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有七章,我歸納為兩個部分,一是脆弱的定義與相似情緒的辨別(前言到第三章),一是運用脆弱的力量(第四章到第七章)。
作者根據收集12年的資料繪製出有關自卑與脆弱的地圖,作者提到我們是誰比我們懂什麼更重要,活出自我,不只是認識自我,還需要站出去,讓大家看見真正的你。這本作者繪製的地圖,或許更能幫助讀者暸解自身面對的處境與困難,活出真正的自己。
脆弱是什麼?作者認為脆弱不是軟弱,也無所謂好壞,是所有情緒和情感的核心,給予的定義是一種不確定,沒把握,又冒險的感覺,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我則解讀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由於我們生長的社會存在著永不知足永遠不夠的文化,隨處可見的文化訊息又鼓吹著平凡人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人生,啜飲這種文化長大的你我於是產生一種不滿足的價值觀,我們拿自己的生活去跟媒體塑造的完美版本做比較,永遠不夠好,接著感覺匱乏?感覺自卑?感覺丟臉?或者掙扎?因為自卑,便採取緘默的遠離,或者討好的親近,又或者是激進的反抗,而這三種方式,恰恰會切斷與他人的連結,然而人生在世,就是為了和彼此連結,建立歸屬感,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全力以赴,勇敢面對,即使落敗,至少放膽去做了,作者認為這便是脆弱的力量。
該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呢?實踐感恩,欣賞自己的不完美,關照心靈,重新定義成功,並且克服自卑。
實踐感恩就是承認知足,實踐感恩不單單只是心存感念而已,需要有具體的實踐,比如說寫感恩日誌,當我們汲汲營營追求非凡,就可能錯失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珍惜生命中所擁有的,那些平常的點點滴滴就能帶給我們無限的喜樂。完美是一個弔詭的詞,是社會的審美觀,相對而非絕對,況且彼之完美非吾之完美,那有什麼真正的完美,回過頭審視重視自己的心,社會定義的成功與己身有關聯嗎?逐步練習,會發現心裡深處的自卑一點一點淡化消失,形成一種正循環。
對於我們關心在意的孩子,能怎麼做呢?不堅持完美,也不堅持孩子一定要優秀或快樂。作者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重點不是教養方式對不對,而是父母有沒有做到孩子的榜樣。作者的研究告訴她讓孩子面對掙扎與經歷逆境是大人最脆弱也是最勇敢的事情,孩子在掙扎中學習成長與希望,父母是什麼樣子以及父母投入世界的方式,比父母對親子教育的暸解,更能預測孩子未來的發展。
這本書不容易讀,我讀完且將心得與重點記錄於此,給自己拍拍手,也為自己增添的能量感到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