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城堡》裡的時間似乎過得特別安靜,要不是男主角在第十章提到「他(霍加)不斷檢查二十五年來關於書籍、模型及武器素描的草稿,直到天明。」,實在很難察覺他居然已經和霍加相處這麼多年。這二十五年來世界不可能一直保持在穩穩妥妥的狀態,男主角的視角卻鮮少主動移到蘇丹、霍加之外的地方。男主角越來越像自己所說的「旁觀者」,不曉得是否刻意為之,被他忽略的不僅僅是伊斯坦堡,還有祖國威尼斯。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男主角的生活得以隔絕於二十五年持續累積的歷史影響之外?我想了很久,實在想不出來,除非男主角身處的環境像八點檔那樣,車水馬龍、四季更迭和劇中人物的行住坐臥無關,因為它們都是純粹的佈景道具。萬一男主角講著講著,把親身經驗講得猶如八點檔模式,就不禁教人懷疑整個情節的可信度,誰知道哪些是編撰的,哪些又是千真萬確的回憶呢?
霍加審問村民、要求男主角「多跟他(霍加)說說我(男主角)的祖國」,也頗奇怪,男主角之前明明向霍加提過祖國種種,當時霍加完全不喜歡男主角所說的版本,好不容易等男主角將內容調整為霍加願意接受的模樣,霍加反倒開始懷念之前那個版本了(「我(男主角)告訴他(霍加)一些如對蘇丹說的小小虛構情節,他大為生氣。他要的是真相,真正的事實:他問及關於我的母親、未婚妻和兄弟姐妹的事。」) 。男主角能否記得「真正的事實」還是個問題,隱瞞或坦誠現在看來彷彿由霍加說了算,只是,符合霍加「實話」標準的內容,真的符合「實話」原先字面上的意義嗎?
霍加花了二十五年圍繞著虛實之辨,背後具體動機為何,直至小說倒數第二章,某些部分讀來感覺仍像霧裡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