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石川欽一郎

2017/03/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四大推手石川欽一郎是學生最多,影響力最強的一位。
石川欽一郎1871年出生於靜岡,原本在印刷局的雕刻科工作,製作錢幣上的銅版圖案,因為喜愛水彩創作,在1899年到1900年間赴歐學習。1907年石川欽一郎以臺灣總督府陸軍部幕僚附陸軍通譯官身分來台,兼任臺北中學校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約聘老師,教授繪畫,隔年於國語學校宿舍開辦西洋畫研究會「紫瀾會」,除了校園教學之外,石川欽一郎於1913年2月發起「番茶會」(番茶即咖啡),邀請總督府官員、學者、藝術家等在臺日人菁英聚會,向社會推廣藝術。這種作法非常接近歐洲的傳統沙龍,通過這種高級知識分子與政商名流的聚會,掀起社會流行,非常有效。
1924年應臺北師範學校校長邀請,石川欽一郎再次來臺任教。任教期間,如果遇到學生有志成為畫家,石川欽一郎會協助分析其狀況,提供意見,以免耽擱其前程。如果該學生經濟條件較差,則會協助介紹給實業家,以獲得進修資金。(石川桑好忙好忙啊。)(不是牛仔唷人家石川桑留學歐洲的都穿西裝打啾啾。)
相對於臺展其他推手教師來看,當時鹽月桃甫任教台北高校(今台灣師大)、台北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學生多半為日人,畢業後也往往選擇就讀醫學院或法律(題外話,現在第一志願的學生仍然多數選擇從醫,日治時期對台灣教育與社會階級思考的影響委實根深蒂固),很少以美術為志業。鄉原古統任教的是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在當時保守的風氣之下,女學生能在畢業後不為婚姻子女所困,繼續開拓自己的藝術人生者,唯陳進一人而已。
但是石川欽一郎任教的卻是國語學校、台北第一、第二師範學校,他的學生不僅多台人子弟,師範科學生一畢業就成為老師,四處散往台灣各地從事教育工作,所以石川欽一郎每一屆的學生撒出去都是大把大把的種子,迅速在全台生根發芽,把石川欽一郎教授的美術觀念傳給更年輕的學生。今日台灣美術教育仍奉印象派的寫生為圭臬,正來自日治時期教師拚命引進外光派觀念的深厚淵源。可以說當時台灣年輕的藝術家就是藉由這些日籍教師的手,打開了他們對藝術的眼界,與歐洲藝術接軌。例如油畫家陳澄波留學東京,回台後仍然寫信給石川欽一郎,表達自己嚮往著去法國進修的心願(只是當時世界局勢動盪,石川欽一郎便勸他不要輕易赴歐)。
石川欽一郎熱愛水彩寫生創作,當他來台任教於師範學校時,便經常帶學生出外寫生。我們不妨想像日籍教師對台灣學生發生的影響——石川欽一郎筆下的台灣處處山明水秀,對他來說,台灣正如他走過的所有風景(除了旅歐生涯,他也曾以通譯官身分前往中國遼陽等地寫生),每一處都有自己的特色,藝術家之眼是把這些特色顯現出來,所以他畫台灣的小廟、畫亞熱帶的灌木,這些,對石川欽一郎來說,是值得珍視的異國情調。
但是師範科的台灣學生懵懵懂懂,跟著好新潮好酷炫的留歐老師出外寫生時,他們接收到的訊息卻是:「老師說這廟好美→這根本就是我們家鄉常見的廟啊有啥稀奇→所以我們家鄉很美!有外國認證唷!」造就台灣日治時期的美術家濃厚的鄉土意識,這鄉土意識不僅是由於當時民族自決潮流興起、日本採取相對較平等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更來自畫家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踏查軌跡,畫越多越愛、愛越多越畫,台灣學生的鄉土之愛,在石川欽一郎的薰陶之下益發濃厚甜蜜。
石川欽一郎在日本藝術史上,並不是多麼耀眼出色的藝術家,但是在台灣美術的發展上,的確具有北極星一樣崇高的地位。他在指導學生時,不僅思考學生自身的發展,更考慮如果要成就一個百花齊放的藝術盛世,不能只養出滿地的藝術家,要有畫會、要有組織、要有官辦美展,以激起社會大眾對美術的理解與愛好、討論與批評。1927年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鄉原古統、木下靜涯等人向臺灣總督府提議舉辦「臺灣美術展覽會」,規模和用意都仿造日本內地的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台灣畫家的舞台於焉形成。
除了成立有組織、有評選機制的官辦美展之外,石川欽一郎甚至勸自己的大弟子倪蔣懷不要赴日進修美術,因為藝術家都需要資金,倪蔣懷留在台灣繼承家中礦業,便能成為唐基老爹一樣的藝術贊助者。
但如此一來,等於要求倪蔣懷放棄成為大藝術家的個人夢想,來成就其他同輩的藝術夢。(最誇張的是倪蔣懷接受了啊啊啊啊這是甚麼熱血的大航海時代!)老師要求學生成為一顆死麥子,來孕育更多的新麥,倪蔣懷就真的聽話鑽到土裡去了啊!所以他在1927年獨資設立台灣最初的美術研究社,倪家也是台灣企業家贊助美術的先驅者。而倪蔣懷只能在工作之餘出門寫生,這些水彩小品讓我們得以一窺台北城當時的景致(以及淡水小鎮過度發展前的娟秀風情)
  • 倪蔣懷《淡水滬尾教堂》,1936;水彩,49.5 x 66 cm,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後來石川欽一郎在1932年返回日本,仍積極創作,時常以「無鑑查」(不必審查)、「招待」的資格參加畫展,始終沒有真正離開台灣藝壇。其學生為了感念他的教導,以其別號成立了「一盧會」,每年舉辦畫展。而石川也的確造就了台灣美術的一度盛世,學生倪蔣懷、藍蔭鼎李石樵李梅樹李澤藩陳植棋洪瑞麟……無不卓然成家,今日我們所談的台灣日治時期美術,根本就是石川門下的同學會啊。
春風三月,重讀石川欽一郎,他當初散下的種子已經開花結果了,只是這外來的果實,是否在本地的土壤上,孵出了更卓越的幼苗呢?一邊想著,一邊決定要來做個清爽微酸的小菜,才能搭配石川欽一郎優雅的英式水彩,來個梅汁番茄吧!

