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有些聳動,但客觀來說它是事實。這篇文章中,我將以法國電影暨動態影像中心(以下簡稱其法文字首縮寫CNC) 贊助台北金馬創投會議CNC現金獎的脈絡,闡述台灣與法國合製電影的根本困境。在下篇文章中,我將近一步說明,台灣因為特殊的政治處境,導致在國際電影合製的場合中具體損失的機會和利益。
故事從2018年底說起。當時我有幸被一個案子帶去參與了台北金馬創投會議。
我瀏覽所有資方及製片方的與會清單,發現法國的參與人數在非華語區的國家中應屬最多,勝過日本和韓國的加起來的數量。雖然法國本來就是電影國際合製的主要國家,但我仍覺得這個現象有些神秘。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則是CNC在金馬創投設立的現金獎。
自2012年開始,CNC每年在金馬創投頒發八千到一萬歐元的獎金,鼓勵預算在兩百五十萬歐元以內、具有與法國合拍潛力的電影企劃。這是CNC首度跨越至東亞參與創投的贊助。這麼說來,法國直接略過釜山影展創投 (APM)、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 (HAF) 還有上海電影節創投 (SIFF Project),而選擇先在金馬創投設立獎項鼓勵與法國合製電影。但是為什麼呢 ? 以下是我對CNC這個政策的一些推論,不代表法國在台協會和金馬執委會的立場。
為什麼法國CNC選擇贊助台北金馬創投 ?
我們先從台灣電影與法國合製的脈絡談起。
在2012年以前,台灣和法國合製的電影中,除了侯孝賢和蔡明亮的作品以外,真的非常稀少。這兩位導演如果想找法國合拍電影,基本上沒必要參加金馬創投。對於一般的台灣電影企劃案來說,台法合製無論是執行、市場還是融資各方面,似乎都難以想像,也鮮有先例。即使有一萬歐元作為合製獎金,也難保有適合台法合製的劇本以及面對兩地市場的企劃案。
另外,2012年也是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積極推廣兩岸合拍電影的重要時期。受到輔導金的政策帶領以及國發基金的加持之下,兩岸合拍片蔚為顯學,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及政府期待。許多台灣電影企劃案的目標是與中國合製,就算沒有合製也希望透過ECFA的框架取得在中國戲院上映的機會。不只台灣,全世界具備外銷電影潛力的國家,都將目標放在當時以驚人速度不斷膨脹的中國電影市場,費勁心思設計電影政策,意圖將自己國家的影視產業和中國的內需成長掛在一起。美國電影工業如此,韓國、日本與法國也不遑多讓。
在目標如此明確的情況下,假設法國CNC只能贊助一個在華語電影市場中舉辦的創投會議,以利法國電影和華語電影在技術、人才和市場方面做交流,她竟然優先選擇了台北金馬創投,而不是上海電影節創投SIFF Project,或是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我並非暗示金馬創投不夠資格,而是後兩者就法國本身的利益來討論,似乎都是事半功倍的選項。
華語創投 : 上海、香港還是台北?
以上海來說,自然是市場的考量。法國CNC早在2005年,就將它的海外推廣機構-法國電影聯盟UniFrance的大中華區辦公室設在北京,主管中國大陸、香港以及台灣三個市場。早在中國的戲院銀幕數量只有區區幾千的年代,法國已經非常清楚,未來的華語電影製片中心位於北京,而主要市場指的是中國大陸。因此,法國很快地和中國於2010年簽訂政府間電影合製協議,頻繁地引薦兩地電影人互相認識,加快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節奏。
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全球十五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基本已經囊括華語電影市場最有份量的資方,出席的中國及外國影視工作者在人口基數上也很龐大。法國電影人每年在上海電影節與中國影人的交流十分頻繁,若希望依照這個風向在上海創投設立合製獎項,針對較少受到中國本地資方欽睞的獨立製片企劃案,鼓勵它們與法國合製,似乎可以是一樁順水推舟、延續政策脈絡的選擇。但法國沒有這麼做。
