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熱書店:史上最偏心!書店店員的東京獨立書店一手訪談
- 作者: 池內佑介
- 出版社:小寫創意
我沒辦法相信自己費大量時間和力氣寫出來的東西值得給大家看。我澈底明白自己不是寫作的料。儘管如此,我還是以極其緩慢的速度繼續採訪,寫出了十篇文章。我現在想,能夠堅持下去的理由歸根結柢不是因為信賴自己的能力,而是覺得那些獨立書店店主們在採訪中跟我說的話實在太有趣,值得跟廣泛讀者分享,不應該以寫得不好為藉口而把他們的聲音永遠藏在自己心中。
對活在當下的我們來說,這本書裡面的內容也許沒那麼特別,不過我忍不住想像,假如五十年後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偶然拿到這本書,重新了解五十年前的日本書人對紙本書實體書店持有的態度和感情,將有什麼樣的感想?
---《作者自序》
作者簡介
池內佑介,現居住於東京的日本書店員。中文極好,熱愛獨立書店,對臺灣更有著深切的情感。任職於神保町的一家中文書店「東方書店」,曾為小寫出版的《本本》閱讀誌、《聯合文學》月刊寫過文章。書寫領域圍繞於日本獨立書店,日本書市/出版業觀察,日本現當代文學等。
他以非母語的全中文寫就此書,從書店員+愛書人的獨特眼光,偏心又直白地訴說著他對這些獨立書店的愛。現在的目標是學好臺語。每晚躺在床上拿起臺語課本翻一翻,不到四、五分鐘就昏過去了。怪不得已經學了兩年,卻看不到任何進步。
書本簡介
本書介紹日本的十家獨立書店,其中九家在東京,一家則在山梨縣甲府市。每一家的營業形態、選書風格、理念都不同,呈現出日本書市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譬如農業書專門書店、韓文書店、竭力推廣詩歌的舊書店,以及深具無政府、左派色彩的書店等。
本書作者池內佑介為神保町現役書店店員,出於對書店深厚的愛,對書店的踏查足跡遍及日本、臺灣、中國、韓國。此次將眼光轉回日本,透過深度訪談,記錄下各家書店老闆對自家書店歷史和營業狀態、閱讀人生、思想上受過影響的作家和書,也對日本書市的目前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
先前閱讀這本書的時刻,在作者採訪的第一間書店採訪內容,就蠻有感觸,寫了一小篇閱讀丨《情熱書店》素人的快樂,而這只是採訪內容其中一小段,可見書中豐富的獨立思考內容。而作者在每一篇採訪內也包含了自己想法的心路歷程,對某些事物議題的觀感也隨著採訪而改變,從中可以讀到蠻多作者對整個社會變遷現象、政治議題的思考與想法。
這本書和一般介紹全球知名書店尋訪專書不太一樣(如先前隨筆閱.讀:圖書該折扣還是原價?),本書是作者採訪偏愛的社區型獨立書店,所以命名為「史上最偏心!東京獨立書店一手訪談」。採訪的書店蠻多座落在偏僻的城市角落,有些甚至連作者刻意尋找也不大容易發現的店面,不得不讓人擔憂是否能維持正常營運,經營者往往也是咬著牙苦撐,但還是有一份使命感支撐著店家繼續營業下去。從這本書看到蠻多獨立書店業者的初衷和堅持要傳達的理念,也有屬於那種沒有任何想法,單純想開書店的店長。但自從開業後,隨著與社區的連結開始密切起來,反而對所從事的事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找到自己想要發展的事務。
在地書店-與社區的連結
坦白說,之前對獨立書店的印象一直是那種文青風的擺設,有個獨立空間,裝潢設計小巧有風格,如果有個咖啡區域和輕鬆的背景音樂更好,我喜歡把這三種意象結合在一起。
但自從讀了《休南洞書店》後(上個月讀書會專書11409鵝毛筆.讀書會丨《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慢慢了解到獨立書店不只是選書、營業,辦辦活動、講座,更多的是與地方社區的連結,正因為有鄰近的人的加入,閱讀文化才得以在一個地方蔓延、擴散開來,說是一個地方的文化載體也不為過。
