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幸災樂禍:情緒史專家從媒體政治和社會文化,解讀人性共同的負面根源與心理機制》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副標好長
意料之外的有趣,內容說明「幸災樂禍」這種任何人都有的劣根性,像是點開《爆笑一籮筐》的影片後,驚覺時間小偷的出現,或是看見別人吃鱉感到心情愉悅,不用恥於自身的道德虧損,這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天性。

<失敗者聯盟>

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的各位......
承認失敗吧,書中所舉引起「幸災樂禍」這一情緒,很大一部分源自失敗,自己的、或是旁人的,從他人的失敗我們會得到慰藉;我們自身因為失敗(不得意)而尋求慰藉,從共享失敗這點,也說明我們的不孤單。
在不同的脈絡下,「幸災樂禍」的意味各有所稱,不過大致上都找的到五種特質:
1偶然碰見的,那些不是由我們導致,而是他人自己造成的悲劇。
2通常不適合暴露出來,是一種鬼祟、隱密的情緒。
3引起我們感受的人,其受苦往往都是罪有應得,自大、虛偽、違規...
4帶給我們的是內在的優越感,一種精神勝利。
5僅只針對無關緊要的小災難,而不會對慘痛的悲劇或死亡起作用,不過這點也不那麼一定,我試想塵爆對比其他爆炸事故,感受也不太一樣。
至於在不同脈絡下的詮釋,在下面點幾章出來介紹。

<意外>

算是最常見的類別,不同於安排過後的鬧劇,儘管效果接近,那些會引起反應的出糗場面,往往都不是安排好的,許多類似的實境節目最後都有揭露攝影機位置的橋段,證明一切都是實際效果。
能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意料之外」,人腦常需要不斷地預測,從而掌握世界的規律,當一些意外的發生,讓我們的預測瞬間當機,反而能重新發現世界。

<沾沾自喜>

傲慢、虛偽、自大、炫耀,有著這些特質的對象,最是我們想對其幸災樂禍的目標了,那些自認比其他人優越的人,我們特別想挫其銳氣。
這也是少數幸災樂禍會帶來好的效果的地方,當意識到我們的失敗會招致他人的嘲諷時,或許會提醒自己別那麼自負。
但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沒機會等到那些沾沾自喜的人受挫,或是他們不會表現的如我們預期的悲慘,我們更常偷偷地幻想他們的受挫,「你會有報應的」之類的,不過這樣的想法所招致的,最後羞辱到的可能還是自已......,悲慘。

<愛>

說實在,我還摸不透為什麼這章以愛為題。
像手足、同儕、同性別的人等,通過跟這些競爭者比較,當發現這些人的失敗,反而增加自己的自信。
當確認自已在競爭中佔據優勢,意味著更容易取得他人的認同,更討父母的喜愛、更吸引異性目光,這樣在不如自己的對象上取得自信也是常見。
「相對剝奪」就是藉由境況不如自己的對象做比較,藉以提升自尊,但書中的一個研究指出,有自信的人能從別人的麻煩中獲益,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控制人生;相反的,缺乏自信的人也沒有控制感,看到別人比自己慘,可能會擔心自己走到同樣的境地,所以那種別人比你更慘的安慰理由也得看人適用。

