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的極致──《咆哮的野獸》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書名:咆哮的野獸(La Bête hurlante, The Howling Beast

作者:Noël Vindry(法國)

原作出版年份:1934

英文版出版年份:2016

 

當野獸第三次咆哮的時候,就是你的死期。

 

古堡驚魂

 

法官Allou在巴黎享受他的休假時光,遇上了一名乞討的男子Herry。Allou將他帶至餐廳,Herry飽餐一頓後道出了驚人之語:他已經逃亡三天,是一件雙重謀殺案的在逃嫌犯,案發地點是巴黎附近一棟古堡。Herry堅持他不是兇手,法官Allou於是要他道出事情經過再做判斷。Herry於是開始講述他的故事……

 

四年前,Herry從印度回到巴黎,前去拜訪昔日友人Saint-Luce。那時Saint-Luce剛搬入家傳的古堡內。古堡被高牆環繞,牆內是一片森林,牆外則是一片荒原,鮮有人煙。Saint-Luce見到昔日朋友卻十分冷漠,但還是招待他留下。城堡內除了兩名僕人之外,還有兩名訪客,是一對年輕的塞爾維亞夫妻,但他們的舉止卻十分怪異。就在夜宿古堡的第一天深夜,Herry隱隱約約聽見了怪聲,那似是野獸咆哮的聲音,但又像是冷笑,似人似獸的恐怖笑聲讓Herry感到毛骨悚然……然而,這只是一連串令人發狂的恐怖事件之開端而已……

 

這就是《咆哮的野獸》的故事大意,但恕我就此打住,任何情節的透露都會影響讀者閱讀這本小說的樂趣。這本1934年的推理小說,即使拿到當代來看,仍然是一流的作品。掩卷之際我不禁讚嘆,作者Noël Vindry真是說故事的天才,尤其是閱讀本書之前我已經讀過作者的處女作《殺人屋》(The House That Kills),兩本書接連讀下來,讓我深深感受到Vindry對於情節設計的概念還有對於恐怖氛圍的營造,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中,沒有幾個推理作家能夠匹敵。

 

那麼Noël Vindry究竟何許人也?

 

法國古典推理的翹楚

 

Vindry出生於1896年,大學畢業後便從軍,因作戰英勇獲頒英勇十字勳章(Croix de Guerre),但因傷於1915年離開軍隊。Vindry療傷期間繼續攻讀法律,後來成為了預審法官(examining magistrate),這是一種只存在於使用拿破崙法典之國家的職位,預審法官有調查案件的最高指揮權,可以親臨犯罪現場調查、盤問證人以及核發逮捕令等等。Vindry被指派到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Aix-en-Provence)擔任法官,就這樣做了大半輩子。換句話說,Vindry是一位具有辦案實務經驗的古典推理作家。

 

Vindry在1932年推出第一本推理小說《殺人屋》,直到1938年共寫了十三本以預審法官Allou為主角的推理小說。之後就中斷推理小說的創作,轉寫其他類型的作品,直到1953年才又重操舊業,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出版直到1955年(最後一本是死後出版,他於1954年過世),總共留下了十六本推理小說。由此看來,三零年代是Vindry的巔峰創作期,尤其是1934年,這一年他出版了六本作品,包括《咆哮的野獸》。以三零年代的創作質量來說,足以與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匹敵。無怪乎法國密室推理權威Roland Lacourbe稱呼Vindry為法國的卡爾。

 

三零年代的法語偵探小說創作圈,Vindry一度與喬治‧西默農(Georges Simenon)還有史蒂曼(Stanislas-André Steeman)並列三巨頭。除了獲得史蒂曼的高度評價外,法國有名的雙人組作家Boileau-Narcejac也認為Vindry超越了艾勒里‧昆恩與約翰‧狄克森‧卡爾,聲稱他具備無以倫比的技藝,並且能創造出令人目瞪口呆的謎團。這或許多少帶點表揚自己國家作家的企圖,但如果他們指的是情節設計的概念還有氛圍的營造,那麼這個宣稱很有可能是對的。這很大程度上跟Vindry重視故事性的創作理念有關。

 

Vindry認為,一個推理故事必須要有三個要件:(一)情節要有一定程度的戲劇性以及轉折;(二)謎團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想像力與渲染力;(三)故事必須要具備邏輯性。好的推理小說就是這三者的完美平衡,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可。太偏重情節,故事可能會淪為煽情;太偏重謎團,故事可能變成童話;太偏重邏輯,故事就變成智力遊戲,不再是小說。

 

《咆哮的野獸》絕對就是這三者的完美平衡。

 

《刺激驚爆點》+恐怖電影

 

Vindry的推理小說在佈局上與傳統的推理小說有很大不同。由於他對情節的高度重視,他的故事結構往往跳脫尋常模式;不管是《殺人屋》或《咆哮的野獸》都採用了相當特異的故事結構。尤其是後者,對於事件的編排有極為獨特的演繹。在我的閱讀經驗中,古典推理具備異樣結構的例子我只想到昆恩的《十日驚奇》。