這裡說得太籠統,想像自己在偏鄉開了一間書店,這邊的人本來接觸文化資源只有當地的圖書館,但自從有書店進駐後,附近鄰居路過久了,總是會進來看看裡面在做些什麼,也許就開始拿了一本書起來翻翻,本來不看書的人,就有了接觸書籍的機會。
也許你會說,本來不看書的人,還是不會進來這樣的場域呀?是的,也許是這樣沒錯,所以這些獨立書店店長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藉著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吸引不同族群前來。如書中第三間書店「農業書中心」,他們的願景是在大都會裡打造支持農業的基地,所以選書大都與農業相關,有大量的農業、奶酪畜牧業、漁業相關書籍,和農業相關不只有這些,甚至將理念升級,荒井店長說:「現今無論年輕人或中老年,對農業產生興趣而自己也嘗試種田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們想度過一種貼近農業的生活。」書中提到,現在臺灣也不少年輕人重新從事農業,還特別組團參訪該書店取經。
書中介紹的第一間書店Madosora堂,每月一場的講座是邀請生活在周遭的普通居民來介紹自己關心或講究的題目,而不是邀請社會上的有名之士。像他們鄰近有一家西式甜點店「茂右衛門」,他就邀請甜點師來分享甜點師經歷,或蛋糕的作法,這樣不但讓社區居民認識彼此,也有些人在這受到啟發,開始做些異業結盟或實踐,形成當地的一個連結。
書店是一種形式,在這個空間裡將人與人之間連結了起來,產生了更大的力量,其中「藤子文庫」書店也是這樣。藤子文庫座落在早期熱鬧的商店街,但自從大型連鎖超市進駐在附近後,商品種類又豐富,價格又便宜,而現今社會因為生活忙碌,買東西時不太願意跟老闆或店員進行互動,也可以一站式購買齊全,不用跑來跑去,所以商店街店面一間一間倒閉,沒有人潮,舊書店多麼辛苦的經營可想而知。
但店長鈴木先生還是堅持下去,他說:「我決定開一間舊書店,其中一個理由是我想要以它為媒介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我知道這是多餘的期望,做生意的根本目的是掙錢。但某種無法以損益來衡量的使命感推動我走這條路。」
在作者採訪鈴木先生時,有一位鄰居阿姨走了進來,問有沒有一本書,剛好架上有,她很激動也很高興,便把手上的巧克力給了店長,作者便思考,他不知道鈴木先生想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如何,也許是深入談論文學、電影、音樂等藝術相關,但這一幕風景讓他覺得,藤子文庫已經緊緊扎根在這個社區,成為社區居民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一幅風景。
我很喜歡「社區中理所當然存在的一幅風景」這句話,像在《觀迎光臨休南洞書店》中,英珠在休南洞開了一家書店,起先居民覺得突兀,怎麼會在這開書店,漸漸地開始習慣,進而走入書店,成為書店中的一份子那種感覺,後來演變成從遠處看到這間書店外觀,就會想起裡面的溫暖和包容,那樣自然般的存在。
Maimaizu文庫-社會為己任
「Maimaizu文庫」的店主羽村幸子女士,她的事蹟也是很特別。她曾從事考古學工作,在各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後來在東京認識現在的丈夫。某一天他對她說打算到五十歲提早退休,羽村女士聽到這句話腦海中一盞燈亮了一下,就說她一直想在沖繩開民宿,他先生馬上答應,結果他們就移居到石垣島開了一間民宿將近十年。
後來為了照顧婆婆搬回東京,但沒多久婆婆就住進養老院,她不想只做家事,就決定開舊書店。書店座落在羽村市,是東京的西部地區,從新宿過去要1個半小時,轉兩次車,非常偏遠的地方。
她說她從小就一直非常喜歡有書的空間,每年暑假,無論有沒有想借的書,還是每天去市立圖書館翻翻書發呆,長大後有空也是去各家書店走走,於是開了這間Maimaizu文庫,maimai在日文中是蝸牛的俗稱。
