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2020/11/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賴佩霞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20/04/01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不擅與人溝通,反倒是在自己的文章中時常探究,書中提及馬歇爾‧盧森堡創立的非暴力溝通,與我自己一直運用的一套邏輯理論意外相通*,因此後面就用我自己的方式(有摻私貨的那種)來介紹這套溝通方式。
......
你覺得溝通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
很多溝通能力有問題的人,要嘛自己一直說,要嘛只能聽別人說(通常是前者),這樣叫做自說自話,就像各種遊戲比賽,雙方能夠互有往來才玩得起來嘛。
我自己最具體的形容是【傳球遊戲】,像是網球、排球之類,一顆球兩邊互相來回,作為其中一邊的玩家,會接到球(input),然後傳出去(output),這樣結束我方這一回合,非暴力溝通的四個部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就分別對應雙方傳接的動作:

一 觀察(對方發球):

書中強調的觀察是要不帶價值判斷,客觀陳述看到的事實。
時常,人們會因為心直口快,想到什麼就衝口而出,難免會帶上幾分怨氣,先別說情緒性發言帶來的不快,專注在客觀的現實,才能針對目標出擊,而不會輕易產生誤會,不要明明出界硬要去接。

二感受(我方接球):

「感受」,是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狀態的陳述,有些正面、也有負面,要注意分辨是自己的感受,或是因為感受帶來的評斷,「我覺得生氣」跟「我覺得你都不關心我」,是不同的意涵。
但要清楚自己的感受卻也不是容易的事,「人們不抗拒改變,人們抗拒的是被改變」這要靠自己來,偏偏分享自己的想法卻是許多人的難關,當要面對自己的內心,才會發現自己還沒準備好,只能支吾著說不清生氣還是害怕,先站好姿勢才接的到球。

三需要(我方發球):

不只是具體的物理需求,也包含心理上的渴望,像是歸屬感、安全感之類。
或許你會想說,「我想要什麼自己還不清楚嗎?」,確實要什麼自己最清楚,但對方不知道啊,我常碰到的狀況是,家人會在我出門時問上一句「要去哪」或是「幾點回來」,以前都不想回答,會想說問這幹嘛?等到知道家人是要問「需不需要準備晚餐」這才知道怎麼回答。
我們也許清楚自己的意圖,不需要確認自己的需求,大方展現自己,是讓對方能夠正確接住想法,不需要搞什麼假動作發球,混淆彼此。

四請求(對方接球):

請求是希望對方怎麼做,具體該怎麼行動的指示。
要理解到是「請求」,而不是「要求」,只要對方不同意就用生氣、逼迫等各種行為給對方情緒勒索,或者我更喜歡用的「命令」,對方為什麼一定要遵從,如果沒有選擇空間,則一切溝通都不必開始。
除了讓給對方空間外,好的請求應該有的三個要件:1明確、2正向 3具體,也就是來個好球吧,別用陰險的短球或是高飛全壘打結束遊戲。
......
你覺得溝通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
當我們以為溝通是場意見的交流,我們帶著滿腹的想法,坐下來想好好跟對方促膝長談,卻只能碰釘子,對方根本沒進場意願,這要怎麼開始?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步調,即使對方只是發呆休息,你也不知道對方是很閒還是忙完喘口氣,比起一開始就搶先手先發制人,何不順著對方的步調,同理對方。
整個看下來,要好好跟人溝通其實是件很難的事,想要在現實生活中,從步驟一走到四,誰有那個美國時間,平常人習慣的說話方式,也就是這個過程的簡化再簡化,但是把過程拆開來,許多只是條件反射的習慣,卻是意外的重要,至於能做到多少,就是個人的修養了。
*以前寫過同樣用這套邏輯的文章 -我又不是那個意思 I 論誤會的來源傳球理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85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