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數據》及《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跟《駕馭大數據》這類書本出版,提到如何善用資訊科技分析大量數據,有效掌握趨勢、找出成功公式,不少企業為改善營收、提高市占率,善用相關技術,也成為民眾熱烈討論話題。
就連沒那麼商業化的社福界也跟進,像是台北市家暴中心跟資訊科技界合作,在遵守社工專業倫理重視的保密原則前提,統計社工處遇資料整理出家暴地圖,以利調度社福資源、規劃宣導社福服務訊息方式、找適合地點設專業服務據點,減少社工訪視往返時間、提高服務成效,成為台灣社福界善用「海量資料」範例,筆者認為值得台灣出版產業參考。
因為面對台灣出版市場長期衰退,在確保營收維持生存前提,出版業者、文學界需了解讀者閱讀需求及習慣,多出版滿足閱讀需求的作品,得到夠多營收。
或許有人問:書店、圖書館考量商業機密、個人資料隱私,通常不透露讀者買書、借書的內部「海量資料」作參考,沒辦法了解讀者閱讀習慣,評估出版哪種作品較受讀者喜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