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電商的應該都對這個漏斗不陌生,新客透過層層的淬鍊(淘汰)之下變成的忠實客戶。目前市面上教的所有課程,不外乎三種方向,第一,怎樣用便宜的方法得到最多的新客。第二,怎樣讓漏斗的斜率高一點,讓人淘汰的速度不要那麼快。(轉換率提升)第三,怎樣讓客戶的終生價值(Lifetime Value LTV)提升。
這個圖中,沒有呈現出來的是,那些"曾經是"你的客戶,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的”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要呈現,這張圖應該會是這樣的。(圖表裡面SLD的部分)
這些人,分散在各個客戶旅程階段中。在FB的定義中,這些叫做新客(超過90-180天未到訪),在GA的定義中,這些人也叫做新客(超過90天未到訪),但是在你的官網上,這些人有可能是以前買過一次的,註冊過的,甚至是你的VIP。他們因為”某種”原因,沒有繼續跟你產生關連。可能是某次的客服不好,產品體驗差,更有可能的是,只是現在廣告太多,有一段時間沒有想到你,沒有到訪。
這些人熟悉的陌生人,雖然是新客,但是對品牌已經有相當的認知,也習慣網路購物的流程,對於商品有一定的需求程度(我這邊假設是消耗品)。所以比起純然全新要從頭溝通的全新客,這些人的溝通成本最少省掉一半。
更有趣的是,其實這些熟悉的陌生人,相信經營一陣子的電商品牌,隨手一抓就是一大把。這就像,在家裡後院本來就有祖先留下來的古代寶藏,埋的很淺,用個圓鍬一挖就會冒出頭來。但是我們完全渾然不知,一心一意的想要到一個荒郊野外,準備各種重機具,想要找到一個鮮為人知的黃金脈礦。你說,這不是捨近求遠是甚麼?
其實,如果把漏斗改成這樣,應該更清楚。中間的N,A,S,L是大部分電商從業人員重點關注的區塊。N,New,代表的是新客戶,A,Active,更活躍的客戶,S,Sleep,曾經活躍過,但是有點久沒有來了,L,Lost,就是只買過一單,就沒有再來過了,所謂一單客戶。這中間的X軸,Y軸分別代表的是回購,以及3倍平均回購時間。其中,3倍平均回購時間的定義可以應人而異。我這邊以電商女裝來看,平均每人回購時間為2個月,3倍回購時間我抓6個月。(詳細算法我有空在分享)
所以,S,L的底線,我自己抓了六倍的回購時間,也就是一年。半年到一年之間有沒有回購的人,一刀切成以前有兩單以上的叫做S,以前只有一單的叫做L。那,超出一年以外的呢?我們公司叫做D,Dead,死了。
不要小看D,他的數量可能超乎你的想像!舉例來說,一個年營業額一億的公司,平均客單如果是2,000元,一年大概需要50,000單。如果,平均一個人每年跟你消費兩單,則其實一年只要服務25,000人就夠了。但是,應該有聽過,台灣電商動輒都是30萬50萬的會員數。那有趣的是,其他的28-48萬人呢?中間的25,000人就是你的NASL的總和,而28萬-48萬人就是你的Dead。
不敢想像吧!10-20倍以上的活躍客戶,就埋在你的家裡後院。但是我們都視而不見,一味的向外尋找。實務上,這些S,L,D廣告操作下來大概有60%的的新客,平均轉換率是純新客的的5倍以上。
相信大部分的電商投手在投放廣告的時候,都有做新客以及舊客的區分。所以投放範圍應該像下圖這樣。
但是,有沒有注意到,這一大片的Dead竟然好少人討論!(其實比例上比圖面還要大很多,只是我不好畫出來。)
花點時間跟你以前的老朋友打聲招呼吧! 我們下次來討論這幾個區塊,我們怎樣根據每個區塊定義不一樣的劇本。
如果你有其他想法,歡迎提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