 

傳統推理小說的結構通常是:事件發生→調查→解決,後兩者占了至少百分之七十的比例。但《咆哮的野獸》重點全部放在事件發生的過程,後兩者只占了約六分之一。這個前後橫跨四年的恐怖事件,其終點就是故事的高潮,其中戲劇性的堆疊,可說是Vindry的拿手好戲。更別提本書的故事是由慘案生還者敘述給調查者知道,一開場就充滿電影《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的味道(注意,小說出版時間比這部電影還早),而這,當然也是Vindry設下的陷阱。

 

Vindry的小說情節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完全無法預料下一章會如何發展,不管是《殺人屋》或《咆哮的野獸》都充滿了這種驚奇。但一般的推理小說而言,情節的流動是非常緩慢的,少有波瀾,往往接近破案時才會有轉折。因此才會有「最美好的事物只會在漫漫長路的末端浮現」這種說法。但Vindry的小說卻充滿高度的懸疑與轉折,案件過程本身就是賣點,只會想讓人一口氣看完。

 

如果說《殺人屋》的氛圍非常陰鬱,那麼《咆哮的野獸》就是恐怖的極致。猶如恐怖電影般的呈現方式,讓這部小說讀來驚悚萬分。恐怖片的元素幾乎都齊備了:險惡的荒原、陰森的古堡、古怪的訪客、獻祭殺人、謎般的神像、詭異的牧羊人、發不出聲音的黑狗、野獸的腳印、不可能的謀殺,最後,深夜中恐怖的惡魔笑聲。Vindry營造恐懼的手法在本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野獸的咆哮之橋段更是一絕,讓人心底發毛,印象深刻,是全書最大亮點。

 

這部充滿哥德式氛圍的恐怖推理小說,少不了推理讀者們最期待的密室殺人,而Vindry沒有讓人失望,用細密的邏輯抽絲剝繭一一推翻可能的解答,故事到最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用最後兩頁的篇幅就簡單漂亮解決了看似無解的難題,替故事畫下完美的句點。

 