那麼香港呢 ? 畢竟在法國電影產業中,最廣泛被提及的亞洲影視活動只有兩個,那就是十月份的釜山影展及旗下亞洲電影市場展AMF和創投APM,還有三月份的香港影視市場展FILMART與同期舉行的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釜山與香港剛好間隔半年舉行,基本已占據了法國製片和發行商一整年的亞洲出差額度。
考量HAF在法國國內和國際的知名度、法國電影人出席此活動的人數、英語交流的普及度以及活動舉辦的歷史與規模,它似乎都在客觀條件上,更有利法國資方與製片方參與。從CNC的立場來思考,若希望能最大程度地促進法國電影人與華語或亞洲電影合製,在香港HAF設立現金獎應該是一件合情合理的決定。然而CNC還是沒有這個做。
當然,我們可以據理力爭,指出金馬本身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華語圈,華語企劃案的量以及整體純度自然比以全亞洲為徵件範圍的香港HAF還要高,所以CNC選擇了前者。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上海創投根本不缺CNC贊助區區一萬歐元,這個對中國製片方而言有拿沒拿根本沒差的一個現金獎,所以給金馬比給上海更有實質意義。又或者,我們可以驕傲於電影在台灣市場中不會受內容審查,充分具有映演自由,所以使CNC更願意在台灣設立這個獎項,以鼓勵雙方合製。
關於以上三個小論點,我雖不覺得它們在商業及現實考量中有很強的說服力,但也不能輕易否定。至於台灣電影市場對法國電影的重要性,我則是在CNC的年度電影報告中,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每年五月,法國CNC會在坎城影展期間公佈去年度的影視及動態影像產業報告。在法國電影國際市場表現的章節中,只有以下幾個亞太地區的電影市場會被列出以回顧年度情況 : 中國、南韓、香港、印度、日本、紐西蘭以及澳洲。
東南亞幾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市場被忽略呈現,可能是因為它們並非法國電影的潛力市場。又或者,是因為除了華語市場之外,整個亞太區的法國電影外銷業務都由位於首爾的辦公室統轄,自然對東南亞十多國的關注不可能那麼完備。然而列出香港,卻不見台灣電影市場是怎麼回事?
以電影的國際銷售習慣來說,兩岸三地電影市場的性質差異甚距,國際貿易及電影法規也不同,三地的發行權大多分開銷售,所以推估台灣電影市場應是被省略,而不是被納入中國的票房合併計算。另外,2019年的香港戲院票房規模大約為二點二億歐元(約七十五億新台幣),而台灣一整年的票房規模約為一百億新台幣,大約是香港的一點五倍。每年法國電影片在台灣上映的數量,雖遠不及日本片,但至少和韓國片的數量相當,而一年的法片票房亦有五千萬新台幣左右的水準。
總之,台灣電影市場的整體商業表現應該不至於弱於香港,既然香港都能夠被獨立列出討論,那麼忽略台灣市場則令人意外。除非CNC還以為台灣的電影票房統計仍處於2016年以前不透明的情況,導致研究統計的調查工作無法進行,不然就是台灣電影市場對法國來說,其實不算非常重要。
總括以上討論,法國CNC選擇在金馬創投設立現金獎,以及提高法國製片的參與度,並非因為金馬創投的條件和環境特別能促進華語電影與法國合拍,也不是在金馬推廣與法國合製電影相對容易,更不是因為台灣電影市場對法國有多麼重要。這完全是CNC一個非常刻意的決定。
CNC知道台灣在與法國合製電影時處於劣勢
在2010年,法國CNC與中國廣電總局簽訂中法電影合製協議時,CNC很快地意識到,以後台灣與法國在電影之間的合作,將不會如同中國和法國之間的合作那樣有同等的機會與優惠待遇。
因為台灣在國際中並非一個客觀認定的主權獨立國家,無法和其他國家簽訂政府間的電影合製協議。這樣特殊的政治處境,使得台灣電影在國際合製的場合中,先天就被剝奪了許多的機會。無論是共同開發劇本與企劃案的機會、引進法國資金支援的可能性,甚至最後進入法國市場發行及映演的公平競爭條件,一部缺乏政府間協議護航的台法合拍片,整個合作過程都會面臨相當程度的侷限及障礙。
CNC無法從政治及法律層面解決因為台灣政治處境而產生的文化、經濟及外交政策漏洞。她希望平衡台灣與法國合製電影時先天上的劣勢,因此透過實質手段,在台灣電影企劃案最集中曝光、台灣電影人感到最自在的金馬創投會議贊助合製獎金,並特別支持法方製片參與會議。
在下篇文章中,我將近一步說明台灣因為特殊的政治處境,導致在國際電影合製的場合中具體損失的機會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