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課】是人?非人?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里龍貓公車站旁邊的機器人
開始文章之前,先東拉西扯一下。這個題目其實是化用自「是耶非耶?化為蝴蝶」,也許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我們是想成為什麼呢?
每天早晨我們睜開眼後,似乎就是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中一樣,不管是要上班還是上學。但即使我們身處這個世界,我們與這個世界真的擁有充分的連結嗎?
突然做這樣的開場白好像很奇怪,大多數人都會想,有阿,早上媽媽叫我起床,然後出門去早餐店買早餐,搭公車,然後再到教室和同學聊天,接著聽老師上課,這還不算有連結嗎?
但我今天被一個問題徹底擊中了,這是哲學課的老師拋出來的:
「你在有記憶以來的這些日子,把多少人當人看?」
如果以上述那個情境為例,早上媽媽叫我們起床時,我們有關心她昨晚睡得好嗎?還是只是把她當成和鬧鐘一樣作用的工具而已;買早餐時,我們會關心早餐店阿姨最近生活順不順嗎?還是只是把她當成煎蛋餅的工具而已;搭公車時,我們也不會去和司機攀談,反正他只要能把我們載到目的地就好;和同學可能還好,但對不熟的同學,也許他今天生病沒來你還不會發現;至於老師,如果他很會說笑或許我們會報以良好的互動,但若他只是照本宣科或只講述課程,也許他的作用和一個被灌滿知識的機器人差不多……
而這些情境也可以反推,公車司機會在意你要去哪一站或有沒有搭錯車嗎?他只會注意你有沒有刷悠遊卡;早餐店阿姨(如果你不是常客)大概也只把你當成會掏鈔票的機器人而已;老師的話……如果是某些補習班,他們也頂多把你當成衝升學榜單中的一員。
突然一陣涼意掠過全身。
也許上面講的並非每個人都曾遇到的實際情況,但它們確實存在著。這時我們或許可以從上面推出一些怎樣才叫把人「當人看」的定義。
尊重他身為人所擁有的一切,包含身心健康、思想與價值觀的自由、以及人際互動等等。
反之,就是把人當作機器看待。當成鬧鐘、當成煎蛋餅的工具、當成擁有自動導航即駕駛功能的機器、當成播送知識的傳媒……而這很顯然的完全剝奪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主體性質,也就是非人化。
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潮流逐漸擴大而形成的一個現象——它叫異化,或自我異化。
◇◇◇
資本主義的定義還蠻複雜的,簡而言之,就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並且能自主決策投資活動,而非由國家控制。也就是交易行為由市場決定。但隨著工業越來越發達,複雜昂貴的機器只有資本家有能力擁有,其他員工只能靠出賣勞力換取薪水,他們即使參與生產行為(甚至因為追求效率、生產線的出現,而使得每個人大多只負責其中一部份的工作),卻都並不擁有生產資料(也就是那些機器),因此形成所謂「無產階級」。
也因此,勞動者被當成生產工具,甚至他的勞動成果反過來還會成為控制他的物質力量(例如汽車工人即使參與汽車的製造,他也不一定有能力買得起那輛車),勞動也不再是自願自主的活動。
而何謂異化呢?給個標準的定義。
異化(alienation):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甚至互相對立。
如同勞動之於勞動者,勞動與勞動者是分離的,勞動對於勞動者只是個獲取金錢的手段;更如同學習之於學生,學習與學生是分離的,學生學習只是為了考試、為了符合社會的期待。無論是哪一個,我們身為人最基本擁有的自主與尊嚴都沒有了。
我們都被當成追求利潤的機器。對於學生而言,讀書於他而言不一定是他自願自主的活動,但還是必須為了那個結果——也就是漂亮的成績或榜單,而付出勞動力。因為不是自願自主,甚至讀書的需求與價值也不是從我們內心自然產生的,而是體制壓迫在我們身上,迫使我們為了爭奪那寥寥幾個名額,變成考試機器,甚至將同學視為會佔據名額、阻礙我們利益的眼中釘。
