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除了家居生活,閱讀,旅遊,烹飪和愛作夢( 笑~)之外,還有一個鮮少提起的喜好 (?) 就是我們夫妻對於理財的共同興趣。
其實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寫這篇文章,畢竟與我日常的文章風格可說是完全不搭嘎啊 ! 後來想想還是就寫吧 ! 因為理財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或不可缺的,雖然自己不是什麼多厲害的理財高手,但也曾在理財這片汪洋大海中找不到方向,不斷地找尋可以平穩安全航行到遠方的那餿船,直到找到後才發現一件很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觀念,就是
【財務規劃】 其實等於 【人生規劃】。
在這個低薪資高消費的社會下,投資似乎已成了不可不學的新知識,無奈的是財務智商並沒有從小就被教育與重視,使得長大後的我們,必須靠自己在這片大海中摸不著頭緒的的撈取不知道可不可用的資訊,也常因為害怕而選擇站在岸邊觀看。我常在想財務觀念真的應該要納入國民教育的課綱裡才對(好啦 ! 這題外話了,但我真心認真得這麼覺得)。
在進入投資之前,我認為有一件比投資更重要的事,就是我的【投資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賺價差來增添新物品?
還是為了長遠的退休計畫準備?
因為努力工作的我們,應該都是在期待著有一天可以不再需要為了錢而工作吧 !
提到退休計畫 (不再需要為錢而工作)時,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這個太過遙遠,甚至無法想像或根本做不到,但是其實只要將步驟拆解開來探討,會發現這個計畫其實並非想像中的難以達成。
好囉! 我們開始吧 ! 我用我自己思考的邏輯和淺顯易懂的幾個步驟來說明我的想法,
首先,必須需要的資料有
- 個人(家庭)的年支出
(通常只需要記帳兩個月大概就會知道固定的月支出,然後就別再特別記帳了)
- 個人(家庭)的年收入
我簡略的算法是
月支出=生活費+孝親費+房貸/車貸 (房租)+小孩學費
年支出=月支出*12 +保險費+過年紅包錢+旅遊經費
我後來才發現很少人知道自己的月支出費用,不過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第一步驟。
(以前不知道也無妨,現在開始計算就好)
Step 2
年收入- 年支出=可存下的錢
如果此時的金額為負值,或是計算後的金額遠比自己想像的少,可能就會需要仔細檢視自己的花費習慣,或是該如何開源。
可存下的錢就等於可投資的錢嗎?
先別急,因為通常建議必須先預留六個月的月支出當作緊急預備金,接下來的錢再進行投資這樣才會比較安全。
Step 3
設想當不需要工作時,每年需要的年花費為多少?
如果很難想像,可以用現在的年收入當作一個基準,可能會比現在的花費來的少(貸款繳完,小孩長大),或是想要有更多的旅遊經費,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可以預想並先估算出一個金額。
Step 4
得到了理想的金額(假設是一百萬)後,那我總共該存下多少錢呢?
是100萬*30年(60歲到90歲)= 3000萬嗎?
但是如果更長壽呢? 每年看著存款的金額不斷地減少會不會讓人感到緊張?
除了這個方法,其實有更推薦的方式,那就是【4%理論】
4%理論的大意是每年提領的金額不超過儲蓄的4%,按照通貨膨脹率微調投資策略,這筆儲蓄理論上可以長年用之不竭的。
簡單來說就是存到一個本金,每年提領本金的4%來當作生活費就好。
這時的本金= 100萬/4% =2500萬
與剛剛的3000萬差別在於,可以少存500萬,而且本金不會不斷地減少 。
4%理論的投資組合方式有許多種,在這我就不細說了,因為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可以長期平穩獲利的商品才是比較重要的。(當然這個商品的平均獲利是需要大於4%的)
Step 5
如何加快累積本金的速度呢?
4%理論聽起來很不錯,那我該怎麼存到2500萬呢?
除了開源,另外一個就是利用複利時間了。
複利跟選擇的投資工具獲利有關,這部分可以用72法則來說明,72法則是一種簡略計算本金翻倍會需要幾年的時間。【72/報酬率%= 所需要的年長】。
假設100萬存進去後就不再管它,需要經過幾年才會變成200萬呢?
如果是定存1%利息來推算,72/1=需要72年
如果是4%利息來推算,72/4=需要18年
如果是8%利息來推算,72/8=需要9年
雖然報酬率高看起來所需要的年限就縮短了許多,但是別忘了必須找到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和適合的金融商品才是最重要的。
即使4%理論使退休計畫看起來不再如此遙遠,但是投資仍然有風險。
我們可以提醒自己的除了適度的延遲享受還有以防自己陷入"lifestyle inflation"的黑洞(高收入高消費)外,或許瑞典的【Lagom。不多不少,剛剛好】在這時代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財務規劃】 等於 【人生規劃】回過頭細看,真的是這麼一回事。
(落落長的打完這篇,自己都感到不習慣,我看以後還是寫日常比較適合我啦 !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