她說:「我確實從小一直喜歡看書,不過實話講,自己跟那些真正厲害的讀書人比起來,看過的書少得可憐。與其說我喜歡書本身,更不如說我喜歡被書圍繞的感覺,這種單純的嚮往使得我決定開書店吧。 」
Maimaizu文庫一開始是羽村女士自己的藏書放在店裡的書架上,同時向客人收書,因為自己的書量不夠,很少拒收客人帶來的書,雖然如此,卻不會顯得雜亂,因為很多客人會先觀察書架上的書,才說這類型的書自己也有,要不要收。自然形成店內藏書的風格。
除了開店外,羽村女士一直想做的就是農業,她在石垣島的時候,租了一塊小小田地開始自己種菜,希望用自己種的蔬菜給民宿的客人當早餐,但在計畫上軌道前就離開了石垣島,現在搬來這的庭院就有可以種菜的田地,於是實踐這樣的想法,在招牌小吃「羽村蔬菜的蛋捲三明治」中加入自己栽培的蔬菜,不同季節就使用不同菜。
在經營書店後,羽村女士也開始了轉變,在2015剛開業時,正好日本反安保法運動很激烈,她在當時也被社會氛圍感染,認為自己更應該積極推動批判精神的刊物,讓客人直視社會中正在發生的種種不合理之事。於是她陳列了更多深入探討社會和政治議題的書,也吸引了一些附近的社運人士,但隨著時間前進,她開始感到疑惑,社運人士花費這麼長時間,但對社會到底起了多少作用?對社會和政治有興趣的人和完全沒興趣的人落差太大了,她開始重新思考書店扮演的角色,她說:「原來擁有的願望很簡單,只希望大家透過閱讀而得以放鬆就夠了,這就是我要推動的核心價值。」
當時的她承認自己存在的渺小,但還是想對社會發揮正面作用。她說:「只是開始感到有沒有影響別人已經沒那麼重要,願不願意聽取她的理念也無所謂,只要堅持這個空間,將微不足道、有趣的事開開心心做下去即可。」
在採訪的兩年後,作者再度探訪文庫,當時羽村女士也關閉了臉書帳號,網頁也很少發佈動態了,作者確認還有營業後再度拜訪,羽村女士卻說決定把這家店收掉。作者感到可惜之餘,發現羽村女士的募款箱,是為製作關於五日市憲法和現行憲法之間的連結為主題的影片,完成後在公民館等場地免費上映,並推動憲法學習會。
羽村女士推動這主因是日本連續執政最長時間的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自民黨試圖改變日本憲法,所以羽村女士和這一帶的有志之士共同成立憲法學習會,探討五日市憲法和現行憲法之間關係。
五日市憲法是1881年民治時代中期左右,由民間有志之士草起的私擬憲法之一,內容包含很多關於國民權利的條文,有學者認為民主程度不亞於現行憲法,所以羽村女士想藉由製作影片,將日本現代化過程中確實存在過的民主之芽挖掘出來,呼籲大家重新思考我們真正要保護下去的價值是什麼。
作者感慨說,雖然文庫空間即將消失,但它營業的四年間裡,醞釀的人與人之間連結還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下去,羽村女士縱然曾感到自己無力,也還是為改善社會付出微薄之力。
閱讀這本書之餘,內容有提到部分書店充滿社會議題和政治立場氛圍,在台灣我所去過的獨立書店,大多也是有這樣的氛圍存在,自由、反核、挺同之類的標語常出現在獨立書店外,似乎文青就是符合這些形象。許多獨立書店想背負更深層的使命,擔任推動社會的力量,為社會發聲,卻也有些甘願淪為打手,偏激而不容其它想法,為反而反。
想起現今社會趨向二分法的趨勢越來越嚴重,與社群發展旺盛也有關,形成群體順從現象。先前曾看過相關報導,社群巨頭為了閱讀率,為刻意在社群中展示更多相反立場的激烈言論,造成對立而帶動點閱率,在總總看不見的手推動之下,社會越來越對立,對某些事物的立場非A即B,非我族類其心必誅,這樣的社會氛圍實不是我所樂見。
人們勇於表達自己立場,替某些議題發聲,都該予以鼓勵,也是憲法所保障,我們最難而可貴的言論自由,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想法,但你有表達想法的權力,現今社會治安亂象越來越多,開車也能明顯感受到社會的包容力與同情心越來越缺乏,「設身處地替人著想」的國民美德逐漸稀有,科技與經濟發達的現在,美德和包容何在?
