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ion的韓國生存筆記」滿周年的現在,我們當然要推出「Fion再專訪」。這次比較輕薄短小,不說別的,就談訪採寫作的心得撇步與未來的規劃(還沒看過第一篇專訪?請往這裡走);還有,在生活上,Fion是不是也越來越「韓化」了呢?
採訪那天還是八月初,約在咖啡廳,樓上是
「韓國生存實錄」加場講座的場地。Fion比我更早到,正準備晚上講座的簡報──時而快速敲打著鍵盤,時而低頭沉思,模樣十分專注。平常當慣「採訪者」角色的Fion,此時要攻守交換,轉為回答問題的「受訪者」,卻同樣泰然自若,不見一絲緊張。
一年來的採訪,一定要到「現場」!
「Fion的韓國生存筆記」已經進行一年,是怎麼從每一位「在韓國打拚的台灣人」挖掘精彩的人生故事?
Fion坦承,每次採訪都有些基本問題,例如「為什麼會來韓國」、「工作上遇到過哪些困難」、「喜歡韓國什麼地方」等等。然而,以這樣的問題來問不同的受訪者,也會因為職場問題很多都是大同小異,得到千篇一律的類似回答。「這樣讀者看到也會覺得無聊啊。因此我希望可以挖出更深一層、發覺不一樣的答案。」
那Fion是怎麼做的呢?
「要知道受訪者工作的狀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他的公司,現場觀察他工作的樣子、上班的環境。」
現場的感受是很重要的,「若沒辦法在上班時候看,會試著在周末時參觀對方的辦公室。若都無法辦到的話,也要約在受訪者的工作地點附近,盡可能感受他工作的氣氛。」到完稿為止,一個完整的採訪至少需約訪兩次。
不過,因為大部分的受訪者是朋友,或朋友介紹的,有些能請吃飯或直接電訪,約訪、補訪不算太難;補訪除了確認細節之外,也將採訪內容補足得更齊全。每個受訪者的生活背景與家庭狀況不同,來到韓國多半是人生的轉捩點,歡笑與淚水在Fion筆下真實呈現。
保護受訪者和公正報導同樣重要
每一次順利邀訪的當下,他心存感謝,對採訪後的寫作內容,新聞系出身的Fion也提醒自己須謹慎拿捏:
「人物專訪跟新聞類報導是不一樣的。我採訪的對象都是普通人,他們不曉得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被公開丟在大眾面前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們不是公眾人物,我不能用公眾人物的角度去要求他。」
「保護受訪者、讓他們免於公眾傷害,是我的責任。」他認真地說出這句話。但是在這前提下,當然還是秉持公正報導的原則,不刻意挖坑或過度美化,盡量以客觀的角度呈現他們原本的樣子,把「評價」這件事留給讀者。
採訪對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設計師、攝影師、企業顧問等;每個人各有來歷,採訪背後的人生也各自精采。下個階段,Fion想繼續挑戰採訪在韓國娛樂圈、韓國大企業工作的台灣人,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因為職缺有限,多半需精通韓語;而即使條件都符合,韓企也不一定願意開放給外國人。能進入韓國娛樂圈、大企業的人,可說是萬中選一,要順利約到採訪對象更需要運氣相挺。
越來越「韓國化」的習慣與氣質?
回到生活上,在採訪寫作、工作與家庭之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呢?
「其實沒有很平衡啊哈哈。比如現在就要約訪、排好寫作時間。我知道要做,但就是……太懶了啊,哈哈哈!」也許遠離原本正經的採訪問題,也許放鬆的環境使然,Fion搞笑的性格顯露無遺。「想歸想,但沒認真去執行……知道這是缺點,卻也沒辦法改進。」像是碎念似地說出自己缺點,Fion簡單地幾句話帶過這題。但誰又能看出,話說得輕鬆寫意,卻要費多大的力氣努力,才能不露一點痕跡呢。
Fion在新書上親筆簽名,用韓語寫下「加油!」給方格子的讀者們。
在
去年的專訪時,Fion曾提及韓國人的「個性直接」讓他深有感觸,甚至漸漸影響到他原本的個性;現在過了一年,是不是有了更多變化?
對這問題,Fion也坦白說,如果剛認識的人劈頭對他說「半語」,他會覺得不受尊重(註:在韓國,半語為「上對下」關係或較親近的人之間使用);這原本是他一開始在韓國並不在意的部分,現在的感受大大不同了:「我跟你又沒很熟,怎麼可以說半語?」在陌生人之前,保持適度距離的「敬語」是種禮貌;而在重視長幼尊卑人際倫理的韓國文化裡,需要更加注意。
那個性上的變化呢?「變得更加急躁、更容易發飆了啊哈哈。」以前可以默默吞下、隱忍不說的事,現在都不想再忍。有次他過馬路時,有台車開很慢擋在斑馬線上,遲遲不前進,讓他忍不住抱怨怒吼:「到底在幹嘛啊?可以開快一點嗎?!」這也讓熊編忍不住再次提問確認,這樣的個性轉變真的是受韓國影響嗎?
「好像人到了一定年紀會『大嬸化』,也不一定是韓國害的啦。」Fion說完再次大笑。
交織的韓國夢,不斷拓展的生存筆記
Fion出版過
《歐巴,我來了!》、
《拜託,韓國人》,第三本書
《她們的韓國夢》一改先前輕鬆書寫的語氣,改以紀實採訪的方式呈現台灣人在韓國打工度假的歡樂與掙扎。雖然出國「打工度假」的風潮早已在台灣成為議題,但多是討論澳洲、歐美地區,日韓的打工度假經驗很少見諸媒體;到韓國、日本闖蕩有哪些辛酸與心得,讀者多半得特意在網路搜索,或藉由親友轉述、推播,才可能知道。
「我自己本身喜歡看報導文學;一開始在韓國打工度假時也沒有真的在『打工』,多是接案,因此我也很好奇別人在做些什麼。」
這個念頭成為《她們的韓國夢》的起點,但對各個受訪者深入採訪的寫作方式耗時費工,當初出版業內也有人不看好這個議題企劃,「真的會有人想看嗎?」不過,碰壁的Fion並不氣餒,「因為這樣的書非常稀少,他們會懷疑也是正常的。」現在,他已經以實力證明自己與這個議題的市場,在一個月內達成二刷。
Fion以每年出一本書為目標,包括之後即將在方格子出版的第四本《那些在韓國職場打拚的台灣人》(暫定書名),以及未來第五本、第六本書的方向,大抵都在規劃中了。
「我在演講中常會提到『先想好你來韓國要做什麼』,但我本性卻隨波逐流,通常先做再說,沒有什麼規劃耶。」他接著像得到某種體悟般地說: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與人為善』,最後仍會回饋到你身上。」
他笑稱自己個性雞婆,許多時候看見別人有需求就會出手相助,就算自己沒獲得報酬也無所謂,「好像因為這樣,無形中為我帶來許多機會。」這些與他人的韓國夢交織的片刻,也有為Fion帶來寫作的養分與動力吧?
來到韓國第五年,Fion跨過一開始的語言障礙、克服獨自在外闖盪的孤單;與其說他是隨波逐流,不如說是隨遇而安──到哪都能將自己安頓得好好的。唯有這樣,才有力氣繼續與這世界拚搏,繼續在異國土地生存,書寫、拓展他的生存筆記。
攝影/撰文:熊編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