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這個端午連假的心情有如雲霄飛車一般。一開始還在擔心連假時久違的鋒面到來,那個新聞不斷重複著的「致災性豪雨」會不會下雨下到山路斷光光,幾天後看著氣象圖傻眼「西南方出現一個低壓把鋒面推走」,導致預期中的豪雨沒來,天空依然晴朗無比,緊接著一個颱風就在台灣旁邊生成...最後得到一個雨和太陽交織而成,午後雷陣雨為主的端午佳節。
說好要下大雨卻沒雨,假都排好了、幾個朋友時間好不容易湊齊、早起拼搶山屋和搶到時的快感與歡呼,都煙消雲散,在家呆坐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這時候,雷陣雨前藍到好像在嘲諷我們人生的天空,往往讓我們心中升起一股對中央氣象局的憤怒:中央欺騙局啦!!!害我的連假都報銷了!!!
這種基於感性而生的憤怒,我也有,尤其我倒掉的是一團期待已久的能高安東軍,這讓我真的有點沮喪,畢竟順利走完百岳剛好會來到90大關,我比較喜歡整數(喂
這種時刻,我會找個好地方喝杯咖啡,選擇用理性告訴自己,不要去責怪中央氣象局,氣象是一門嚴謹的科學,而且是一個預測未來的職業。假如我們自己無法預測未來,那又怎麼能要求已經盡可能預測未來的人們做到100%準確呢?
再者,要不要全然相信一個對象,是自己的選擇。如果是一個成熟的公民,那我們就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不是說不能監督中央氣象局,而是你必須知道科學有它的極限,超級電腦計算的數據仍會有偏差,所以檢討預測失準不應該是「你為什麼不準」,而是「這次為什麼會算不準」,這才是科學能進步的動力。
我們當然也可以依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將中央氣象局的預測視為僅供參考,但是,後果需要完全承擔;在山區遭遇極端天候時失去的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生命。
所以每次颱風時,我認為因為中央氣象局預報路徑失準而遭受預期外災害的受害者,他們責怪政府的行為,是對氣象從業人員的打擊,也是將自己責任外包的行為。如果真的非常重視財產與生命安全,把防災主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自己拉高防颱的安全準備係數,會比全盤相信中央氣象局,而用氣象預報中的最低標準來防災,還要來得實在。
因為,那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上山也是,每一次上山都要對自己負起責任。適當的風險評估,便是提升登山安全的一個重要環節。天氣的好壞於否,直接攸關於一趟行程的成敗險逸,不可不慎,但一直都是人們非常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
每次上山前,關於天氣,我會選擇做這些事情:
- 一週前開始天天關注天氣預報
- 閱讀氣象局的長期天氣趨勢,判斷有無大系統影響
- 二天前與所有隊員開會討論預報不樂觀是否上山,因為那時最準
- 通常行程中有一半的日子降雨機率大於60%,我會主動取消
- 我都用這兩個很好用的網站幫助判斷:中央氣象局生活氣象、Windy
另外,下山路徑上會遇到大溪流的縱走,如北一段、北二段、能高安東軍,我安全係數會拉非常高,下山日附近有暴雨機率絕不上山,畢竟河水暴漲是會下不了山的,不能賭。
另外,登山只要認知到這件事,就能爬得比較快樂:
千萬不要跟大系統:鋒面、西南氣流、東北季風等對幹,那會死得非常難看,因為雨絕對不會停,絕對。
記得有次我年少輕狂,無視中央氣象局的西南氣流警告而上山,結果連續淋了4天暴雨,那簡直是人間煉獄,慘痛的經驗讓我再也不敢輕忽大天氣系統的威力,人好渺小。
所以,觀察長期天氣展望有大系統到來時,直接取消乃唯一解,因為就算只有10%機率,遇到了就死定了;不取消當然也可以,也是有賭贏的機率,比如說這個端午連假,雖然依然有雨但沒有到不能爬山的程度,但我不會想用我的運氣來爬山。
身為一個稱職的登山者,我們應該做好的是完善的風險評估,把所有能取得的資訊都收集來分析,到底這個時候上山好不好、安不安全,而不是憑感覺決定要不要上山,甚至天氣看都不看就決定要用運氣爬山。因為運氣,總有用完的一天,到時候就看是要拿錢來換,還是拿命來換了。
當然,就像氣象局也無法做到100%預測,我們在評估要不要上山的時候,當然也會遇到判斷差錯,導致錯失了大好假期,在窗邊看著藍天興嘆,就像這次端午節。但我並不會因為這次的失誤,以後就不相信中央氣象局,而靠自己的經驗上山賭博,畢竟我爬的是山,不是吃角子老虎。
我寧可因為科學誤差而受困山下,
也不要因為運氣用盡而受困山上。
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調適自己的心情呢?說老實話,很難。但瞬間把空出來的假期塞滿,比如說銷假上班、比如說坐下來看本久違的好書、比如說開始安排跟久違的朋友們見面,都是非常好的調適方式,你會頓時覺得這假期非常充實。
時間是自己的,人生很長,就跟山路一樣,只要頭頂是藍天,就沒有一步是浪費;下一次的山行,並不遙遠,或許就在那個突如其來的週末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