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雨天:圍繞是枝裕和的《真實》二三事》書摘・序言節錄
(文字由尖端出版提供)
序
本書書名《在這樣的雨天》是我從前寫到一半、未完成的劇本。原本是為了二○○三年底在 PARCO 劇場上演而準備的舞臺劇。當時我任性地提出請求,參觀了 PARCO 劇場的後臺和三谷幸喜導演的舞臺排練,可惜,計畫最終沒有實現。
《在這樣的雨天》敘述的是一名遲暮之年的女演員面對演藝生涯晚期的故事,舞臺背景只圍繞在戲劇上演前與上演完畢的後臺休息室。
主角在休息室化妝時喃喃低語:「在這樣的雨天會有人來看戲嗎⋯⋯」我把這句臺詞做為這齣戲的戲名。
舞台劇導演是電視劇出身,同臺演出者是偶像藝人。儘管如此,如今的女演員若不指望這個小丫頭的人氣,已無法令劇場座無虛席。女演員本人也明白這個事實,因為明白,所以將氣發洩在長年照顧自己生活的經紀人身上。
演出的劇碼是瑞蒙‧卡佛的《大教堂》,故事主題是同性間的友情。然而,對於一個朋友都沒有的女演員而言,她完全無法理解這個故事。平常,只要公演開始一週後女演員便會收到一封信,信裡記有對她表演鉅細靡遺的建議。但這次不知什麼原因卻沒有收到,這件事也令女演員焦慮不已。寫信的人是誰?難道是過去照顧自己的那位電影導演?還是交往過的那個演員?直到終場演出的那天,信依舊沒來。當表演結束,女演員坐在休息室裡時,一名老太太來訪。原來,寫信的人是老太太的丈夫,過去在劇場寄物櫃檯工作。老太太是女演員的戲迷,與丈夫一起觀戲後,由丈夫為她代筆寫信,而她的丈夫在首演前一天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女人間的友情由此萌芽。
女演員心想,啊⋯⋯再一天,要是戲劇上演日還有一天的話,她就能演得再更好些了⋯⋯女演員與老太太相伴走出劇場,消失在雨滴化為雪花的街道盡頭——
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我心目中演出女演員的人是若尾文子,寄物櫃檯負責人的妻子是希林。
之後,十五年過去,這部劇本在名字、舞臺和演員都改變下,重獲新生。本書便是跟著這段創作誕生過程的部分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