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甄-avatar-img

陳禹甄

43 位追蹤者

陳禹甄

43 位追蹤者
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擁抱孤獨。 也學習如何在做自己的同時,圓融於這個世界。
avatar-img
陳禹甄的沙龍
43會員
20內容數
嘗試把一切書寫下來。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北一女殉情事件 林青慧遺書。 臺南美術館於去年12月推出「不適者生存」特展,以各式作品表現在夾縫中掙扎生存的人物面貌,探究性別與社會運作的複雜關係。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我們都有可能自覺是個不適者。這篇文章便是筆者觀展後的心得以及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源於我參加2/28成大單車節的感想,單車節主要分成科系博覽會與未來教育展兩大主題,其下還有不同的活動、工作坊與論壇等等。作為參加活動的紀錄。
Thumbnail
「所以妳愛海安。」 「愛在這裡就好了。」素園摘下一株酢漿草,把它放在自己心臟的位置,「我早就學會了,珍惜一個人的方式,就是一丁點也不要擁有,只要從旁邊陪陪他,做一種溫柔的襯色。只有這樣子,才不會失去他。」——《傷心咖啡店之歌》 自由與愛,有時如一體兩面,有時又相互繾綣,卻總脫離不了生命的本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余秋雨先生的《新文化苦旅》〈歷史的母本〉中,對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描述與分析,引申到我們對於歷史的學習方式,有時容易淪為名詞記憶,卻忽略連結那些大事件的脈絡以及切身經歷這些事件的「人」。接著探討為何我們常說「文史不分家」,以及文學如何與歷史結合、甚至賦予歷史溫度。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前來一觀。
Thumbnail
如果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話,建議可以進一步閱讀歐陽泰的「火藥時代」以及講談社的「興亡的世界史」,從外國人的眼光看中國會比中國人看中國來得客觀以及有建設性,文化苦旅的感傷氣息很吸引人,但是歷史研究應該還是要回到理性的思辯,提供您參考
陳禹甄-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2/30
好的,謝謝您的建議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把美景與旅人心境相結合,甚至凝煉出不同人生境界。最特別的是,他其實並未到過岳陽樓,而只憑友人(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期被貶)信件上的描述及一幅〈洞庭秋晚圖〉,和幾首詩詞即寫就了這篇文章。光憑「神遊」要如何寫出名篇?就讓這篇文章帶各位讀者一起觀摩范仲淹的手筆。
Thumbnail
〈種樹郭橐駝傳〉是柳宗元宣明其政治理念的其中一篇寓言,然而筆者覺得套用在教育的思考上也很恰當。這篇文章虛構出一位駝背的種樹達人「郭橐駝」,他種的樹都長得高大茂盛、結實纍纍,即使是從他處移植過來的樹存活率也高達百分之百。有人好奇他是怎麼做到的,這個駝背的大叔便以他一貫親切且舒緩的口氣回答……
Thumbnail
從七月開始,參與政大實驗教育師培的學員發起了民主教育的組課共學,想要以民主生活為主題在台東舉辦兩天兩夜的活動,因緣際會下我也一同參與籌備。這篇文章寫我在活動中的open space所吸收到關於民主學校辦學的分享,以及這兩天中我思考的一些事情,做為一個小小的紀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