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詩作不該一直拘泥於語言的雕琢,應更著重結構、情感、思考的布局,讓詩作有策略,講究句法」⠀──唐捐
故事結構與情緒
以現今較流行的商業說法,無論是文學、圖像、發貼文,這些作品、內容,都是一種廣義稱為「內容創作」。
內容創作,表面目的在傳遞價值,例如某些道德教化、知識,內在目標其實是在調節觀者情緒。
說得更露骨一點,是透過精進表達方式,來影響讀者情緒的一種技術。
我真的從心理層面接受這樣的認知,也是這幾年的事。
要客觀分析作品,拆解作品結構和形式效果,從評論者、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待作品,某某象徵達到某某效果,讀者可能有什麼感覺……我可以很無心理負擔的描述出這些,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因為技術歸技術,分析歸分析,別人作品造成的效果是別人家的事。
輪到我自己寫,我大概知道怎樣寫,可能會造成讀者某種情緒起伏時,我心中的道德小警總就會跳出來噴我,「你怎麼可以控制他人情緒!這是不道德的!」
這實在很麻煩,因為作品的技術,就真的有一套影響讀者觀眾的操作系統,那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從三幕劇、神話的原型、英雄旅程、好萊塢故事公式都是一脈相承。簡單說就是現在編劇必學的故事曲線,隨著故事時間推進,觀眾情緒應該在何時被推升到何高度,並適時翻轉,造成一種故事寓意與滿足感。
如果沒有故事形式,要傳遞的內容大概不是變教科書,就是變法條吧。
這是這次決審會議的觀看心得之一:從個人出發,較容易刻劃情感與大環境。從議題出發,容易流於沒有動人之處。
議題先行,容易變成說教。據東默農老師對說教的解釋,就是你畫一個圓心,反覆朝那射箭。那不是讓故事show出來的好方法。如果從個人出發,面對大環境,就容易產生故事,就有了情感波動,作品才會好看。
重點也不是說不能從議題下手,而是要看有沒有故事性。
以現代詩來說,也是有得獎詩只是描摹一種片面瞬刻的情感,並沒有埋故事線在詩裡。(
磊少一石鳥〈我已經沒有憤怒〉)倒也不是不行,不過看到目前,我覺得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仍是帶有故事背景的詩作。
這點或許可以呼應此屆評審零雨提到的:「三十行詩的比賽必然要講究結構,有些詩不知何謂結構、甚至逃避結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其實影響讀者情緒、要求故事「動人」,好像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前者感覺很心機,後者很感人。但總之,大家都想要好故事,而技術是中性的,就安心地寫吧!讀者都是自願在好故事裡哭哭笑笑的。
文學獎投稿數量觀察
這畢竟是評現代詩獎的會議紀錄,還是要來說說我看到的觀察。
第二十二屆的小說、散文投稿數量相當,小說總投稿數量略低於散文,都大概是350幾件。現代詩投稿數量則是將近小說、散文的兩倍,共605。
以投稿數量來看,小說比散文微簡單一些,現代詩要出頭則是超難。
從產出效率來說,現代詩一首「可能」可以寫得比小說散文更快,但中獎率也比較低,符合風險報酬定律。有趣的是,投稿小說也僅比散文再更有機會一點點而已。
這些都是從投稿數量來看,實際情況都很難說,因為據朱宥勳的作家新手村系列所說,其實大部分投稿作品都很爛,真正還不錯等級以上的作品,數量並不多。
但就算其他人作品都爛,也不代表你寫的作品很好XD(面壁思過中
與其糾結哪個中獎率高,不如安分的產出好作品,比較實在。
★創作螢光筆★
- 從個人出發,較容易刻劃情感與大環境。從議題出發,容易流於沒有動人之處
- 新詩的形式先、其次是主題。形式又要具有個人特色→根本品牌形象的意思
- 詩意不在字句表面,而在字句之間。有講的東西不是重點,是那些語句、詞語間的空白,才有詩意在其中
- 修辭過度的詩意語言會令人疲乏→清新洗鍊,有音韻,有哲思,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 其實評審想看的,是一種「赤手空拳但百鍊成鋼」感,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脫掉裝備用你的經驗與內在比武。當然,如果你拿了武器而且耍得有模有樣,那是另一種「武器技師但百鍊成精」感
現代詩決審會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