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綑著你,困著我》:為男性暴力開脫的電影?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raw-image

《綑著你,困著我》(Tie Me Up! Tie Me Down!, 1989)中的男主角瑞奇,三歲時即因父母死亡被送進孤兒院,十六歲開始因為多次的失序行為進入精神病院,直到二十三歲被法官宣判「沒病」,得到精神病院的「開釋」──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並沒有以畫面敘述瑞奇二十三歲前的曲折經歷是如何促成的,僅透過瑞奇與他人的對話,簡短地帶過瑞奇早年的生命。我們僅能透過這些對話中的暗示,來猜測瑞奇與他人相處過程中的行為為何如此地怪異──不論是瑞奇在精神病院中以肉體滿足中年女性的慾望,單純地因為「喜歡」而接近並綁架了 A 片女星瑪麗娜,或是為了逼馬麗娜就範而毆打她。

都是童年創傷害的?

雖然我們僅看見瑞奇二十三歲之後的行為,不清楚在這二十三年的歲月裡哪些時間點與確切的事件對瑞奇造成了影響,並形塑了他往後的模樣,但是透過對話中的暗示,我們主要可以將瑞奇的行為歸結至一個最根本且主要的原因:童年創傷。單就童年創傷的層面而言,瑞奇童年中所發生的事件,無疑對他造成極大影響:瑞奇三歲即被送進孤兒院,這意味著瑞奇的生命裡缺乏了來自雙親的愛與關照。然而,缺乏雙親之愛並不構成瑞奇「長歪」的最主要原因,畢竟瑞奇在孤兒院和精神病院內的照料仍然是有保障的。只是當我們在開頭看見瑞奇進入院長辦公室、被告知已經獲得出院許可時,女院長將五萬現金交給了瑞奇,並說道:「這是答謝你的畫作,以及那些和你一起共度的激情時刻」後,兩人交纏在一起──如此的行為透露著兩人維持這樣的關係已經有好一陣子,瑞奇更表示,院內的其他護士他也不放過:從修繕門鎖時,瑞奇跟攝影機的視線始終停留在護士暗示著性欲的豐滿臀部及若隱若現的乳房之上,即可得知。

因此,由此可知,加速構成瑞奇在出院後以極端的綁架行為來對自己喜歡的女孩表達愛意的原因,除了父母的缺席,更可能來自女院長及院中其他女護士的非倫理對待:在瑞奇的世界裡,不論三歲前是否有原生父母的關照,三歲之後的生活即已經由女院長及其他護士所建立,這意味著瑞奇可能在少年時期即受到女性的性騷擾及侵犯,使得他對於「正常與否」的理解始終是模糊不清的。

raw-image

當瑞奇被問道出院後的打算時,說道:「找份工作、組成家庭,像正常人那樣。」院長竟回覆道:「你可不是正常人」──這段對話同樣解釋了瑞奇許久之前便已喪失,甚至未曾對普遍的倫理規範有所認知。

至此,對於瑞奇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年幼時父母的離開,乃至於孤兒院及精神病院期間身體受到女性的侵害,對於愛與性的扭曲──,我們已經相當清楚。接著,我們肯定也會毫不猶豫地將這些前因歸咎至瑞奇往後對待瑪麗娜的方式上,而且這聽起來相當合理:早在創傷概念出現之時,已經有許多學者認為童年時期遭受的創傷與成年時期對待他人的暴力行為,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性。

透過六〇年代早期觀察兒童行為的「波波玩偶實驗」(Bobo doll experiment)的推廣,以及經驗主義式的支持,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暴力與攻擊性為(孩童)經由觀察虐待行為的原型所習得的。(Neller & Fabian, 2006: 7)

透過以上兩位學者對於大量兒童創傷與暴力行為之關係的研究所做的文獻回顧,這個結論顯然可以通用於許多的社會案例,乃至於大多數電影──不外乎也包含了《綑著你,困著我》。

如同我們前述所提到,未出現在畫面上的、僅以對話中的暗示帶出的兒童創傷,可能造成了瑞奇對於正常與瘋狂的認定發生了倒錯,因此決定在認識瑪麗娜未果後,轉而綁架她,而這些已經跨足犯罪及暴力的行為也可以追溯至童年時所遭到的女性侵害。

raw-image

都是童年創傷害的!