民主不該是就某項議題,互相敘述立場,誰有理能說服我,在這個面向我就會支持這項議題嗎?何以變成互相對立的工具,溝通和包容都消失了。
Chekccori韓文書店-文化交流與衝擊
回到初衷。
這本書也介紹了韓國人金承福,從小熱愛閱讀的她一直覺得韓國有許多當代文學非常好看,值得被翻譯成日文,因此藉工作機會向日本出版人推薦喜歡的作品,卻沒有出版社做出具體行動,於是她決定自己成立一家出版社CUON。
而出版翻譯的第一本書就是韓江的長篇小說《素食者》,這本書近來在台灣也是暢銷排行榜領頭羊。隨著出版品增多,她就有了開韓文書店的念頭,想要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於是開了Chekccori。
「Chekccori目前有五位成員,每天輪流擔任店長。他們都有不同強項,例如有的特別喜歡韓國的繪本,有的熱愛當代文學,有的則對韓國娛樂圈有著深厚知識,於是他們能夠在自己所熟悉的領域中以其既獨特又尖銳的眼光精選好書。」
金承福的理念是「以韓文書來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大部分辦理的活動是以輕鬆的題目為主,如學韓語的講座、咖啡沖泡課程、韓文繪本讀書會、韓國歌手小小音樂會等等,非常多元。「讓客人本身也成為打造Chekccori這個平臺的主體」,除了專業人士,店長也希望邀請一般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或分享自己的喜好,如曾經有社員分享騎摩托車縱貫韓國的體驗。
從來沒想過在異國開專屬不同語言的書店,看到這篇訪談第一個想法是:會賺錢嗎?作者探訪的時候也有這個疑惑,但來客數遠比想像中的多,確實會吸引想學習異國文化或語言的人們前來。作者本身也很喜歡中文,也夢想著在日本開專賣中文的書店,但評估種種現實狀況,遲遲未踏出這一步。Chekccori確實完成了異國書店的可能性,也給了作者很大的鼓舞。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是在於,作者是日本人,用中文完成這本訪談著作,而不是用自己的母語,本書的總編輯在序中也有提到,作者池內先生雖然說可以隨意修改他任何文句,但編輯決定採取「最低限度」的修改,只針對通用字或錯字修改,所以部分文句讀來,保有外國人士學習中文的語氣和風格語法,也是這本書閱讀起來很大的魅力。
作者在訪談Chekccori的最後問了一個很有勇氣,又很直接的問題:「最近政治上韓日關係不太好,網路空間有不少表達嫌韓情緒的言論,你在工作上有沒有感到到韓日關係的變化造成的影響?你對這樣的現況有什麼看法?」
作者提問後有發現緊張的空氣突然包圍了他們,店長這麼回說:「作為站在韓日兩國之間的人,要承認目前在政治上韓日關係不太好,但該怎麼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澈底離開政治,但我認為,盡量不採取『政客們說某些話,我們就趕快做出某些反應』的態度非常重要。」
日韓情結之嚴重,可比我們兩岸之間關係,要到不同立場的對面去經營一間書店,確實會遇到一些困難,作者認為如果店長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說不定會被貼上特定標籤而惹來麻煩,但不是為了避免被批評,而對具體的歷史或社會議題保持沉默,反而是透過文化交流,來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用緩慢堅定的步伐,在韓日友好的田地上每天撒種子、澆水、耕作,長遠來看,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我想,歷史種種的過去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台灣最近許多電視劇,如這次金鐘獎入圍影片《聽海湧》、《星空下的黑潮島嶼》也是述說著過往的歷史,夾雜在其中不被各國認同拋下的身份。想起
陳耀昌醫師在其著作三部曲《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Bangas》中,也述說當年不被多方認同的台灣人民身份的故事。像清兵剛接管台灣時,遇到日本侵襲台灣,台灣原民受到閩南、客家佔有原土地,又被清兵接管,清兵對剛接管的台灣勢必沒認同感,此時遭遇日軍侵台,當地人民如何求生存?
每個民族當下對社會情勢的認同是不同的,沒辦法去評判當下的是非對錯,歷史是贏寫書寫的,也不全然是正確,沒處在當下,用現在上帝視野去批判有失公允。如果你在那個情境下是閩南人會怎樣?為了求生存遠渡重洋只求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原住民會怎樣?外來人侵襲祖先的土地蠻橫不講理。如果你是支援來台的清兵會怎樣?不是你的家鄉,為什麼要拼上性命保衛這片土地?如果你是日本人會怎樣?攻佔這片土地,就能為大日本開啟前線基地。
站在經營書店的角度來看,也許我會選擇將不同角度書寫的書籍,並排陳列在架上,儘量保留從多方角度來看一個事件,別急著直言是非對錯,學著更客觀的去看待事情。
捏造或抹滅存在過的歷史不可取,權力的貪婪侵略也是國際動盪不安的主因,願沒有戰爭的發生,平民永遠是無辜的。
---
💡謝謝您願意花時間讀完我的文章,歡迎追蹤、加入我的沙龍,一起聊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如果您願意,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幫助我在文字的路上更有動力走得更遠,謝謝每一位花時間觀看的您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