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麼需要你,」芙麗達對K說,「自從我認識你之後,只要你不在身邊,我就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 卡夫卡《城堡》
如果放年假期間,你對市場有這種感覺,那表示你已經得了股癌了。不要忘記交易只是一種技術,是你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切勿讓自己成為賭癮上身的賭徒。(話說芙麗達最後還是跟別人跑了,因為K的自由與深思的稟性與她格格不入,她追求的是凡庸的快樂)
請各位打開4535財務比率年表,找到「每股淨值」。另外,你也可以開另一個視窗,點出左邊欄位上的「資產負債年表」(整個表很長我就不貼圖了)。
之前跟各位提過,公司所有的錢就是股東出的錢加上跟別人借的錢,公司的錢就是公司的(總)資產,股東出的錢就是股東權益,跟別人借的錢就是負債,所以我們得到
資產=負債 + 股東權益
此即所謂的「會計恆等式」。為什麼負債總是要先說呢?因為負債比較重要,負債就是一種責任,人總是要先負責任,才能享權益,這也是為什麼刑法規定一個人滿18歲就必須負完全的刑事責任,而憲法規定國民滿20歲才有選舉(投票)權,滿23歲才有被選舉權。雖然說實務上法院一向還是把我們18~20出頭歲的犯罪者當成心智幼弱殘缺的純真少年,總是念在其仍有光明未來而減輕或免除其罪刑,再加上近年不少人權逗士極力鼓吹修憲將國民投票權門檻降到18歲,要使國家繼續向人(ㄨˊ)權(ㄗㄜˊ)國度邁進…總之,讓我們繼續關心美麗的理論就好,至於那不堪的現實,就隨它去吧(其實我個人並不反對把投票權降到18歲,只是我認為若要如此那麼刑事責任年齡也應同步調降才適當)。
廢話少說,來談談淨值:
淨值=資產-負債
請各位先看看4535的資產負債年表,從上面看下來你可以找到一欄「資產總額」,繼續往下可以看到「負債總額」,再往下倒數第三欄會看到「股東權益總額」,然後最後一欄「負債與股東權益總額」。看到他們的數字你應該就很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了,你發現了什麼?沒錯,公司淨值就是股東權益。淨值就是一家公司的所有資產扣掉負債後,所留下來的屬於股東的東西,俗稱帳面價值或清算價值,就好像你蒙主寵召之後,你的財產要先清算,償還債務,有剩下的才能分給你的小孩。這裡先提醒大家一點,像我們這種一般投資者,大部分是所謂的「普通股股東」,但是可以享有股東權益的不只有普通股股東,另外也有些事項會影響股東權益,但是我們的極簡主義不管這些,只要有上面我說明的基本概念就好,你若有興趣可自行做深入研究。
換個角度來看,比如說你有個有錢的老爸,他有很多的資產,你知道那些資產總有一天會是你的,但這可以保證你將來會變成有錢人嗎,未必,因為你的老爸升天後他的資產要先拿來處理負債,有剩的才是你的,所以你屆時「真正的身價」是你老爸財產清算後的剩餘。亦即,淨值是一間公司的真正身價,那麼每股淨值是什麼呢?當然就是淨值÷發行股數。
現在回頭看至興財務比率年表的每股淨值欄,我們在做標的分級時,針對每股淨值的部分,跟EPS一樣,原則上不看其絕對數值,而觀察其「趨勢」和「穩定性」(附帶一提,和EPS不一樣的是,一支股票的每股淨值通常不太會有劇烈上下波動的情況)。基本上每股淨值如能長期保持穩定,即可賦予A級評價,而像至興這樣呈現上升趨勢,身價越來越高的的,無疑是S級。
再複習一次,每股淨值=(資產-負債)÷發行股數。什麼情況會造成每股淨值的上升呢?要馬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或資產增加的幅度高於負債增加的幅度,或公開發行股數變少(籌碼穩定)…每一種情況對公司都是正面的,當然對投資人也不會是壞事。
1310台苯,雖然105年每股淨值遽升,不過他其餘年份原則上是維持在8.5~11.5的穩定範圍,我給他A級。
1309台達化,每股淨值成緩步下滑趨勢,B級。
(一郎註:公司淨值短期變化不大,所以這裡就不換新表格了)
跟EPS一樣,說到每股淨利就不得不提本益比,而講到每股淨值呢,當然就必須談談「股淨比(PBR)」了,股淨比即每股價格(就是我們平常看到的股價)對每股淨值的比值。我一樣先說結論,股淨比雖然也不是什麼好的標的評價標準或操作指標,不過它算是比本益比有意義多了。怎麼說呢?你從他們的定義想想就知道了,二者的分子都是股價,所以差別當然就在於分母了,一個是每股盈餘,一個是每股淨值,不論從波動性(後者較小)還是可預測性(後者較高)來看,股淨比都比本益比更具有指標價值,此外,從指標意義亦可做出這樣的判斷—本益比不知有何意義,股淨比可表示當時股價與清算價值間的差距,讓投資人判斷自己是否買到「便宜貨」。
有讀過很多坊間基本面選股書籍或是網路教學文章的人,應該都聽過「股淨比小於1(或0.9、0.8)的股票可以買」或類似這樣的話,或者把股淨比小於1設為選股條件之一。也有人做過類似這樣的調查,即買進市場上股淨比前30低的一籃子股票,長期持有五年以上,投資報酬率遠超過指數報酬率。另外,也有一種策略是針對景氣循環股分析出其歷史股淨比之區間,低於多少可買高於多少可賣,類似的作法用在本益比上,大家在上週的課程都看到了,被我批得體無完膚,那股淨比又如何呢?