只是,我們是否能夠基於瑞奇所遭受的「可能的」創傷──此處使用「可能的」作為形容詞,因為瑞奇並不是有意識地認為自己的被拋棄與被侵犯對他造成了「創傷」,以更激進的語彙而言,這些不存在的創傷甚至是支撐他活下去的理由──,來斷定兒時創傷使瑞奇以綁架與毆打表達愛慕之情,甚至是合理化此等暴力行為?

如同潔西卡.泰勒(Jessica Taylor)所言:

我意識到,當今正有一個學術的趨勢,是透過表明加害者有一段艱難或創傷的童年,以解釋或開脫男性(尤其是針對女性及兒童)的暴力。(Taylor, 2021)

泰勒接著指出,若童年創傷將導致一個人成年後的暴力行為,那麼女性應該毫無疑問地才是暴力份子的多數性別──基於女性在童年時期即已或多或少地經歷不同程度的性侵犯。然而,這並非統計數據所顯示的結果;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罪犯仍屬於男性,且超過一半的罪犯在面臨審判時將自己訴諸暴力與犯罪的緣由歸咎於「童年創傷」。

因此,回過頭來看《綑著你,困著我》,我們可能必須重新思考,當我們看著瑞奇的帥氣而姣好的面貌及身材時,是否也無意間地與瑪麗娜一同在得知瑞奇悲慘的過去時,透過「兒童創傷」來開脫瑞奇的所有行為、原諒他對自己所做的所有事情──當瑞奇試圖幫馬麗娜買到毒品時,遇上了先前同樣以暴力逼對方就範的女子同夥並且被爆揍一頓和洗劫一空。瑞奇返回家中讓瑪麗娜處理傷口時,無意間說道:「這讓我想起我父母。我母親曾經這樣幫我父親刮鬍子,這是我唯一記得的事情」,而瑪麗娜抱住瑞奇痛哭。

當蘿拉意外地撞見被瑞奇綁在自己床上的瑪麗娜,並設法一起逃走時,瑪麗娜反而不想逃跑了,甚至喃喃道:「我愛他。」意謂著瑪麗娜受到瑞奇的創傷所打動,並進而將瑞奇的各種藉口──「我毆打妳只是希望妳不要叫出聲」「我綁架妳只是為了要認識妳」──這些聽上去明顯不合理,甚至已經侵犯了瑪麗娜身體自主權利的藉口合理化了。

raw-image

暴力是男人的浪漫

更進一步地,我們將《綑著你,困著我》拓展到更多類似的電影及影集,或許便會發現,如泰勒所說,以童年創傷解釋犯罪行為的例子是層出不窮的──如《沈默的天使》(The Alienist)中的精神分析師奎斯勒不斷追尋殺害男童妓並挖除他們雙眼的兇手,試圖拼湊出兇手的模樣──可能是一位不愁吃穿而迷戀男性的紈褲子弟,假藉公益名義而接近孩童的人,或是一位窮兇惡極、凡人無法想像的惡魔──,卻在兇手死亡之際才恍然大悟兇手似乎是基於「童年創傷」,才開始在往後的人生裡進行強迫式重複(Wiederholungszwang),透過不斷地找上當年事件的類似對象、加以性虐待後殺害,以回歸記憶發生當下的情境中(Laplanche & Pontalis, 1988: 78)。只是,事情發展至此,兇手已經死去,許多的孩童也已經死於其手下,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到頭來,我們終究仍無法證實兇手是否真的如精神分析師所說「我們找到的只是一位受傷的孩子」,而僅能憑著模糊的線索來推測兇手「可能」有創傷,才犯下了殺人案。

不論是《綑著你,困著我》或是《沈默的天使》,我們都可以在其中發現一種疑似的、若隱若現的對於創傷的暗示,而且這個對於創傷的暗示同時輕易地成為了我們分析劇中人物的主要觀點;然而,如泰勒所說,若我們仔細地觀察這些經由創傷所引發的犯罪行為,我們將發現這些罪犯的確都是男性,且受害的對象永遠是屬於弱勢的女性或孩童。因此,若我們將綁架犯如瑞奇、殺人犯如《香水》(Das Parfü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的葛奴乙為了重現第一個意外殺死的少女的香味,或是為了追尋失落的母愛,而謀殺了另外幾十位女孩,歸因於童年創傷所致的強迫式重複,我們本身便同樣落入了某種程度上的強迫式重複的情境裡──也就是,我們不斷地以創傷理論,「回歸式」地追逐著某種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創傷暗影,以解釋所有現實與電影中的男性如何發展了這套恐怖的行為模式,並將所有受害、甚至死於他們手下的人──非常巧合地,多數為女性及孩子──遺忘得一乾二凈。