在教育上,我們並沒有被當成人看待。即使有人說教育是為了讓我們為未來做準備,事實上也只是將我們規格化成能「適應」社會並成為能夠「符合」那個職位的人,將我們當作產品看待,送進不同的學校系所就像送進不同的生產線,吞進套裝知識後,就能成為社會期待我們成為的樣貌。
有點諷刺,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慾隨著年齡增長一點一點被消磨殆盡,某些人直到大學甚至研究所才重拾對學習的熱情,有些人在工作中逐漸摸索求得,但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再體驗到真正樂在學習的感覺。
可能大家會說,熬幾年,上大學就可以自由自在學習了,但這句話從根本上就是錯的——「學習」本來就該是發自內心的求知、本就該自在快樂,而不是用五六年的強迫考試升學所交換的東西。
我無意否定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社會進步,但當人類越來越背離自然,當人開始都不把自己及他人當人看時,其實也正是一步步走向滅亡。這個滅亡,包含濫用自然資源而忽略永續發展導致環境日益糟糕的後果,也包含最近十分盛行的,關於機器人或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問題。
如果我們的教育重視每個人「身為人」的主體性,以及人本就有的一切,如之前提過的身心健康、思想與價值自由等等,並且因為這樣而形成相互依存、良好的社會互動的話,機器人與AI根本取代不了我們,他們能取代的只是我們被當成機器時做的那些事情而已。
◇◇◇
從這個問題還可以有所延伸:在現今社會,為了大量生產及追求效率,我們做了很多非常精細的「專業化分工」,而這也體現在教育上,尤其在大學校系上最為明顯,因此導致很多人都覺得進到某個系,若非自己所愛或唸不下去,就像進了一個死胡同一般,除非有勇氣休退學與轉學。而長大後出社會,我們也太習慣於用這個人所出身的科系將之分類,而非他這個人。
事實上,知識並非能如此完全依照「領域」或「專長」分割。從各學系的壁壘分明到自然組與社會組的對立,甚至於每個學科之間似乎都有道很深的鴻溝,教育上的專業化分工也漸漸顯露出一些問題,因此現在才會不斷強調所謂「跨領域」或「斜槓」吧。
但我覺得,如果教育是以每個人為主體而進行的話,只要能夠對這個人有所幫助的知識或技能或價值觀,無論是語言與文化、對於自然的探查與研究方法或其他等等,就不應該細分所謂「領域」或「科目」單獨進行,甚至是「自然科對要念人文社會科系的人沒用」之類的觀念灌輸,畢竟在現實生活上,人文奠基於自然,自然又依靠著人文而持續推進,兩者根本不可能完全二分。鑽研特定領域或科目固然能加深專業,卻也是窄化了自己。
順便提一下,108課綱的整體立意我覺得是很好的,包括跨領域、素養等等,只是畢竟僵化的某些部份還是在,也無法立即推翻作破壞式的創新,而某些行政上的處置也實在令人不能苟同。
回到這篇文章主要想討論的想法。教育不該是自我異化的過程,人也不是存放套裝知識的機器。專業分工是趨勢、也是必要的,但卻不應該造成每個人都漸漸麻木,如機器般了無生氣,失去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與獨特性。
把自己當人看吧。你最先需要在乎的,是你自己。
41會員
38內容數
關於一個高中自學生與文學的關係,有時正經八百讀古文以「傳性道」,有時從各類文本了解我們這個時代。 嘗試把一切書寫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身為職場上的上班族,通常每天耗費最多時間的工作就是開會或是溝通,無論是電話、E-mail、會議簡報還是產出業務報表,每一次與他人或長或短的交流,就是一次溝通,而如何「有效率」地溝通,而不是詞不達意或是越描越黑,也往往是許多人的職場軟肋。
Thumbnail
日復一日,我們一直朝著許多「目標」努力,這些目標大多源自於大人的引導,含括勵志的寓言故事和偉人傳記等,建構出所謂「光明未來」或「幸福快樂的生活」的表象。懵懂之間,我們接受了這些目標設定,來自爸媽的期待、老師的標準、老闆的要求、社會的框架,只是這些目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倘若不是自己決定,就可能在時光
Thumbnail
