 地球被外星人征服佔領,人類唯有躲在陰暗處,完全不敢輕易露面,只為保命。
Thumbnail
本書原發於2018-07 第001篇 你走在路上,曾經遇見過老鼠? 忽然一隻老鼠從陰暗處衝出來。 因為害怕被人類追打傷害,所以動作飛快的從你眼前衝過,消失不見。 深怕多停留個一秒,就會小命不保。 現在,這已經變成人類的悲慘寫照。 地球被外星人征服佔領,人類唯有躲在陰暗處,完全不敢輕易露面,只為保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