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鳥頸類的微型化,從小殺蟲蜥看恐龍與翼龍的祖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鳥頸類主龍(Ornithodira)在中生代佔據了主導地位,其中包含了恐龍形類與翼龍形類兩大演化支。而這個演化支的源頭,或許可從一個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化石,窺探恐龍與翼龍最早期親緣的一部分。

小殺蟲蜥復原圖(感謝 Alex Boersma 提供)

小殺蟲蜥復原圖(感謝 Alex Boersma 提供)

這具化石被命名為小殺蟲蜥(Kongonaphon kely),發現於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穆龍達瓦盆地的伊薩洛第二地層(Isalo II Formation),這是一個三疊紀中期至晚期的沉積單元,年代大致落在拉丁期至卡尼期之間,約 2.3 億年前。這裡的岩層中保存了多樣的四足動物,比如貝氏梅納齒獸(Menadon besairiei)、伊薩洛達達齒獸(Dadadon isaloi)、紀氏伊薩洛喙龍(Isalorhynchus genovefae)與一些原始主龍形類等,然而真正屬於冠群主龍的化石卻相當稀少,能發現小殺蟲蜥令人感到格外珍貴。

正模標本編號為 UA 10618,包含了右上頜骨的一部分、股骨、脛骨、腓骨及一些蹠骨和尾椎。其股骨長度僅有 3.8 公分,修長而纖細,依比例推算整體身高約 10 公分,大小接近現代麻雀。股骨近端呈現鉤狀,腹側邊緣凹陷,這是一種典型的鳥頸類特徵。透過骨組織切片觀察到兩條生長停滯線,判斷牠是一個接近成熟的個體。整體形態推測是一種修長、骨架輕巧的小型二足動物。

根據系統分析,將小殺蟲蜥列入鳥頸類主龍的兔蜥科(Lagerpetidae)。牠的牙齒細長、錐形、無鋸齒,排列緊密,與今日以昆蟲為食的小型蜥蜴極為相似,再加上顯微磨耗痕跡顯示牙齒表面存在細小的點狀磨蝕,符合以堅硬昆蟲外殼為食的模式。因此,研究者認為小殺蟲蜥的主食很可能是昆蟲。

以往不同主龍類群的股骨長度數據指出,在鳥頸類出現之前,稍早期的主龍類體型普遍更大,像是纖細完臼龍(Teleocrater rhadinus)體長 2 至3 公尺;頓古茲鱷(Dongusuchus efremovi)約有 1.5 至 3 公尺;而鳥頸類這分支的出現初期體型卻十分嬌小,很可能經歷過一次明顯的「微型化事件」。當然小型身材意味著更靈活的行動能力、更低的能量需求,也能開拓新的生態位,這也可能對應到了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後所騰出的生態空間有某種關聯,或許是趁機遞補了先前小型昆蟲捕食者的生態棲位。

在過去,古生物學家一直困惑於為什麼在早三疊紀與中三疊紀的地層中,幾乎找不到鳥頸類的化石。假如牠們的體型在當時還普遍嬌小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化石保存與發現的機率極低。因此,這些早期鳥頸類雖然在化石庫中罕見,卻可能在當時的生態系中並不稀少。

至於小殺蟲蜥所處的兔蜥科,在演化樹上的確切位置一直都存在著爭議,就連當初 2020 年發現小殺蟲蜥化石的研究中,分類上也不穩定。將斯克列羅龍(Scleromochlus)排除在演化樹之外時,兔蜥科會出現在恐龍形類;但若納入斯克列羅龍便會轉成翼龍形類。不過近年主流更偏向將兔蜥科置於翼龍形類。於 2025 年,摩里西奧·加西亞(Maurício S. Garcia)與羅德里戈·穆勒(Rodrigo T. Müller)所建立的演化樹,除了將兔蜥科列入翼龍形類的早期分支的同時,小殺蟲蜥也位於翼龍形類的幹群。這也表示牠很可能比以往想像的更接近翼龍,而非恐龍。

鳥頸類的演化樹(Garcia MS and Müller RT, 2025)(圖片來源:Garcia MS and Müller RT,採用 CC BY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鳥頸類的演化樹(Garcia MS and Müller RT, 2025)(圖片來源:Garcia MS and Müller RT,採用 CC BY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小殺蟲蜥的發現讓我們能更深入瞭解恐龍與翼龍共同祖先可能的模樣,並之後繼續追查這種地面上的小型昆蟲獵手,是如何走向天空與大地的霸主之路。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1. Kammerer CF et al. (2020). A tiny ornithodiran archosaur from the Triassic of Madagascar and the role of miniaturization in dinosaur and pterosaur ancestry. PNAS.