情節、謎團、邏輯兼具的推理小說,加上一流的懸疑恐怖氛圍,這麼優秀精彩的推理作品竟然遲至2016年才推出英譯版,只能說Vindry若地下有知,也不會太過於遺憾了。

11會員
9內容數
我是林斯諺,這個專欄包含我的國內外推理小說書評,以及我個人對推理小說的想法,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推理的樂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斯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菅原和也挑戰推理小說經典的無頭屍體詭計。</p>
<p>《無臉之城》展現了台灣作者對於犯罪小說的耕耘,我相信深耕之日已不遠矣。</p>
<p>《佈局》可說是近年來數一數二的推理傑作,錯過這部電影將會遺憾終生。</p>
<p>很多人覺得密室殺人只是推理小說中的產物,荒誕不經,這是完全錯誤的。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密室殺人&#8230;&#8230;</p>
<p>《野獸之城》的有趣之處不在於監禁殺人的犯罪心理,而是在於作者將「真實事件虛構化」的同時,如何避免寫實性帶來的枯燥,進而保留推理小說的閱讀樂趣。</p>
<p>每個領域都會所謂的大師存在著,而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就是一位至今仍被許多人談論並且喜愛的推理大師。</p>
<p>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菅原和也挑戰推理小說經典的無頭屍體詭計。</p>
<p>《無臉之城》展現了台灣作者對於犯罪小說的耕耘,我相信深耕之日已不遠矣。</p>
<p>《佈局》可說是近年來數一數二的推理傑作,錯過這部電影將會遺憾終生。</p>
<p>很多人覺得密室殺人只是推理小說中的產物,荒誕不經,這是完全錯誤的。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密室殺人&#8230;&#8230;</p>
<p>《野獸之城》的有趣之處不在於監禁殺人的犯罪心理,而是在於作者將「真實事件虛構化」的同時,如何避免寫實性帶來的枯燥,進而保留推理小說的閱讀樂趣。</p>
<p>每個領域都會所謂的大師存在著,而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就是一位至今仍被許多人談論並且喜愛的推理大師。</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似乎你越害怕甚麼,它就越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直到你注意到它並找出它的源頭,然後從根拔起釋放掉它,它再也不會在你的人生中興風作浪了。 如果你的人生正被重複又重複的問題上糾結著,請往回看看自己前面的過往,問問自己:「是甚麼問題最讓你害怕」「引起你恐懼的事甚麼」,也許你害怕孤獨,害怕沒有
Thumbnail
除了休閒娛樂與生命教育外,動物園與動物在國家體制中扮演的角色與意涵,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複雜,不只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民族認同的暗示,甚至是戰時營造愛國思想的工具。
Thumbnail
即使在一個倒轉的世界當中,福爾摩斯依舊都是那個敢於解剖未知的偵探,在尋常的故事當中,他看穿並解決屍體身上的重重謎團;而在克蘇魯侵占的世界裡面,他依舊與他的好搭檔一起解決人類面對未知的危機。
Thumbnail
《女兒的朋友》是漫畫家萩原あさ美的作品,作為戀愛漫畫典型的的公式是BOY meets GIRL,這部同樣遵守這份公式,只不過BOY的年紀往上加了個二十歲,「中年上班族與高中女生」的戀愛漫畫就此誕生。 
Thumbnail
<p>「培育人們的脆弱性是『恐懼的政治』的重要成果。現在的政府把公民當作脆弱的服從者,公民被當成個體及總是不知道自己最大的利益之所在的人。因此,決策者們已經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公眾轉移到私人利益。政治的衰竭具有引導性的力量,這力量一度被投入於佔領日常生活。公共生活去政治化的另一面,就是人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被政治化。因此,那些以前從未作為辯論主題出現過的問題,現在也能偶然地主導新聞頭條。個人生活方式的政治化於公共生活的政治化具有一種反向的均衡。」</p>
Thumbnail
<p>他指出,政府效率低,是因為它受到很多必要的制約;作為政府,不能像一般的地產商那樣無所不用其極,這勢必導致政府效率比私人企業低的現象。但是,難道我們就要用資本家來取代政府嗎?難道我們不需要政府,乾脆把政治改造成商業,把國家當作企業來運作嗎?當然不行。為什麼?威爾遜告訴我們說:「加強制約,會降低一個機構實現其主要目標的效率,但會增加該機構以非專橫的態度辦事的機會。一個效率非常高的機構可能會非常嚴厲,隨時取消我們的自由。」</p>
Thumbnail
<p>有些人熱衷政治,有些人厭惡政治,更多的人對政治冷漠。「政治」這個詞往往被人與「政客」、「權謀」、「黑暗」、「殘酷」等等負面的描述連在一起。但是,到底有多少人可以說得出來什麼是政治?那些反感政治、對政治冷漠的人有沒有想過,那些他們反感和冷漠的東西,真的是政治嗎?</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似乎你越害怕甚麼,它就越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直到你注意到它並找出它的源頭,然後從根拔起釋放掉它,它再也不會在你的人生中興風作浪了。 如果你的人生正被重複又重複的問題上糾結著,請往回看看自己前面的過往,問問自己:「是甚麼問題最讓你害怕」「引起你恐懼的事甚麼」,也許你害怕孤獨,害怕沒有
Thumbnail
除了休閒娛樂與生命教育外,動物園與動物在國家體制中扮演的角色與意涵,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加複雜,不只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民族認同的暗示,甚至是戰時營造愛國思想的工具。
Thumbnail
即使在一個倒轉的世界當中,福爾摩斯依舊都是那個敢於解剖未知的偵探,在尋常的故事當中,他看穿並解決屍體身上的重重謎團;而在克蘇魯侵占的世界裡面,他依舊與他的好搭檔一起解決人類面對未知的危機。
Thumbnail
《女兒的朋友》是漫畫家萩原あさ美的作品,作為戀愛漫畫典型的的公式是BOY meets GIRL,這部同樣遵守這份公式,只不過BOY的年紀往上加了個二十歲,「中年上班族與高中女生」的戀愛漫畫就此誕生。 
Thumbnail
<p>「培育人們的脆弱性是『恐懼的政治』的重要成果。現在的政府把公民當作脆弱的服從者,公民被當成個體及總是不知道自己最大的利益之所在的人。因此,決策者們已經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公眾轉移到私人利益。政治的衰竭具有引導性的力量,這力量一度被投入於佔領日常生活。公共生活去政治化的另一面,就是人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被政治化。因此,那些以前從未作為辯論主題出現過的問題,現在也能偶然地主導新聞頭條。個人生活方式的政治化於公共生活的政治化具有一種反向的均衡。」</p>
Thumbnail
<p>他指出,政府效率低,是因為它受到很多必要的制約;作為政府,不能像一般的地產商那樣無所不用其極,這勢必導致政府效率比私人企業低的現象。但是,難道我們就要用資本家來取代政府嗎?難道我們不需要政府,乾脆把政治改造成商業,把國家當作企業來運作嗎?當然不行。為什麼?威爾遜告訴我們說:「加強制約,會降低一個機構實現其主要目標的效率,但會增加該機構以非專橫的態度辦事的機會。一個效率非常高的機構可能會非常嚴厲,隨時取消我們的自由。」</p>
Thumbnail
<p>有些人熱衷政治,有些人厭惡政治,更多的人對政治冷漠。「政治」這個詞往往被人與「政客」、「權謀」、「黑暗」、「殘酷」等等負面的描述連在一起。但是,到底有多少人可以說得出來什麼是政治?那些反感政治、對政治冷漠的人有沒有想過,那些他們反感和冷漠的東西,真的是政治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