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華大學 英美語文學系/利物浦表演藝術學院 流行音樂系/全因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熱愛音樂的靈魂是天生的,儘管這一路也許過分顛簸曲折,但我熱愛自己的選擇,熱愛成為一個單純因為喜歡音樂而勇敢前進的尋音者。」 在二十歲以前,陳歆儒對於未來的想像還是從否定開始。生長於一個公教家庭,想法較保守的爸媽認為走了音樂這條路就必須當鋼琴老師或音樂老師,其它方向皆非正軌,也不斷被灌輸觀念:「人生最好的路線就是考上公職。」但小時候歆儒的個性有點叛逆,總是不喜歡別人告訴自己「你不能做什麼」。 小學三年級的某一天,媽媽帶著她去看一個日本兒童的音樂表演,有個小孩只要聽到幾個音就能創作出一首曲子,當時媽媽問她「妳行嗎?」,倔強的歆儒回答「我為什麼不行!」,於是就開啟了她即興創作的練習,也從那時候發現自己有能力將腦袋裡跑出來的旋律譜成歌曲。當時才國小的她就開始寫一些兒歌和童謠,也幫當時的學校寫了校歌,到現在依然在使用。 在傳統想法中,學音樂的目的就是成為老師,直到國中,歆儒的鋼琴老師忽然告知她的手太小,彈鋼琴會有所限制,不可能成為厲害的鋼琴演奏家,讓她瞬間遭到現實審判。但鋼琴老師同時也給了她更重要的人生方向,告訴她與其作一個琴匠,不如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創作的人。後來,保守的家人仍替她決定轉換方向,往一般的升學道路走。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的她,就算在重升學的高中時期,也持續參與學校樂團,讓自己在生活中擁有接觸音樂的頻率。 歆儒一路上了大學、進入了英文系,雖然家中期盼她能當英文老師,但她依然渴望過音樂人的生活。對她來說,進入英文系最重要的目的仍是想讓自己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藝術課程。因此歆儒大一就開始在外駐唱、幫劇場寫音樂,直到大四家裡經濟發生問題,才開始到編寫英語教材的公司過著上班賺錢的日子,儘管如此,她始終沒有放棄過謀求音樂相關工作的想法。 對於沒有相關背景的她來說,想要進入音樂領域工作並不容易。直到有次她在假期到澎湖找在當地教書的朋友,認識了當時正在教合唱團的指揮老師,即興唱了幾句後,老師便問她有沒有興趣去認識一些他在臺北做音樂的朋友。於是歆儒被引薦到音樂工作室,開始當無薪學徒,協助解決雜務。為了在臺北生活,除了在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的學徒生活外,歆儒找了一些翻譯工作賺錢餬口,並在週末兼差家教。她的想法非常單純,純粹喜歡音樂,更希望自己擁有足夠的能力做音樂;當她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專業知識應付錄音、譜曲時,便想辦法跟隨或是訪問相關領域的前輩,學習他們的專業,也同時探索自己缺乏什麼能力。因為不是科班出生,所以歆儒必須比別人更努力,試著去觸及各種可能。 「就算至今,我也是不斷在精進自己。」 後來,為了讓自己的心態歸零,歆儒決定出國進修,讓自己重新接觸音樂。在英國的生活很辛苦,每個晚上歆儒都必須工作,不斷接家教並拜託臺灣的老師分工作給她。直到2005年,才回國正式進入製作公司從事編曲工作。 「作曲的人做出一個樣板,編曲的人則是開始像幫忙穿衣服一樣,設計出這首音樂的風格以及架構。所以同樣的曲子經過不同的編曲就會有不同的風格。」 當初進入公司是為了當創作歌手,不過老闆因為案子太多消化不完,所以請歆儒幫忙編曲。當時的老師是業界的佼佼者,她很開心能跟隨老師學到編曲技巧,也從不同合作中看到前輩們的故事。約三年後,歆儒離開了製作公司,成立獨立工作室,慢慢接觸到各種機會,例如為遊戲或偶像劇做配樂。然而獨立創作並不是一個能讓自己有安全感的工作,因為要經營好一個音樂工作室並不容易;也許為了更好的器材,或是為了做出更好的音樂、嘗試新的曲風,夢想與生存時常不斷拉扯,必須時時刻刻回到現實中努力賺錢和累積經驗。 「編曲師需要很有耐心,要讓自己沉溺於其中,感受聲音的真實,所以一首歌的同一個小節都必須重複聽非常多次,然後再一個音一個音地賦予它生命。」 歆儒的夢想是製作一張當代音樂專輯,用生活所聞的聲音進行創作,紀錄我們的時代。這個想法從歆儒回國後就持續發芽,但現實是計畫需要不少預算,也得花很長的時間執行。尤其在獨立之後,歆儒只能為了有穩定收入來源而作接案的工作,較少寫自己真正想寫的歌曲。但一如以往,歆儒非常清楚自己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必須轉換路線,因為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能被遺忘。 「雖然生活的現實總是讓我們必須往後退,但終極的目標始終在遠方,就像一座燈塔照亮著我們,儘管大浪會不斷襲來將我們向後推。」 其實早在回國之初就有很多人告訴她唱片圈已經沒落,生活會很辛苦,也確實有很多人就這樣離開;但歆儒卻依然往前進,只因她認為每一步都是深思熟慮、不斷摸索後的選擇,所以更必須堅持自己的選擇而不後悔。今日的她也是經過許多調整,藉由多方嘗試才真正認識自己適合什麼,又能擁有什麼專業。但無論做什麼都沒有什麼好壞之分,重點是我們能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歆儒給孩子的話: 在答案揭曉之前,你可以十分努力;但在答案揭曉之後,不要過分堅持。我們要學習在探索自己與各種嘗試之後讓自己能夠調整,看到不同的風景。而且我們一定要多方嘗試,才能去測驗自己原本的方向是否真的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