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優勢》記錄避險基金薩克資本創立者史蒂芬科恩 (Steven A. Cohen)的成長歷程,並聚焦於他在薩克資本時期的內線交易犯罪,以及他與聯邦調查局及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交手過程。
書名「《黑色優勢》」(black edge)一詞,指的正是違法內線消息。薩克資本(S.A.C. Capitals Advisors, LLC)的投資組合管理人利用手段取得尚未公開之公司機密資訊,例如公司即將發布之財報、藥廠新藥開發階段研究成果等,於該公司發布上述資訊前,搶先就該公司發行之股票進行做多或做空,待該公司發布正式消息,普羅大眾開始針對公司股票進行買賣時,薩克資本早已因其「精準預測公司股價漲跌」而大賺一筆。
故事從FBI幹員B‧J姜監聽華爾街巨頭拉傑.拉賈拉特南的電話開始,B‧J姜發現監聽的電話紀錄中一再出現「薩克資本」,最後,他才驚覺,華爾街裡真正的呼風喚雨的大哥,正是薩克資本的史蒂芬科恩。
薩克資本除了利用旗下員工無所不用其極地取得各大公司內線消息,甚至更要求投資銀行,諸如高盛、摩根大通等,在其旗下分析師公布特定公司之股票評級報告前,必須得先將報告交給薩克資本「過目」並表示同意後,才能對外發布,等同囊括所有左右公司股價漲跌之消息來源。
書中還提到,為了避免科恩陷入「內線交易」風險,薩克資本員工在以電子郵件向科恩報告手上資訊及提供股票買賣建議時,必須在郵件中以「信用評級」的方式,從1到10,標示對訊息準確度的評價,其中當標示為9時,就表示已拿到殺手級的內線消息,但,這是薩克資本上上下下員工之間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即使主管機關嗣後搜索到相關郵件,也無法以「信用評級」作為員工取得內線消息的證據。
《黑色優勢》中最大的篇幅是關於薩克資本對惠氏藥廠及伊連藥廠合作開發阿茲海默症新藥的投資一案。
對藥廠而言,新藥開發是時間與金錢消耗皆鉅的任務,且成功率不高,惟若能順利開發成功,藥廠後續收益也十分可觀,更順勢帶動藥廠股價飆升。因此,進行新藥開發的藥廠,也成為避險基金眼中誘人的偷資標的。新藥開發過程中,若進程順利,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共三期)後,藥廠每公布一期的試驗結果,都會對藥廠股價產生大幅的影響。
此案中,薩克資本的馬托馬得知惠氏藥廠及伊連藥廠正進行阿茲海默症新藥AAB-001的研發,立刻透過專門仲介專業人士(可得知內線消息者)給避險基金公司諮詢的顧問公司,認識伊連藥廠聘為新藥研發的安全監測委員會主席的學者吉爾曼。吉爾曼負責追蹤新藥研發進度。而馬托馬則與吉爾曼培養交情,一步步套出藥廠內部研發進度,剛開始消息樂觀,馬托馬因而提供老闆史蒂芬科恩買進伊連股票的建議,直到在人體實驗第二期研究結果公布前,馬托馬率先從吉爾曼處得到研究結果,發現新藥療效不如預期,立刻通知科恩,在短時間內大量拋售伊連股票,再加碼放空,最後大賺一筆。
如此曲折離奇的投資歷程終究還是被FBI及證券交易委員會盯上了,科恩最後花錢消災,支付天價和解金給政府換得順利脫身,而馬托馬則因內線交易罪遭判刑。華爾街奇才科恩與司法正義間的戰爭,最後會是邪不勝正還是魔高一丈?競賽仍持續進行中,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後記
犯下內線交易罪的馬托馬,跟聯邦檢察署承辦此案的巴拉拉都是印度移民,兩人都是抱著遠大的志向遠離他鄉,在美國的某個角落奮鬥,努力實現心中的「美國夢」。但最後,一個變成學歷造假的白領罪犯,另一個,則腳踏實地向上,成為司法正義的代表。同一個美國,卻孕育出如此極端的兩人,實令人感慨。
打擊犯罪本該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但當牽扯到社會經濟、個人名聲、未來發展等因素,實現正義的夢想似乎也只能默默地向現實屈服。書末提到紐約南區檢察署裡的幾個律師,在辦完內線交易案件後,基於他們在辦案過程中的優異表現,紛紛被延攬進入原先位於官方對立面的避險基金公司,或避險基金公司雇用的律師事務所工作,搖身一變成為白領罪犯的辯護人或軍師,從打擊犯罪到替客戶洗脫罪名,細想也似乎有些諷刺。
本書內容精彩,翻譯更是出乎意料的流暢,是近年來少見的翻譯佳作,看書的過程十分享受,也得到許多收穫,推薦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