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自然很美也很危險,野外急救的最高境界,始終是「預防勝於治療」,當碰到無可避免的意外時,熟知傷患評估系統能幫助我們冷靜應對。
為何野外急救至關重要
在遼闊的戶外環境中,急救知識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對自己與夥伴的責任。當我們遠離醫療資源,身處變幻莫測的自然之中,任何微小的意外都可能演變成嚴峻的挑戰。一套系統性、邏輯化的傷患評估與處置流程,可以幫助戶外愛好者,在意外發生時,能摒除慌亂,做出冷靜且有效的判斷與行動。
相較於都市環境,野外急救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困境。歸納而言,主要有四大挑戰:
• 送醫延遲 時間與地形是最大的變數。一次看似單純的受傷,從事故地點下撤到交通工具可及之處,可能就需耗費數小時。崎嶇的地形更讓救護車難以抵達,傷患需要被先行運送至特定地點,這一切都大幅延長了黃金救援時間。• 環境挑戰 戶外環境直接影響傷患的生理狀態。隨著海拔升高,氣溫下降,人體會自然收縮四肢血管以保護核心器官,這使得傷口因血液循環變差而癒合緩慢,增加了感染風險。同時,高海拔的稀薄氧氣也會阻礙組織修復,在海拔8000公尺以上,傷口甚至無法癒合。
• 氣候變數 惡劣的天氣是救援行動的直接阻礙。一場大雨或一陣狂風,不僅會加速傷患失溫,更可能導致直升機等空中救援工具無法起飛,使傷患與施救者被迫滯留原地,等待天候好轉。
• 資源有限 我們無法將整座醫院背上山。急救包的體積與重量都受到嚴格限制,其中所能攜帶的裝備,面對嚴重傷勢時可能捉襟見肘。因此,活用腦中的知識,善用手邊有限的資源,成為野外急救成功的關鍵。
為應對上述挑戰,一套清晰的行動準則至關重要。「傷患評估系統」,正是我們在混亂現場中,賴以建立秩序、做出正確決策的核心工具。
傷患評估系統
當意外發生,現場往往一片混亂。傷患的呻吟、隊友的緊張,都可能讓施救者不知所措。「傷患評估系統」是一套系統性的思考邏輯,它引導我們由外而內、從大到小,依序確認現場安全、生命威脅與詳細傷情,避免因驚慌而遺漏關鍵步驟。其戰略價值在於,無論情況多麼緊急,我們都能擁有一個不會驚慌失措的行動準則。
傷患評估系統的三大步驟存在著不可逆的順序性。你必須完成前一個步驟的評估與處置,確保情況穩定後,才能安全地進入下一個階段。例如,若隊友被虎頭蜂圍攻(第一步驟:現場不安全),你絕不能貿然衝上前去,否則只會增加一名傷患。你必須先引導他脫離危險區域,直到現場安全無虞,才能開始後續的評估與救助。
第一步驟:現場評估 (Scene Size-up)
此階段的核心目標是「確保自身與他人的安全,並初步判斷事件性質」。在接觸傷患前,你必須先成為一個冷靜的觀察者,掃視全局。
此步驟的三個評估點為:
• 安全優先序 在任何情況下,安全的評估順序永遠是:「自身 > 他人 (公眾) > 傷患」。這個原則至關重要,因為一個倒下的救援者無法拯救任何人。
• 傷患人數 評估現場有多少傷患?有多少救援者?傷患與救援者的比例將直接影響資源的分配。若一名救援者需要面對兩名傷患,情況將變得極為嚴峻,必須思考如何有效分配有限的精力與裝備。
• 受傷機轉 (Mechanism of Injury) 受傷機轉是指「導致傷患受傷或不適的原因」。正確判斷機轉,能為後續的評估與處置提供關鍵線索。

第二步驟:主要評估 (Primary Assessment)
在確認現場安全並接近傷患後,此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快速辨識並處置威脅生命的三大關鍵系統問題」。這個階段的所有處置,都圍繞著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
此步驟評估的三大關鍵系統為:
• 呼吸系統 (Respiratory System)
- 評估呼吸道是否暢通:傷患能否順暢地呼吸?是否有異物或腫脹阻塞呼吸道?例如,嚴重的過敏反應(如蜂螫)可能導致喉頭緊縮,空氣無法進入。
- 評估是否有呼吸:觀察胸口或腹部是否有起伏。
- 急迫性:腦部缺氧短短五分鐘即會造成不可逆的腦死。任何呼吸問題都必須被視為最優先處理的緊急狀況。
• 循環系統 (Circulatory System)
- 評估是否有脈搏:觸摸頸動脈確認心跳是否存在。
- 評估是否有嚴重出血 (大出血):掃視傷患全身,是否有鮮血從傷口湧出或噴出?若有,止血的優先級甚至高於心肺復甦術(CPR)。例如,頸部動脈的創傷若不止血,CPR反而會加速血液流失。
- 野外CPR的現實考量:若傷患無呼吸、無脈搏,雖應立即施予CPR,但在野外環境,救援人員可能在數小時後才能抵達。研究顯示,持續施作CPR超過30分鐘後,成功救回的機率極低。繼續施作與否是艱難的決定,有時是「為了活著的人」避免內疚而堅持,施救者應對此有現實的認知。
• 神經系統 (Nervous System)
意識程度 (AVPU Scale):AVPU量表是一個快速評估傷患意識狀態的工具,在台灣的EMT系統中常搭配「清、聲、痛、否」的口訣記憶,等級越往後,情況越危急。