<叛變>

關於職場中的幸災樂禍應該是最需要隱藏的,與身旁的同事,既要合作也是競爭,他們是升遷上的威脅、卻也是有相同處境的盟友,不過要是面對上級通常就是有志一同了。
在私底下數落老闆,會是底下人團結一致的有力方法......我是不這麼認為啦,共同敵人認同不會帶來創造性,不過倒不失為情緒上的緩解。
-----
儘管帶著負面的意涵,「幸災樂禍」這個缺陷卻也傳達出一些訊息與用處,像是緩解自卑、給予情緒上的彈性、團結彼此等,總是避不開的,何不坦然接受。
作者: 蒂芬妮‧史密斯
譯者: 林金源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8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97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來自那個光 的其他內容
作者:賴佩霞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20/04/01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不擅與人溝通,反倒是在自己的文章中時常探究,書中提及馬歇爾‧盧森堡創立的非暴力溝通,與我自己一直運用的一套邏輯理論意外相通*,因此後面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有摻私貨的那種)來介紹這套溝通方式。
作者: 強納森‧海德特, 葛瑞格‧路加諾夫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0/02/29
作者:賴佩霞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20/04/01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不擅與人溝通,反倒是在自己的文章中時常探究,書中提及馬歇爾‧盧森堡創立的非暴力溝通,與我自己一直運用的一套邏輯理論意外相通*,因此後面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有摻私貨的那種)來介紹這套溝通方式。
作者: 強納森‧海德特, 葛瑞格‧路加諾夫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0/02/29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那傢伙就是迷惑蕭紫芯的傢伙!   「那傢伙不是好東西!快離開牠!」白小石大喊。   不同於白小石的滿臉驚恐,蕭紫芯歪頭,「怎麼會呢?你一定是對牠有什麼誤解,沒關係,我們可以慢慢聊聊──」   白小石大吼道:「醒醒!那傢伙是個會傷人的怪物啊!」   這一聲驚吼使蕭紫芯愣住,怪鳥的雙眼瞇了起
Thumbnail
你可以思考這句話:人生沒有什麼問題......或許你想要的東西阻擋你看到別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本書作者Chandler及Grealish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發現績效管理不彰的重點就在於缺乏回饋。HR除了改善績效管理制度面向外,也應該教育主管使用正確的回饋方式,讓績效管理功能得以發揮。
Thumbnail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Thumbnail
管理與領導技巧固然重要,這都是工作技能的一部份。然而真正的教練與頭銜無關。你可以是自己的教練、也可以是同事的教練、朋友的教練。但謹記這些管理叢書的原則是人實踐出來的,而非唯一參照準則。真正重要的是在異化的職場中,不論遭受到多少的批判、掙扎、落在何種困境,你都能在自我對話中保有自己、練習先回到「人性」
Thumbnail
在聊這本書前,我想說一個概念,那就是: 「所有主管都是人資主管」 這個概念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的經理不斷叮嚀我的。那時候公司在推「四角色模型」的專案時,把所有的單位主管都拉進來參加,但有些主管反對、消極應付,有些主管則是很認真地思考策略,定時回復資料。
Thumbnail
邁入情緒經濟學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塔德 早在行為經濟學盛行前的十九世紀末,社會學家塔德已觀察到許多經濟行為的背後並非理性的算計,而是充滿了許多激情。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那傢伙就是迷惑蕭紫芯的傢伙!   「那傢伙不是好東西!快離開牠!」白小石大喊。   不同於白小石的滿臉驚恐,蕭紫芯歪頭,「怎麼會呢?你一定是對牠有什麼誤解,沒關係,我們可以慢慢聊聊──」   白小石大吼道:「醒醒!那傢伙是個會傷人的怪物啊!」   這一聲驚吼使蕭紫芯愣住,怪鳥的雙眼瞇了起
Thumbnail
你可以思考這句話:人生沒有什麼問題......或許你想要的東西阻擋你看到別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本書作者Chandler及Grealish長期以來協助非營利組織及跨國企業改善「績效管理」的制度,發現績效管理不彰的重點就在於缺乏回饋。HR除了改善績效管理制度面向外,也應該教育主管使用正確的回饋方式,讓績效管理功能得以發揮。
Thumbnail
自從上次看了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Final Pitch後,覺得同學們的報告也太強,不僅透過市場規模了解潛在商機、蒐集需求設計APP原型,或針對現有APP的用戶使用體驗作改善、各個決策的步驟都輔以用戶心理及數據做佐證,讓我不禁懷疑,產品經理平常的工作內容,是什麼養成他們信手拈來跨學科的思考。
Thumbnail
管理與領導技巧固然重要,這都是工作技能的一部份。然而真正的教練與頭銜無關。你可以是自己的教練、也可以是同事的教練、朋友的教練。但謹記這些管理叢書的原則是人實踐出來的,而非唯一參照準則。真正重要的是在異化的職場中,不論遭受到多少的批判、掙扎、落在何種困境,你都能在自我對話中保有自己、練習先回到「人性」
Thumbnail
在聊這本書前,我想說一個概念,那就是: 「所有主管都是人資主管」 這個概念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的經理不斷叮嚀我的。那時候公司在推「四角色模型」的專案時,把所有的單位主管都拉進來參加,但有些主管反對、消極應付,有些主管則是很認真地思考策略,定時回復資料。
Thumbnail
邁入情緒經濟學 「如果光看交易所裡的價值升降,而不考慮其心理作用,不考慮大眾因企望和沮喪而生的情緒反應,以及引發投機客狂熱的好壞消息如何傳播,那麼這些數字一點意義都沒有。」──塔德 早在行為經濟學盛行前的十九世紀末,社會學家塔德已觀察到許多經濟行為的背後並非理性的算計,而是充滿了許多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