當瑪麗娜因為瑞奇的「貼心」──瑞奇在商店內挑選「封嘴」用的親膚膠帶、牢固同時彈性的繩子,為的是綁住瑪麗娜,好確認後者不會掙脫、同時不會在被綁住時感到不舒服──和失去父母而送進孤兒院的經歷時,她正好扮演了我們的角色、替代了我們的日常工作,也就是透過各種理論與方式研究這些罪犯的行為模式,試圖為他們找到一個他們如此做的理由,而那個終極且始終萬用的理由正是童年創傷。

raw-image

佛洛伊德的陷阱

於是,如此一來,我們、連同瑪麗娜和她的姐妹蘿拉,似乎通通落入了一個佛洛伊德的陷阱中:讓我們回到人類心靈尚未被視為一門科學,而仍是一片黑暗大陸、一個深不見底的深淵的時代裡。創傷概念的原型──創傷精神官能症(traumatic neurosis)──,以及前述的強迫性重複,皆出自佛洛伊德一生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詞彙解釋了這個我們無法理解,甚至於相當大程度上侵犯了我們的深淵。我們迫切解釋、理解、甚至拯救這個不可理解的深淵的努力,因此將它視為一種創傷──然而,若我們將此黑洞視為創傷,那充其量僅是在黑洞的周圍建立起一道牆,上面佈滿了各種替換成創傷的黑洞代名詞及形容詞,可是這道牆永遠不會成為黑洞本身。久而久之,這道牆內的黑洞是否會成為男性的暴力,而這道牆是否會成為保護男性與父權暴力的創傷之牆,是不可知,但是依然可見的──對這些受害於黑洞卻仍強迫自己將之解釋為創傷的無數女性而言,這點再清楚不過了:

綑著「你」──某位可能受創傷折磨的男性──的是創傷,困著「我」──無數位透過創傷來赦免男性無罪的女性──的,也是創傷。

全文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引用及參考書目

外文

Freud, Sigmund. trans. A. A. Brill.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New York; Washington: Global Grey, 1920.

Laplanche, Jean & Pontalis, Jean-Bertrand.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Karnac Books, 1988

Neller, J. Daniel & Fabian, John Matthew. Traum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violent behaviour. 2006.