2. Garcia MS and Müller RT. (2025). Triassic pterosaur precursors of Brazil: catalog, evolutionary context, and a new hypothesis fo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terosauromorpha. Paleontolog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227會員
363內容數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2025/03/26
這一期要和各位介紹的偽鱷,不同於現在的鱷魚與堅蜥,牠們是三疊紀的霸主,偽鱷中的鱷霸
Thumbnail
2025/03/26
這一期要和各位介紹的偽鱷,不同於現在的鱷魚與堅蜥,牠們是三疊紀的霸主,偽鱷中的鱷霸
Thumbnail
2025/03/19
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的類群之一,直到今日都還有多達一萬種以上的現生恐龍(鳥類)生存著,並幾乎主宰了整片天空,然而我們其實一直不清楚早期恐龍的輻射演化是怎麼發生的。 近期有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波蘭的500多副包含恐龍及其他同時期動物的消化物化石(被稱為bromalites,包含糞便、嘔吐物、還有
Thumbnail
2025/03/19
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的類群之一,直到今日都還有多達一萬種以上的現生恐龍(鳥類)生存著,並幾乎主宰了整片天空,然而我們其實一直不清楚早期恐龍的輻射演化是怎麼發生的。 近期有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波蘭的500多副包含恐龍及其他同時期動物的消化物化石(被稱為bromalites,包含糞便、嘔吐物、還有
Thumbnail
2025/02/03
蛇類在爬蟲類中因其特殊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徵而廣受矚目,也時常成為一些人類文化中的特定象徵。現生蛇類已經發現超過4000種,牠們是爬蟲綱有鱗目(Squamata)之下的蛇亞目(Serpentes)成員,占了有鱗目約35%的物種。有鱗目除了蛇亞目外,還包含了雙足蜥(Dibamia)、壁虎(Gekkota
Thumbnail
2025/02/03
蛇類在爬蟲類中因其特殊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徵而廣受矚目,也時常成為一些人類文化中的特定象徵。現生蛇類已經發現超過4000種,牠們是爬蟲綱有鱗目(Squamata)之下的蛇亞目(Serpentes)成員,占了有鱗目約35%的物種。有鱗目除了蛇亞目外,還包含了雙足蜥(Dibamia)、壁虎(Gekkota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科莫多「龍」(Varanus komodoensis ,Komodo dragon )其實是蜥蜴,屬於巨蜥科,是印尼科莫多等數島的特有種。成年的科莫多龍可達3公尺長,重量可達150公斤。 科莫多龍是頂級掠食者,最近的研究發現,牠們真的是「鐵齒」!
Thumbnail
科莫多「龍」(Varanus komodoensis ,Komodo dragon )其實是蜥蜴,屬於巨蜥科,是印尼科莫多等數島的特有種。成年的科莫多龍可達3公尺長,重量可達150公斤。 科莫多龍是頂級掠食者,最近的研究發現,牠們真的是「鐵齒」!
Thumbnail
鸚鵡嘴龍 Psittacosaurus 是生活在白堊紀早期東亞的一屬恐龍,其名下有多達12個有效物種,還有其他數個疑似的物種,擁有的標本超過400具,這讓鸚鵡嘴龍成為了目前非鳥類恐龍當中最具多樣化的屬。 在鸚鵡嘴龍這400多具標本當中,自然有完整的,也有破碎不堪的,而其中 SMF R 4970 就
Thumbnail
鸚鵡嘴龍 Psittacosaurus 是生活在白堊紀早期東亞的一屬恐龍,其名下有多達12個有效物種,還有其他數個疑似的物種,擁有的標本超過400具,這讓鸚鵡嘴龍成為了目前非鳥類恐龍當中最具多樣化的屬。 在鸚鵡嘴龍這400多具標本當中,自然有完整的,也有破碎不堪的,而其中 SMF R 4970 就
Thumbnail
馬達加斯加是非洲第一大島,與非洲大陸遙遙相望,白堊紀脫離了瓦崗大陸,最終形成獨特島嶼系統,在這裡的恐龍發展自己的生態系統。
Thumbnail
馬達加斯加是非洲第一大島,與非洲大陸遙遙相望,白堊紀脫離了瓦崗大陸,最終形成獨特島嶼系統,在這裡的恐龍發展自己的生態系統。
Thumbnail
當你在想像恐龍叫聲時,腦中浮現的是侏儸紀公園裡經典的恐龍叫聲嗎?鳥臀目恐龍的一項研究可能會打破你原有的概念。留存恐龍發聲器官的化石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恐龍的叫聲以及發聲器官的演化幾乎沒有線索。現代四足動物的發聲器官除了今顎鳥類(Neognathae)是硬骨外,多以軟骨所組成,而軟骨形成化石的機
Thumbnail
當你在想像恐龍叫聲時,腦中浮現的是侏儸紀公園裡經典的恐龍叫聲嗎?鳥臀目恐龍的一項研究可能會打破你原有的概念。留存恐龍發聲器官的化石非常罕見,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恐龍的叫聲以及發聲器官的演化幾乎沒有線索。現代四足動物的發聲器官除了今顎鳥類(Neognathae)是硬骨外,多以軟骨所組成,而軟骨形成化石的機