**脊椎損傷可能性**:根據受傷機轉(如高處墜落)判斷是否有脊椎受傷的風險。一旦懷疑,從此刻起,所有對傷患的移動與處置,都必須全程以保護脊椎的原則進行,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第三步驟:次要評估 (Secondary Assessment)
當立即的生命威脅(如呼吸停止、大出血)都已獲得控制後,此階段的核心目標是「進行全面的資訊收集與身體檢查,找出所有潛在的問題,拼湊出事件的全貌」。
- 生命徵象 (Vital Signs) 測量
測量生命真相的目的不僅是取得一次性的數據,而是要透過持續監測,觀察其變化趨勢,藉此判斷傷患的病情是在好轉還是惡化。

- 傷患病史詢問
這個步驟如同偵探辦案,透過系統性的提問,收集線索,找出導致傷患不適的根本原因。對於清醒的傷患,這一步驟至關重要。
1.主要症狀 (Symptoms):詢問「你哪裡不舒服?」、疼痛的性質是悶痛、刺痛還是撕裂痛?疼痛分數(1-10分,1分最輕,10分最痛)?是否有轉移痛?例如,主動脈剝離或心臟病發作時,傷患可能不會主訴胸痛,而是感覺背部傳來**「撕裂開」般的劇痛**。
2.過敏史 (Allergies):詢問是否對任何藥物、食物(如蝦蟹)或物質(如蜂毒)過敏。需特別注意,若過去曾因蜂螫引發過敏,再次被螫的反應通常會更快、更強烈。
3.藥物史 (Medications):詢問是否正在服用任何藥物,包含處方藥、非處方藥或草藥。並確認當天是否已按時服用。
4.過去病史 (Past Medical History):詢問是否有相關的舊疾或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同時可詢問直系親屬是否有相關家族病史(如心臟病會遺傳)。
5.最後進食 (Last Intake):詢問最近一次進食與飲水的時間與內容。並詢問最後一次大小便的時間、顏色與形狀,這對於判斷內科問題(如脫水、腸胃炎、橫紋肌溶解)非常有幫助。
6.事發經過 (Events):請傷患本人或目擊者,盡可能詳細地描述導致受傷或不適的完整事件經過。
- 全身身體檢查 (Head-to-Toe Exam)
此檢查對於創傷傷患尤其重要。因為在意外發生初期,人體分泌的腎上腺素會暫時壓抑疼痛感,可能導致傷患忽略了某些部位的傷勢。
1.個人防護:檢查前,施救者必須戴上醫療手套,保護自己免於接觸傷患的血液或體液,避免交叉感染。
2.檢查原則:檢查手法結合「視診」(用眼睛看)與「觸診」(用手觸摸)。觸診力道應如按摩般穩定,若過程中發現異常(如腫脹、變形、骨頭摩擦聲)或傷患喊痛,需立即停下並仔細檢視該部位。
3.頭部:沿著眉骨、頭頂、兩側及後腦杓穩定按壓,每次按壓後檢查手套上是否有血跡。檢查眼、耳、鼻、口是否有不正常的分泌物或出血(清澈帶黃的液體可能是腦脊髓液)。
4.頸部與胸部:觀察氣管是否位於中線、頸靜脈是否異常突出。輕壓鎖骨與肩膀。雙手從傷患腋下兩側,向內向下穩定地按壓肋骨,檢查是否穩固,並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起伏是否對稱、有無反常呼吸。
5.腹部:以肚臍為中心,將腹部分為四個象限。從離傷患主訴痛點最遠的象限開始,用手掌輕柔但深入地按壓,感受是否有僵硬或引發疼痛。
6.骨盆:雙手置於傷患髖骨兩側,向內向下穩定地按壓一次,檢查骨盆是否穩定。注意:若傷患已主訴骨盆疼痛,或按壓時感覺不穩定,絕不可重複按壓,以免加重內部出血。
7.四肢:分段按壓大腿、小腿、上臂、前臂,避開關節處。同時可進行剪力測試(一手固定,另一手輕微錯動)以檢查骨折。檢查各關節的活動度。
8.背部:在至少一位助手協助並維持脊椎呈一直線的前提下,將傷患小心地側翻(滾木翻身法),檢查背部及脊椎兩側是否有傷口、腫脹或變形。
9.末梢循環、感覺與運動 (CSM):這是評估四肢末端神經與血管功能的重要步驟。
◦ 循環 (Circulation):按壓手指或腳趾甲床,使其變白後放開,觀察血色恢復的速度,應小於2秒。
◦ 感覺 (Sensation):輕觸傷患的手指與腳趾,詢問「有感覺到我在摸你嗎?」。
◦ 運動 (Movement):請傷患嘗試活動他的手指與腳趾。
經過三大步驟的完整評估後,施救者便能對傷患的整體狀況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這為後續的具體問題處置、擬定撤離計畫,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在野外幫人急救,法律會保護我嗎?
參考下面的文章,自己評估
結語
野外急救的最高境界,始終是「預防勝於治療」。然而,當意外無法避免時,保持冷靜、遵循系統化的評估流程,平常透過不斷的學習與練習,才能內化為臨場反應的本能。願每一位戶外活動的愛好者與工作者,都能具備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與他人的能力,讓每一次的戶外探索,都能平安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