梅汁番茄食譜

食譜材料:

  • 紅色番茄(5-6公分大小剛剛好)6-8顆
  • 冰開水1公升
  • 檸檬汁適量
  • 冰糖適量
  • 蜂蜜3大匙
  • 話梅十餘顆

食譜步驟

1.番茄挖掉蒂頭,屁股用刀畫十字,滾水燙20秒。
2.看到番茄皮翹翹了就可以撈出來,放進冰開水中冰鎮。
3.煮梅子汁,將話梅放入1公升的水中煮滾,加入冰糖、蜂蜜和檸檬汁試試酸甜度,我承認我貪心還加了紫蘇梅,口味可以重一點,因為要用來醃漬番茄,口味確認後放涼。
4.等梅子汁放涼時,回頭把番茄的皮剝掉,放入要醃漬的器皿中。
5.倒入梅子汁直到完全淹過番茄頂部,冰鎮12小時以上。
6.撈出來上桌,請在兩天內吃完,清爽酸甜,是春天的味道!醃漬的梅子汁不要丟掉喔,加點冰塊或氣泡水好喝到爆!
(編:冰鎮梅汁根本是這篇的隱藏食譜啊!天氣悶熱時來一杯最棒了……據說泡過番茄的梅汁風味會更特別!?)

延伸閱讀:


編輯:宅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潘家欣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台南人。 藝術家詩人,左手寫詩右手畫畫剪紙,所以左手和右手都很忙,有時候會交錯打結。總是貪心,夢想著把現實改造成公平、正義、愛與和平的美麗新世界,目前住台南,持續追求夢想高速手刀奔跑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