Thumbnail
白堊紀晚期北半球的勞亞大陸與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在動物組成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北半球的植食動物以鴨嘴龍科與角龍科為代表的鳥臀目為主,頂級掠食者大多是暴龍科,而南半球的植食動物則多為泰坦巨龍類,頂級掠食者以阿貝力龍科與大盜龍科為主。這被認為是因為兩塊大陸徹底分裂形成海洋屏障阻隔了兩側動物的擴散遷徙所形成
Thumbnail
白堊紀晚期北半球的勞亞大陸與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在動物組成上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北半球的植食動物以鴨嘴龍科與角龍科為代表的鳥臀目為主,頂級掠食者大多是暴龍科,而南半球的植食動物則多為泰坦巨龍類,頂級掠食者以阿貝力龍科與大盜龍科為主。這被認為是因為兩塊大陸徹底分裂形成海洋屏障阻隔了兩側動物的擴散遷徙所形成
Thumbnail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中生代與恐龍時代劃上等號,但其實在三疊紀中期以前,恐龍在陸地上根本不算優勢物種,恐龍開始嶄露頭角要等到三疊紀晚期,要真正稱霸陸地生態系須等到下面事件發生以後。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
Thumbnail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中生代與恐龍時代劃上等號,但其實在三疊紀中期以前,恐龍在陸地上根本不算優勢物種,恐龍開始嶄露頭角要等到三疊紀晚期,要真正稱霸陸地生態系須等到下面事件發生以後。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Triassic–Jurassic extinction event)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進入中生代後陸地大型動物由鱷魚的祖先—偽鱷類,以及哺乳類的近親二齒獸類所稱霸,那中生代的代表—恐龍有在哪裡呢? 恐龍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到進入中生代後陸地大型動物由鱷魚的祖先—偽鱷類,以及哺乳類的近親二齒獸類所稱霸,那中生代的代表—恐龍有在哪裡呢? 恐龍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中生物的統稱,是一類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陸棲動物,也是人類認知範圍內最著名的古生物。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在中生代最優勢
Thumbnail
傳統分類上,學者依照恐龍的骨盆型態分為兩大分支:鳥臀目與蜥臀目(又可再分為獸腳亞目&蜥腳形亞目),此觀念於1888年由Harry Seeley提出。然而關於恐龍的分類亦曾有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見解:一種是將蜥腳形類與鳥臀類合併成一個目Phytodinosauria(語意:植物恐龍類),獸腳類則是更早分化
Thumbnail
傳統分類上,學者依照恐龍的骨盆型態分為兩大分支:鳥臀目與蜥臀目(又可再分為獸腳亞目&蜥腳形亞目),此觀念於1888年由Harry Seeley提出。然而關於恐龍的分類亦曾有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見解:一種是將蜥腳形類與鳥臀類合併成一個目Phytodinosauria(語意:植物恐龍類),獸腳類則是更早分化
Thumbnail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英國的政治變革历經474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君王都沒有能夠給予共治致命的一擊 — — 貴族共治,偶然的星光閃燿,終成燦爛的輝煌旭日,猶如浩瀚宇宙中的爬行動物最終站起來為人一樣,鑄造了共和。使得我們不得不感嘆這幾乎不可能的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
Thumbnail
你有沒有聽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說法?遙想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小時候看電影《侏儸紀公園》才意外得知的呢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假說起初在1868年被提出的時候,其實是備受質疑的
Thumbnail
你有沒有聽過「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說法?遙想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小時候看電影《侏儸紀公園》才意外得知的呢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這個假說起初在1868年被提出的時候,其實是備受質疑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