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這是臺北數位藝術節最終場的專家導覽場次,時間一到,門口已經聚集各年齡層的聽眾,甚至吸引到不少身穿制服的年輕學生族群前來聆賞。最終場由洪韵婷老師導覽,用藝術家視野帶領大家逛「超機體」展。
當機器人超越人類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邀請來台展出的國外作品中,德國媒體科技藝術中心(zkm)機器人實驗室利用機械手臂進行巨幅繪畫創作《The Big Picture》,透過機器人不間斷地用單一線條描繪出火星的景象。「拜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之賜, 這個作品想探討的是,對藝術創作的反思,以及對工具使用的思考。」洪韵婷老師解釋,從《The Big Picture》可以看到機器人挑戰了人類所不能做到的事,例如「精準度」與「體力」,超越人類的極限。
小小聽眾對機器人作畫有很大興趣,看得津津有用,率先回答導覽者提問,認為機器人在「精準度」上,可以超越人類。
一共展出12件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透過專家導覽,以藝術家觀點看作品。
機器人的演化,能做到什麼程度?在超機體展上,很多想像已經不只是想像。隨英國數位藝術家奧斯卡・夏普來台展出《sunspring》這部短篇電影,是劇作家「班傑明」的第一部作品,班傑明是誰?他是ai人工智慧的編劇機器人。在讀過上千本科幻小說,成為班傑明的資料庫,進而運算寫出科幻片劇情, 因此在《sunspring》中,一下看到愛情、一下悲傷、一下跳成黑洞場景,這類跳躍式的情節發生在一部9分鐘的電影作品中,這意味著,雖然機器人創作相較於真人編劇尚未完全成熟,但他卻是第一步,恐怕也是影響未來電影創作的一大步。
洪老師在導覽時同步邀請觀者思考:「連劇本都可以透過人工智慧撰寫,新媒體、新科技持續演進,未來還可以產生什麼可能?」
延伸閱讀:網上搜尋benjamin,就能看到班傑明的劇本作品,至今仍不斷創作。
當科幻不再只是想像
面對新媒體衝擊,不只西方藝術探討改變,中國藝術家陸揚在《震顫麻痺計畫》也有類似概念。它介紹了帕金森氏病患的治療法,透過電子樂合成,變成一件藝術作品。導覽者洪老師看見了科技紅潮的反思,「 在這個作品中,也揭露出生活無所不在的監控,當我們生活在監視器下,究竟是自我保護?還是身處沒有秘密的世界?」
除了《震顫麻痺計畫》,陸揚的另一件作品《經顫磁驅魔》也在同一空間展出,這是一件影像作品,影片裡的博士正用電磁波影響人類的腦,使人類漸漸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與意識。兩件作品在同一空間,擺放在彼此的正對面相互呼應,隱喻著現今人類用機器治療疾病,未來恐怕變成機器控制人體,喚起更深層的反思。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是藝術家受新媒材衝擊,進行創作的新時代作品。
當人類正踏在現代化、科技化、機械化的這條無法回頭的路上,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在超機體展上,藝術家正用創作發聲,或許也在提醒人類反思,與AI智慧共生共存,別一步步地走向被機器人取代的未來,還渾然不覺。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