雖然依照我們的交易哲學,一樣的,可以直接看價格的東西就不需去搞些有的沒的,不過「股淨比區間」還算有它的道理在。上面已經說了,股淨比可表示當時股價與清算價值間的差距,那麼對某些股票而言,歷史上市場可以接受其「溢價」(即股價超過每股淨值)或「折價」(即股價低於每股淨值)的幅度或許會有一個極限,也就是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市場心理,這就不失為一個可為參考的指標。你或許要說那本益比不是也可以當作溢價折價的判斷標準嗎?(如果你問這個問題表示你對本益比確實中毒頗深,不過很多人都是這樣),我可以再說一次,每股盈餘隨時隨地隨便什麼理由都有可能變動,突然接到大單啦、客戶倒了啦、匯損啦、業外投資處分啦還是老闆中樂透啦…等等,這麼「輕浮」的東西你是能拿來當什麼標準呢?
然而要注意的是,就像我說的,股淨比並非好的標的評價標準或操作指標,在我們的基本分析系統裡面,它算是個地位十分輕微的參考要素。前面提過,公司淨值就是其清算價值,所以才會有「股淨比小於1的股票可以買」這樣的說法,因為「如果一支股票價格20塊,而他的每股淨值是25塊,即股淨比0.8,也就是即使這家公司現在倒閉清算,他每股還會有25塊的價值,那我此時用20塊的價格買他,那不就現賺5塊?根本不用等他漲,更不用說那只能塞牙縫的股利了,這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不是嗎?」
不一定是(很有可能不是)。
上面引號內的敘述要成立,有兩個十分重要的前提,第一,這家公司的每股淨值真的是25塊;第二,這家公司現在(或很快)就要清算。
先講第一個前提。我們說(財報揭露的)淨值是公司的清算價值,沒錯,這是理論上。不過我想,我們都已經是大人了,應該都知道想像比現實美麗這個道理,就像我上面舉的法律的理論與實務的例子一樣。一間公司的淨值,也就是帳面價值,未必等於實際清算後的價值,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帳面是帳面,現實是現實。
量化分析宗師葛拉罕曾經說過,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是可信的,但資產就不一定了(精確的語句是怎樣我忘了,不過大概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負債是可信的呢?因為你的債主(債權人)無時無刻都在盯著你啊,你報表上負債揭露有誤或不實,債主一定第一個跳出來指正(雙方有暗盤的情況就另當別論),另一方面,對投資人而言,負債也是比較好查證的資料,它可以去找債權人或官方機構查詢,避免公司隱瞞資訊。
資產就不一樣,它是公司本身相對之下較可以「自由發揮」的部分,簡單說,公司對於資產的定義、評價,未必符合實際價值,且通常會有高估的情況,此外,有些東西名義上是「資產」,也按照其「帳面價值」登錄,但實際上可能沒那個價值甚至完全沒價值,比如說「存貨」,你一件產品市價賣100塊,倉庫有1萬件,那你的存貨就是100萬,這是你的資產,問題是如果你產品滯銷,這些庫存可能要打好幾折才賣得出去,甚至還要直接銷毀,那你「帳面」上的資產就直接蒸發了。總之,公司有各種手法(不管有無惡意)可以操弄資產數字,不只資產,其他項目也是一樣,所以才說財報不可盡信。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淨值」當然就是個缺少相當可信度的指標。
你說,那我們就把股淨比打個7、8折,這樣應該就會接近「真實」了吧?確實沒錯,而且不少人這樣做,即選擇股淨比低於0.8的個股,那麼我們就要進入第二個問題的討論,也就是如果你想「貪」這種股淨比的便宜,做穩賺不賠的生意,第二個前提是公司可以立即清算,或至少在你能控制的情況下進行清算,怎樣叫能控制的範圍?就是你對這家公司股權的掌握大到可以左右公司決策。那你能嗎?你不能,我也不能,因為你不是巴菲特、葛拉罕、費雪,我也不是。你說那這樣會怎樣?不會怎樣,只是如果你單純只是因為股淨比小於1而買進該股票,如果公司始終不進行清算,繼續虧損經營,那麼它的淨值也會持續下降,股價也很難有翻身的一天。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公司明知道會賠錢還要繼續做呢?清算不是對大家都有利嗎?那倒未必,你自己想想,如果你是這家公司的管理階層,比如說總經理,只要公司在的一天,你繼續待著每個月都有幾十萬的薪水可以領,還有年終、退休金、各種福利和業外的好處,公司賠公司的(反正是股東的錢),你賺你的,你會希望公司清算還是繼續做?
所以,「股淨比小於1」這一點,對投資人的意義只在於它讓你知道這家公司「目前」的實際價值「可能」高於市價,這樣而已,至於他的市價(股價)將來是否會「跟上」實際價值,又何時會開始跟上,這就不是我們能從財報上知道的事了。總之,我們不以股淨比作為交易策略的依據(頂多就是一項「資訊」而已),所以都不會有這些困擾。
下禮拜來看毛利率、營益率和稅後淨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