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台灣看作一個被時間雕刻的島嶼,那麼花蓮,永遠是那塊最柔軟的地方。柔軟,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因為能吸收、能承載,也能重新生長。在這片山海之間,許多力量正在悄悄發生——不是大工程式、鋼筋水泥的重建,而是一種更細緻的文化修復:有人把被遺忘的石材重新帶回生活,有人用一堂料理課重新串起人與海的距離,也有人用一桌家常菜,讓流離的家族史重新擁有形體與味道。

花蓮「繁花盛開計畫」記錄十位在地行動者-Verde創辦人- Claire張芷
花蓮縣政府推動的 「繁花盛開 We Bloom!」計畫,正是這種修復力的縮影。十位行動者,不是明星,不是網紅,他們的日常甚至有點安靜;但正因如此,才能清楚看見那些真正讓土地變得柔軟、細膩、有脈動的力量。這篇專題,我選擇走進其中三位最能象徵花蓮文化修復的行動者。他們分別從石材、海洋與餐桌,找回這片土地曾有、卻逐漸模糊的記憶。如同卡繆曾寫下的:「在冬天的深處,我終於學會,內心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而花蓮,就是那個每一次都能重新綻放的夏天。

花蓮「繁花盛開計畫」記錄十位在地行動者-洄遊吧-定置漁場
VERDE:讓蛇紋石回到台灣的生活裡
走進 VERDE 的工作室,第一眼看見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安靜的氣場。桌上放著打磨後的蛇紋石托盤、燭台與小器皿,深綠與淺綠交錯,像石頭本身在呼吸。那些紋理彷彿蘊藏著千萬年的地層記憶,也像某一段曾被忽略的台灣日常。蛇紋石不是新材料。半世紀前,它曾是台灣家屋的「綠色底色」,隨處可見於地板、樓梯或庭院。但隨著建材進口、審美轉變以及本土礦業逐漸式微,蛇紋石悄悄淡出視野。VERDE 的工作,是把這段被遺忘的記憶重新帶回生活。

花蓮「繁花盛開計畫」記錄十位在地行動者-洄遊吧-食魚教育與體
✦ 設計師的手勢,看似優雅,其實是修復
VERDE 的設計師告訴我:「被遺忘的不代表沒有價值,它只是需要一雙願意看見它的眼睛。」他指尖輕輕在石材表面滑過,那個手勢像是安撫、對土地的致意。蛇紋石過去被視為「剩料」,被丟棄或堆置。然而 VERDE 透過設計,把它重新解構——切割、打磨、修邊——再賦予功能,變成能進入家中的新生活器物。一個被視為廢材的東西,因為被重新看見,而得以回到生活。這或許就是修復最溫柔的力量。
✦ 三泰礦業 × 任意設計:一段被看見的本土鏈結
VERDE 背後是一條珍貴的本土供應鏈:三泰礦業的持續開採,串連上任意設計的當代美學思考。他們把礦山的粗獷,轉化為居家生活裡的溫柔。把昔日台灣家屋的魂魄,變成現代人願意觸摸、使用的日常物件。VERDE 所做的不只是一個品牌,而是讓台灣重新理解:我們的生活,曾經擁有這樣的材質語言。
洄遊吧:用餐桌修復人與海洋的距離
第二站,是七星潭海邊的 洄遊吧 FISH BAR。那是一間靠海的小屋,風永遠帶點鹹度。進門時,一場「食魚教育」課程正要開始,學生們圍在料理台前,看著老師從魚的季節、洄游路徑,一路講到友善漁法與永續漁業。這不是一堂料理課。這是一種「把海洋吃進心裡」的方法。創辦人黃紋綺曾說:「吃,是最容易開始的永續行動。」當你真的了解魚——知道牠什麼季節來、什麼季節走、怎麼捕撈才不傷害海洋——你就不再只是「吃魚」,而是與海洋進行一場溫柔對話。黃紋綺的工作,是一種文化修復——修復都市人與海洋的距離,修復對台灣海鮮文化的理解,修復那段「吃在地、順四時」的古老智慧。

花蓮「繁花盛開計畫」記錄十位在地行動者-勝利不廢商號
勝利不廢商號:用一桌菜縫合家族的記憶
位於光復馬錫山的 勝利不廢商號,是介於老雜貨店、家族故事館與家庭廚房的空間。走進店裡,你會聞到香料味、看到泛黃日記、聽到祖母過去的故事。這不是觀光店,而是「家」的形狀。盧薪澄與先生紀彥,把家族從雲南、滇緬到花蓮的歷史,放進一桌桌料理裡:雲南的辣香、滇緬的香料、花蓮的在地蔬菜、祖母的手路味。坐在木桌前吃那盤料理,你能理解一個家族如何在多重遷徙中找到安身的位置。「勝利」承接老雜貨店的門面與精神,「不廢」則承載對永續與記憶的堅持。他們用永續的方式經營餐桌,用故事支撐文化,用料理當作族群與土地的橋樑。

花蓮「繁花盛開計畫」記錄十位在地行動者-VERDE蛇紋石商品
花蓮的文化修復:不是重建,而是一種願意
在訪談結束後,我寫下:「花蓮不是被修復,而是正在修復自己。」修復不是恢復原狀,而是一種「願意再一次理解」:
- 願意理解石材背後的土地記憶
- 願意理解海洋的呼吸方式
- 願意理解家族的遷徙與文化
修復,是態度;不是工程,是心意。「繁花盛開計畫」的主視覺,是一朵 小石花:破裂的地方,也是花盛開的地方。石材有裂紋、海洋有傷痕、家族史有缺口;正因如此,花蓮文化的生命力,才會從縫隙裡重新冒出來。

花蓮「繁花盛開計畫」記錄十位在地行動者-勝利不廢商號
願我們都能在生活縫隙裡重新綻放
離開花蓮的那天,風仍吹著,像是某種持續進行的呼吸。正如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所言:「文化不是一種物件,而是一種被人們賦予意義的生活方式。」花蓮給我的,是一種「願意再一次看見」的力量。看見被忽略的石材、被想像過度的海洋、被時間模糊的家族故事。有人正悄悄地把裂痕縫起,讓每一朵花都能在傷痕上綻放。或許,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裂縫。願我們都能,像花蓮一樣——不急、不躁,慢慢地,在生活的縫隙裡重新綻放。
原始文章(精簡版):在傷痕上綻放:花蓮用修復寫下土地的新篇章 – 創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