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人讀一本高雄的小說再推薦一下,各種合情合理。朱一貴事變聽過的人不少,但真的研究一番,甚至故事化的不多。
作者在和史學家aka中研院院士杜正勝聊完朱一貴事變之後開始構思這部小說,考據了史料,也研究了相關文獻,寫就了這本介紹臺灣三大民變起首的朱一貴事變。
鴨母王的傳奇頗多,一個比一個更像聊齋。但實際上對這個民變的認識不多,甚至不知道鴨母寮就在內門,而許多相關人地,主要就在府城到屏北這區域。清初移墾社會的運作,和以前歷史課本介紹的不完全相同,更細節、也加入了作者的想像。
主角各懷目的的往府治去,有人迷失,有人更確定自己的方向。奔跑上這條這不能回頭的叛亂之路,放下的是好不容易的農耕漁牧。從漳泉一帶渡臺,追的究竟是哪樣的生活有時真是生活所逼的困頓。民不聊生原因不外乎官逼民反,但誰又真在乎過官民間到底誰做出天理不容的勾當,而誰又只想活下去呢?
當皇帝這事有時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造反就更需要衝動以及各方推波助瀾。不歸路上,兄弟不永遠都是兄弟,敵人卻只分大小。小蝦米要撼動大鯨魚很難邊走邊計畫,失算受限於經驗,臨時湊合的團隊,終究敵不過動得很厲害的國家機器。
看那樓起看那樓塌,沒有維持太久的民變,是個草莽沒能成英雄的悲劇。成王敗寇的鐵則下,還有誰也敵不過的老病死。每個抉擇都是賭上命的,誰不是猶疑再三,有了家累羈絆,生死就不那麼簡單。
現在的內門,仍舊是舊縣的小地方,那裡也許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人物,隻身一人卻心念眾人。是賊或是義,難分難解,確實端看所處的身份、地位、經驗、環境……
推薦給也想看看臺灣歷史小說的朋友,也許在中國史之外,英雄豪傑也能有不一樣的樣貌,既平凡又特別的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