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我,曾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有文化交流的機會。坐在同個教室,上著同樣的課程,亞洲學生和歐美學生的思維、表現、言詞、感受卻有顯著的不同。當教授拋出一個問題,希望得到回應時,台灣學生默不吭聲 ,我們都害怕發言出錯被嘲笑。而歐美的學生勇於發表意見,當想法有分歧時能夠質疑並提出討論。這個差異,撇除個性,或多或少來自國家風俗民情、社會體制、教育等 。
以下將以家庭、教育、工作三個層面來總結及分享心得
「台灣的家庭相處模式…是一種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角色扮演,是一種陪伴和責任的混合體,而最高的情感表現於羈絆和奉獻。」(p.p.15-16)
作者對台灣家庭的描述是我們都熟悉的家庭生活模式 。親情的溫度來自於陪伴與奉獻 ,但有時候陪伴變成習慣,習慣成了責任。而我們都以為待在身旁的陪伴就是最好的陪伴,但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和家人進行深度的談話,彼此的關係不僅限於寒暄呢?
在瑞典,「大部分父母親不會幫下一代存錢、買房,孩子也沒有所謂盡孝道的觀念」(p.16)
看到這,或許你跟我一開始產生的讀後觀感一樣 ,覺得東方家庭概念更為溫暖。但是在瑞典,家裡每日會有個Mysa的時間。在進行Mysa時,每個人都要放下手邊工作,百分之百投入與對方進行純粹的對話 。試想,我們多久沒有好好放下手邊的工作,好好與家人深入對話呢? 瑞典的家庭雖然沒有亞洲家庭這麼多的親情責任,每個家庭成員都不會成為對方生活上的羈絆。但在情感的聯繫上,我們的家庭生活模式不一定比他們來的扎實。看似家庭關係緊密的我們,之中有多少未填補的空洞呢?
大家多少都聽過許多歐美國家的學生回家不需要做作業這件事吧?或許有人羨慕,抑或許有人覺得這樣浪費了孩子回家學習的時間,但《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中作者探討到背後的原因,才發現從一個小小的學生作業可以看到瑞典教育決策的周全。在亞洲國家中,父母陪同孩子,甚至插手管教孩子的作業,希望孩子能拿到高分是很正常且普遍的現象。但我們都沒想到,有些家庭父母忙碌,或沒有智育優勢,無法應付孩子作業,是不是就造成因家庭因素而在學習上有不平等的狀況了呢? 瑞典為了弭平這個差距,學校都有堂「作業時間」 在學校把作業做完,不懂及時發問,確保每個孩子都擁有相同的資源,不會有輸在家庭社經地位的教育環境。
且孩子們懂得思辨、質疑。當台灣的孩子因升學制度,永遠在背誦、演算;瑞典的學生在探索、理性分析、培養批判能力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歷史課本隨著政黨輪替,內容一次次在更新,而歐洲國家願意正視歷史,跳脫國族偏見,因為他們的學子不是只是背誦,他們懂得質疑。
你質疑過課本內容、或是老師教學的內容嗎?
或許這正是我們該學習的吧!
「基層勞工擁有尊嚴和好的生活條件,才能讓一班民眾降低對高學歷、高薪水工作的執著,勢必也可減輕許多學子的升學壓力。」(p.121)
作者上述這句話想必很多人認為太天方夜譚,但是瑞典做到了!讓每位勞工都擁有尊嚴和權益,讓每個人能朝自己的興趣發展。職業沒有貴賤,我想這雖然很難達到,但並不是不可能。在《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中作者提到,有次搭乘長途巴士返家,在距離目的地只有半小時路程時,司機停下來宣布休息20分鐘 。為了保障乘客安全,司機必須休息,是個規定,也是義務 。反觀台灣司機超時工作的情況 ,多少道路事故是因為疲勞駕駛呢?
再來或許就是最顯著的差異:薪資。探討薪資前,不可避免的是探討社會制度。瑞典偏左的共享思維 「不只能避免和根除社會問題,也能確保不再有人落入被鞭子奴役的處境」。因有各種社會保險、救助等措施,人們更有機會停下腳步,審視工作條件、喜好。
瑞典並沒有法定最低薪資,基本薪水卻能維持很高 。作者在《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中舉了一例子,說道,一間清潔公司老闆爆料 面試了十幾個失業的瑞典青年,卻沒有人願意接下這份工作 ,讓他感到憤慨。而一間左傾媒體則報導,發現這間公司薪水低、工作條件差 ,於是得出一結論「如果這位老闆提供的服務無法在市場上構成足夠的需求,吸引人們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導致他無法提高成本,提供職員最起碼的工作條件…(這間公司)並沒有存在的必要。」(p176) 而台灣低薪的風氣儼然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缺乏許多保障 台灣勞工被逼著接受不合理的待遇 就如同「被鞭子奴役」(p174)。
看完《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不僅對瑞典社會有更完整的了解,最讓我改觀的是偏左的共享制度 。台灣的政黨因都偏右派,我很少去思考到不同的面相。以前認為共享是不勞而獲的制度,本應秉持做多少拿多少的概念,才是真的公平,但共享制度,不可否認的,或許可以解決許多台灣社會的問題 ,讓人民喘口氣,停下腳步審視一下現況 。非常推薦《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 ,一起和作者透視生活差異背後的種種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