Why we should never use childhood trauma to excuse male violence, Retrieved 26 March 202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5.0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書跟泰斯.格里森的其中一本書同名,導致我在找購書連結時不斷遭遇干擾,可惡!一輛空蕩蕩的車出現在一個濕淋淋的夜晚,裡面本應該坐著一位警探兼人妻,但卻不知所蹤。警方理所當然地到場處理,而失蹤者的丈夫兼前聯邦調查局心理分析探員聞訊趕來,但滂沱大雨對整個搜救進度極度不友善。
Thumbnail
這本書跟泰斯.格里森的其中一本書同名,導致我在找購書連結時不斷遭遇干擾,可惡!一輛空蕩蕩的車出現在一個濕淋淋的夜晚,裡面本應該坐著一位警探兼人妻,但卻不知所蹤。警方理所當然地到場處理,而失蹤者的丈夫兼前聯邦調查局心理分析探員聞訊趕來,但滂沱大雨對整個搜救進度極度不友善。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 (Netflix 2023年9月7日)  | 年齡分級:16+ | 1 季 | 驚悚 《親愛的孩子》並非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而是改編自羅密·豪斯曼的心理驚悚小說。劇情大綱為一名婦女與她的小女兒設法逃離殘酷囚禁,但這名婦人的身世卻與十多年前的失蹤案有關,警方開始展開調查...
Thumbnail
親愛的孩子 (Netflix 2023年9月7日)  | 年齡分級:16+ | 1 季 | 驚悚 《親愛的孩子》並非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而是改編自羅密·豪斯曼的心理驚悚小說。劇情大綱為一名婦女與她的小女兒設法逃離殘酷囚禁,但這名婦人的身世卻與十多年前的失蹤案有關,警方開始展開調查...
Thumbnail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428 在1975年的這部作品中使得「杜鵑窩」成為精神病院的同義詞,然而同樣經典的是庫柏力克在1971年的作品《發條橘子》,兩者同樣都提到偏差者(deviant)以及那個時代所風行的矯治主義刑罰,差別在
Thumbnail
致謝 Savoir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428 在1975年的這部作品中使得「杜鵑窩」成為精神病院的同義詞,然而同樣經典的是庫柏力克在1971年的作品《發條橘子》,兩者同樣都提到偏差者(deviant)以及那個時代所風行的矯治主義刑罰,差別在
Thumbnail
 來源:https://www.heavenofhorror.com/reviews/monsters-inside-the-24-faces-of-billy-milligan-netflix/ 24個比利:小鎮文化的犧牲品 “在我們故鄉,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孩子需要父親,女人需要一個能工作養
Thumbnail
 來源:https://www.heavenofhorror.com/reviews/monsters-inside-the-24-faces-of-billy-milligan-netflix/ 24個比利:小鎮文化的犧牲品 “在我們故鄉,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孩子需要父親,女人需要一個能工作養
Thumbnail
片末瑞奇和瑪姬有一次談心的機會,並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但與其說是和解,反而更像是他們兩個藉由蘇菲亞召喚出童年最純粹的感情。即使這個世界會隨著成長讓愛得複雜,但仍有一些片刻會提醒你,有時候愛就像是兩個小孩,他們遇見彼此,一同冒險,也許後來他們分開,情感卻會一直存在。
Thumbnail
片末瑞奇和瑪姬有一次談心的機會,並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但與其說是和解,反而更像是他們兩個藉由蘇菲亞召喚出童年最純粹的感情。即使這個世界會隨著成長讓愛得複雜,但仍有一些片刻會提醒你,有時候愛就像是兩個小孩,他們遇見彼此,一同冒險,也許後來他們分開,情感卻會一直存在。
Thumbnail
近來因教學工作之故,又重看了這部影史上的經典之作。第一次觀賞是在高中的時候,高一的國文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只是當時還是個不解世事的青少年,雖然覺得這部電影確實很好,卻體悟不深,說不清好在哪裡。現在年逾而立,經歷許多人事,比較能感同身受裡面人物的掙扎與超脫之處。 一開始最震撼的是人世中黑暗的一面,電影用
Thumbnail
近來因教學工作之故,又重看了這部影史上的經典之作。第一次觀賞是在高中的時候,高一的國文老師放給我們看的。只是當時還是個不解世事的青少年,雖然覺得這部電影確實很好,卻體悟不深,說不清好在哪裡。現在年逾而立,經歷許多人事,比較能感同身受裡面人物的掙扎與超脫之處。 一開始最震撼的是人世中黑暗的一面,電影用
Thumbnail
作者以身歷其境的文筆勾勒出親密關係暴力的發生背景,解答大眾的常見迷思──為什麼受害者不願離開?施暴者為何不停止動粗?為什麼不能在一開始就阻止這類傷害事件的發生?《親密關係暴力》透過受害者、加害者與站在前線促成改革的倡議勇者故事,深刻呈現掩蓋在每扇緊閉家門後,以愛為名的傷害根源與真相。
Thumbnail
作者以身歷其境的文筆勾勒出親密關係暴力的發生背景,解答大眾的常見迷思──為什麼受害者不願離開?施暴者為何不停止動粗?為什麼不能在一開始就阻止這類傷害事件的發生?《親密關係暴力》透過受害者、加害者與站在前線促成改革的倡議勇者故事,深刻呈現掩蓋在每扇緊閉家門後,以愛為名的傷害根源與真相。
Thumbnail
昨天偶然滑到一部《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紀錄片,由於過去也從事少年的輔導工作,忍不住被題材吸引。最近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劇中女主角曉孟,背景設定也是被收容在少觀所的少女。
Thumbnail
昨天偶然滑到一部《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紀錄片,由於過去也從事少年的輔導工作,忍不住被題材吸引。最近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劇中女主角曉孟,背景設定也是被收容在少觀所的少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