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前言:又到歲末年終了,許多出版業者、書店陸續發表了年終報告。那書店溫度也來發表一下自己的年終觀察報告好了。(笑)
筆者最近剛好有參與一些商業的論壇,發現商場上今年的一些發展趨勢,其實也很適合和書店業做一個參照。所以撰寫此文,提供一些參考。
bookshop.org的成立,是美國書店對於疫情相當大膽的數位轉型的嘗試
書店的數位能力提升,開始萌芽還是無疾而終?
首先,是所謂數位轉型這件事。由於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很多產業都被迫加速數位轉型的工作。疫情下,大部分營收受損的產業,都是傳統產業,或是那些無法跟上變局做因應的產業。
書店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書店是否需要數位轉型?要轉型或提升能力到什麼程度?這些問題雖然說都還可以討論,但在疫情初期,很多書店停辦活動,也很多客人不敢出外到密閉空間,這對書店營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於是很多書店開始舉辦了線上活動,例如線上講座、線上讀書會等等。
能否順利舉行線上活動,這取決於書店老闆的數位能力。雖然這技術不算太難,但若不熟悉,肯定還是有心理門檻,不免做起來還是手忙腳亂。
然而,線上活動,在線工作只是數位轉型或相關能力提升的一部分。實際上大部分書店到了下半年疫情趨緩後,做線上活動的次數也少了。
但是,在1111書店大罷工後,浮現了另一個問題,很多鄉民在問,實體書店會不會被網路書店或電商打垮?
其實,不只書店,其他行業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實體銀行擔心被純網銀消滅。超市零售業擔心被電商取代。但大部分業者後來都發現,其實網路或數位科技,他和實體業者是相輔相成的,而非衝突對立。消費者會依照情境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消費方式。
尤其,在商界現在會談所謂的「虛實整合」的新商業模式。電商有時需要實體店面,讓網路購物的消費者可以到實體店面取貨,或到實體店面來親自感受商品的好壞。
這不禁讓我想起,誠品今年關了許多實體書店,全力發展數位商務,同時也表達了將在社區廣設小型書店。會不會誠品就是想做這樣虛實整合的服務呢?將來消費者或許會在網路購書,然後到鄰近的小書店通路取貨?類似的,博客來現在也越來越多出現在7-11的複合店面裡。也許是用類似的商業邏輯在經營?
倘若這樣的商業模式成型,小型獨立書店要如何因應?這些都考驗著書店對數位科技的態度。
市場需求反映在銷售量
以及疫情間的「宅經濟」與鬼滅之刃
接下來是銷售量的報告。根據博客來和誠品的全年銷售排行。其實不意外的,身心靈、勵志、工作術之類的書籍依舊是銷售強項。
對筆者而言,其實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中產階級、都市人口為閱讀人口的大宗。他們最迫切的生存需求,就是處理職場的問題、提升工作技能、處理都市的人際關係、乃至相關的心理情感議題等等。所以相關的書籍會成為暢銷書完全不意外。
與此相關的,是今年出版社和書店的經營狀況都是下滑的。但這不全然和閱讀人口減少或閱讀習慣改變有關,我相信疫情的因素也有影響。
這裡岔題談一下我前陣子看到的日本新聞。那則新聞說,今年日本許多書店受到疫情影響,表現慘兮兮。事實上,在手機與網路流行後,日本的出版業就面臨很大的挑戰,小型書店也一間接著一間關閉。在肺炎疫情爆發時,自肅氛圍讓書店更加面臨挑戰。
但在自肅氛圍瀰漫的同時,書店卻發現了幾件值得關注的現象。首先,是書店宅經濟的興起,因為許多學校關閉,或是怕小孩染病的風險,許多家長向書店訂購童書、學習用書等等,讓孩子在家能自習。同時,有趣的是,園藝類的書籍也賣得出奇的好。這大概是在家自肅期間,很多人宅在家從事園藝活動的關係。
另外,對書店來說的大事,就是《鬼滅之刃》的暢銷了。許多消費者在書店大牌長龍,甚至有書店將《鬼滅之刃》稱為書店的救世主。
其實這些現象說明了,像是漫畫、輕小說,或是能迎合社區居民需求的繪本、學習書籍,以及能符合都市人生活需求的身心勵志與工作術書籍,都是很重要的存在。或許出版與書店端可以更大方的擁抱市場的喜好。
當然,這並非說比較知識性、純藝文性的書籍不重要,而是必須要有一定的市場力後,才能支撐純知識、純文藝的創造。專業性的文化資本和市場趨向的經濟資本必須要取得平衡,這個場域才能健全的發展。
台灣疫情控制得宜 是否反讓我們疏於提升應變能力?
最後要談的,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這次疫情算處理得很好。從年中開始,書店的經營就逐漸恢復正常。同時藝fun券似乎也達到不錯的效果,據說文化部也在研議是否要再施行新一波的補助。
然而,正是因為疫情的趨緩,所以閱讀產業是否在轉型或因應變局的準備也就跟著趨緩了呢?在上半年,筆者看到許多書店做了很多數位能力提升的準備,但到了年中後,這些準備就沒有後續的下文了。
就在昨天(12月22日),台灣再度爆發本土病例,許多出版業者又開始擔心明年一月的書展是否會受影響,許多書店也開始擔心原本預計好的活動是否也會被牽連。這層擔心是否意味著自身面對變局所做的轉型、或是能力提升的準備還不夠?或許政府可以繼續提供補助、或提出刺激消費的政策,但這畢竟不是產業的長久生存之道。
2020年,疫情絕對是影響書店相關產業的重要大事件。但疫情反而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也有能力做得更多。也讓我們知道,其實還是很多消費者願意買書,只是需要更多的刺激與引導。如果能
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
挖掘甚至製造出消費者的需求,我相信書店相關產業的未來是沒想像中那麼差的。
相關新聞:
藝FUN券後再發放藝文消費卡? 李永得:尚需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