生活由許多客觀條件組成,只是,為什麼相似事情,在不同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主觀看法呢?很可能跟覺察的範圍和深度不同有關。覺察的能力可以豐富精神生活,感受四季變化,洞悉人生意義,昇華個人的主觀意識,甚至化腐朽為神奇。 當ㄧ群人經過ㄧ個城鎮,有人對其視而不見,有人看到絕望,有人卻看到了希望。如同哲學家叔本
【人生啊!不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的老人哲學} 我的老年生活,輪廓越來越清晰了。 看似獨立自主,有些是選擇,有些是時勢形成,沒甚麼不好,只是真的得要多多學會一些基本生活技能。 像我,學不會,膽小又怕高,手拙又腦殘,於是只能花錢解決問題那就也不是大問題。 對於獨居,直到這一兩年,我才慢慢抓到一點適用於
在MBTI性格分類指標中,有一類型的人被稱作INFP,這類型的人擁有著理想主義,像是哲學家般思想獨特,他們有些許矛盾,雖然外在冷靜、害羞,但內心卻十分熱情,又或是對事物的感受特別深且敏感,比起具體事物,更加專注關心抽象事物,喜歡透過書寫而不是口語傳達情感,更加關心未來而非現實。
Thumbnail
<p>大部分的人們不會反對將動物殺死吃掉,卻非常介意那些雞的嘴巴被剪掉或是眼睛被戳瞎。想到這邊,我便決定了,我會將那些雞的眼睛戳瞎。</p>
Thumbnail
<p>我們不能因為「仁者無敵」難以達成,就走向另一個極端,覺得仇恨與樹敵是自然就完全放任。但總有真正必須被當成敵人的人:這種人的特質,就是當你在一方面妥協時,他們會連帶要求你在其他方面妥協。</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身為職場上的上班族,通常每天耗費最多時間的工作就是開會或是溝通,無論是電話、E-mail、會議簡報還是產出業務報表,每一次與他人或長或短的交流,就是一次溝通,而如何「有效率」地溝通,而不是詞不達意或是越描越黑,也往往是許多人的職場軟肋。
Thumbnail
日復一日,我們一直朝著許多「目標」努力,這些目標大多源自於大人的引導,含括勵志的寓言故事和偉人傳記等,建構出所謂「光明未來」或「幸福快樂的生活」的表象。懵懂之間,我們接受了這些目標設定,來自爸媽的期待、老師的標準、老闆的要求、社會的框架,只是這些目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倘若不是自己決定,就可能在時光
Thumbnail
生活由許多客觀條件組成,只是,為什麼相似事情,在不同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主觀看法呢?很可能跟覺察的範圍和深度不同有關。覺察的能力可以豐富精神生活,感受四季變化,洞悉人生意義,昇華個人的主觀意識,甚至化腐朽為神奇。 當ㄧ群人經過ㄧ個城鎮,有人對其視而不見,有人看到絕望,有人卻看到了希望。如同哲學家叔本
【人生啊!不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的老人哲學} 我的老年生活,輪廓越來越清晰了。 看似獨立自主,有些是選擇,有些是時勢形成,沒甚麼不好,只是真的得要多多學會一些基本生活技能。 像我,學不會,膽小又怕高,手拙又腦殘,於是只能花錢解決問題那就也不是大問題。 對於獨居,直到這一兩年,我才慢慢抓到一點適用於
在MBTI性格分類指標中,有一類型的人被稱作INFP,這類型的人擁有著理想主義,像是哲學家般思想獨特,他們有些許矛盾,雖然外在冷靜、害羞,但內心卻十分熱情,又或是對事物的感受特別深且敏感,比起具體事物,更加專注關心抽象事物,喜歡透過書寫而不是口語傳達情感,更加關心未來而非現實。
Thumbnail
<p>大部分的人們不會反對將動物殺死吃掉,卻非常介意那些雞的嘴巴被剪掉或是眼睛被戳瞎。想到這邊,我便決定了,我會將那些雞的眼睛戳瞎。</p>
Thumbnail
<p>我們不能因為「仁者無敵」難以達成,就走向另一個極端,覺得仇恨與樹敵是自然就完全放任。但總有真正必須被當成敵人的人:這種人的特質,就是當你在一方面妥協時,他們會連帶要求你在其他方面妥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