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識我是因為畢業後從事的海運業以及赴英國打工度假時期的香水店,因此看到我在觀影後可以寫出落落長的文字感到驚訝。雖然我大學唸的是英文系,但在電影理論部分也稱得上半個科班出身,主因是系上教授常常「不務正業」,讓我們得以接觸到文學領域以外的學識。而除了戲劇之外,我最愛的課程就是電影。
我的啟蒙老師是時任中央英文系副教授的林文淇 (Wenchi Lin)。打從大二開始,我開始選修他在系上開設的電影課程,包含「電影研究概論」、「小說與電影」、「電影翻譯」等等,讓我從一開始將電影視為娛樂的媒介,久而久之逐漸可以從鏡頭、場面調度等等不同視角看出影片背後的創作意涵,繼而得到另一種成就感。此外系上的「107電影院」每週固定播放當季中外藝術電影,成為課程外最即時的補充教材。而「放映週報」更是將學院與業界結合的網路電子報平台,內容不乏學者的研究探討以及電影從業人員的現身說法,我在大學時期直到畢業後仍有投稿數篇,算得上是我影評人生的起點。
而大學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大三那年本著對電影的愛好,故選修了Wenchi在研究所開的導演專題課程,主要研究侯孝賢與加拿大艾騰伊格言(Atom Egoyan) 的作品,其中後者的攝錄影像探討以及顛沛流離主題對我影響至深,可以說是將我當時的電影文字從喜好描繪走向研究探討的濫觴,然而也在此時遇到了瓶頸。畢業前一次和教授面談,表示有可能放棄出國唸電影的決定,Wenchi引用了聖經裡的「萬事互相效力」,告訴我或許不是現在,但電影有一天終究會與我有所連結。
而在十年後的今天,我在圖書館意外看到Wenchi的這本影評集,大學時代的美好回憶立刻翻上心頭。對應著辭職這段期間專心研究電影的我,當年「萬事互相效力」的一席話似乎正在默默運作。
前面鋪陳這麼久的個人經歷,就是想告訴讀者們本書涵蓋了我大學時相當程度的電影教育。如果你想比一般人認識電影多一些,卻又不喜歡閱讀教科書般的名詞解釋,那《我和電影一國》可以帶你深入淺出地用張藝謀的兩部作品來講解看電影的方式。此外本書也收錄了Wenchi的影評與各種電影專題的研究報告,散見在報章雜誌、課程文本以及上述提到的放映週報。儘管本書部分內容早在我求學階段時就以不同方式陪我度過,多年後回顧仍然覺得獲益良多,讓我更確定自己生來就是要與電影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