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想了解一個人,聽別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最客觀的判斷」。個人覺得不能說錯,因為它有參考價值的,怎麼說呢?假若「觀點」確立後,那麼別人的評價卻是切入的起源,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建立自己的「篩選機制」,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說:對一件事情來說,群體的評價往往更為感性,少了一些邏輯和理性,群體的智商比和個體的智商比起來是有明顯差異的,所以群體未必是對的。
人生各階段的關鍵字,你會怎麼訂呢?我覺得啊!青少年前是學習和嘗試;到了青年則是得到和追逐;來到壯年的人生為獲取和擴張。壯年之後就是失去和放下。我們就這樣被「隨波逐流」的無形力量挾持著,成為討厭自己的人。
我們在生活中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當很多人對一個人做出相同的評價時,我們會潛意識的靠近整個一群人的觀念,認為那麼多人都是同一個想法,那麼這個定論就不會錯。雖然並非如此,大眾的角度不一定是對的,大眾的輿論也並非是理性的。然而群體的概念往往也是迷惑人心的,因為很多人都有「從眾心理」人性的弱點,如同牆頭草一樣,他們的結論也是荒唐而又不合常理的。儘管如此,這種荒唐透過煤體操作,卻可以蔚成一種流行、或時尚、或風向…等等,有時候這是沒什麼道理可這,皆因《隨波逐流》
明月正時舉杯酒
愛在心中掀離愁
欲看紅塵求心醉
飲盡相思隨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