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帶兩個小孩到靜修女中參加內觀中心辦的兒童/青少年一日靜心活動。與兩小道別後,我前往同一條路上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計畫在這裡待上半天,再找家咖啡館讀讀書,等待孩子們靜心結束再去逛一樣是同條路上的寧夏夜市(這是要他們參加這活動的誘因)。
這棟建築之前是大同分局,日治時期則是台北北警察署(西門町那兒有南警察署,建築已不存在)。還沒整理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前,開車經過就對其印象深刻,剛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來欣賞這棟古蹟建築,也多了解一下台灣人在日治時期的社會運動。星期六的上午,美麗的建築內幾乎無參觀者,我優遊其中,了解了她的過往與修復過程,也深入文化運動脈絡,嘗試同理如蔣渭水等發起、參加這運動的人。
精彩的建築修復
關於這棟建築,有很多值得一提之處。首先,外面的圍牆有當初台北城遺跡,一段被拆掉的古城牆就靜靜立在巷子內,多數人並不知道。如果仔細欣賞,建築立面好像有一條條不規則的抓紋,那是「抓紋磚」。當時因為技術不若今日,「窯變」會造成磚的差異,修復建築時,還得刻意製造不同抓紋磚混搭,可見古蹟修復團隊的用心。
這棟建築原本在日治時期是兩層樓,1961年警察局因空間不敷使用,加蓋一層,而這加蓋部分的品質不佳,造成嚴重漏水。修復時經過討論,決定回到二層樓的原初樣貌。館內關於修復過程有詳細的介紹影片,對建築有興趣的人應該會愛。
建築內最具特色之處是扇形拘留所,監控者可以一目瞭然看見所有被拘留於此的人。日治時期這裡關了許多台灣人,到了白色恐怖時期,這裡還是關了很多台灣人。進入參觀前還能觀賞曾在白色恐怖時期被關在此地者現身說法的影片。拘留所內有個很特別的水牢,建在低於一樓地面處,高度不高,入內者無法站直。沒有文件記載如何利用水牢對付被拘留者,但想像進入無法站直,水又充滿於此空間內,在裡頭應該很煎熬吧。
蔣渭水也曾被關進北警署,只不過不在這棟建築內,而是此棟建築未蓋好前、在對面現今家樂福的位置。展覽裡頭有當時被關的名人寫的短文。蔣渭水提到平常不吃的東西變好吃,還有睡得比平時飽,只是沒有枕頭;小說家賴和則是說很難睡,九小時睡覺時間可能睡不到四小時;蔡惠如和李應章則分別寫了詩,提到剛好可以修身養性學禪坐。
台灣青年的覺醒
多數人應該知道蔣渭水,也可能知道蔣渭水是醫生,還創了台灣民眾黨,但這個黨的訴求是什麼我們大概就不清楚了。新文化運動館的展覽讓我深入當時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的脈絡與參加運動的人因想法不同而分裂的過程。台灣人當時在教育、政治方面並沒有受到平等對待,農民、工人的經濟也因某些制度而出現困境,還有因殖民地特別法造成總督大權在握,失去民主精神,這些都是新文化運動產生的原因。而發起運動的,多半是醫生和老師,因為台灣人當時最高學府就是總督府醫學校與總督府國語學校。這些有思想的青年發起運動,希望台灣人覺醒,同時向政府爭取該有的權力。在許多人不識字的情況下,各地也辦了讀報社,用朗讀來讓民眾吸收內容。
但有些人訴求更為極端,最終造成分裂。一部分人形成後來的台灣共產黨,蔣渭水則創了台灣民眾黨。整個運動除了蔣渭水還有許多人,展覽中有不少介紹。真的推薦大家花點時間去了解。對於很多歷史片段,我們如果只知名詞,或者抱持狹隘觀點,這樣不管累積再多「知識」也難以拓展視野。唯有爬梳整個脈絡,從不同角度切入並進行反思,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觀點。
傍晚,我進入靜修女中接小孩,高中時對靜修女中的印象是美女多,如今有了另一層意義,她是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的地點。想著當時那些有志之士聚集在此推動文化運動,想為台灣人做些什麼,如果現在有個新文化運動,訴求應該是什麼呢?
開朗笑容不是因為靜心很愉快,是因為靜心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