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事實》— 關於知識以及它的敵人

2021/03/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奶奶變成大野狼

因川普而寫此書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對於所有毫無根據的說法,他可以大言不慚的認為這是「另類事實」,亦即,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
除了製造或任由不實資訊的傳播,他崇尚陰謀論,質疑專業媒體與專家,儼然成了後真相時代的鮮明代表。(《牛津辭典》對後真相時代的定義: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情況。)
作者艾莎.威克福斯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瑞典哲學家,在這個連穩固的知識都受強大知識敵人攻擊的時代,她甚至一度擔憂美國民主制度會崩潰。她這麼說:
我認為哲學家貢獻所學的時候到了,本書就是我的棉薄之力。我想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試著理解知識遭遇的威脅,並提供反擊所需的工具。

關於知識

本書不好讀,前兩章探討到底什麼是事實,什麼是知識?原本覺得很明白的概念,在跟著哲學家深入探究後,燒腦之餘對於一切突然變得沒那麼確定。威克福斯帶領讀者抽絲剝繭後得出結論,認為知識至少須滿足三個條件:
  1. 你需要有一個信念,一種帶有特定思想內容的心理狀態(正在下雨,地球是圓的,辦公室裡有十八個人在喝咖啡)。
  2. 這個信念務必為真。思想內容務必在某種意義上與世界相符:正在下雨,地球是圓的,辦公室裡有十八個人在喝咖啡。
  3. 信念務必建立在某種充分理由證據之上。碰巧矇對的人並不具備知識。
而知識的取得除了直接源自五感,還有個重要的間接來源就是他人。
知識是人類的共同創作:知識事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認知勞動分工的成果,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對認知樓動分工作出貢獻。
因為有語言文字及後續出現的印刷術、網路,人類得以站在前人肩膀上前進,不必什麼都從頭來過,造就出與其他物種全然不同的成果。不過,也正因為知識常來自他人,且資訊量越來越大,我們當前遭遇的,是前所未有的強大知識敵人。知識敵人分成外在與內在。內在的敵人是思考認知上的扭曲,這弱點一直都存在,我們從來就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理性;外部的敵人則有假新聞、刻意為之的謊言等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威克福斯分析內外部的知識敵人,並在最後針對一般人、專業記者與研究人員提出對抗的辦法。

批判性思考不是萬靈丹

其中重要的一環當然是批判性思考,也是我覺得人人必備的能力。但威克福斯提出蠻有啟發的論點,認為如果沒有正確傳授批判性思考是危險的!瑞典的學校教育其實很注重批判性思考,但在瑞典構想的方式是建構主義,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一種建構,也就是,不同觀點、建構,會產生不同知識。這樣的想法基本上不認同客觀事實的存在。威克福斯認為這是有問題的:
我認為批判性思考一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仍被傳授的方式,其實為後真相時代的到來開路,這是再真實不過的危險。
她花了一章探討建構主義與批判性思考的教育,深入之後我認為她是對的。她一再強調,相信有客觀真相常被批評是保守而教條的,但其實是反過來,相信客觀真相反而不會有絕對確定感。不相信客觀真相,等於放棄了對抗教條主義和盲目相信權威的主要手段!批判性思考與思考的謬誤是邏輯與模式,但要真的理解一件事,還需要有背景知識。客觀的知識。這想法不容易說清楚,也很容易誤解。有興趣可以深入閱讀、思考,燒燒腦,會帶來新視野。

我們需要知識嗎?

話說回來,知識有什麼重要?深入探討它的定義以及面對的敵人有甚麼意義?的確,沒有基本的知識,我們無法生存。但此刻我們活得好好的,應該不必深入探究吧?
除了知性上的樂趣,我認為,民主制度的維繫必須靠知識。如果沒有,人民很容易被操弄,造成民主的崩潰。
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也還很年輕,面對的知識威脅卻無比巨大。書中所說的知識外部敵人,我們一樣都不少,假新聞、兩極化的狀況甚至比別的國家都更加嚴峻。十年前我和忠蔚永和社大開了關於大腦、記憶、思考的課,當時我有些天真的相信只要批判性思考教育能普及,人們應該能活出更清楚、快樂的人生。但自問,即便有不錯的思考力,我有活出清楚快樂的人生嗎?我改變過別人的想法嗎?我的思考力帶來的是對於許多現象、尤其是為自己利益刻意操弄人心者的不滿,卻沒帶來更加清楚與快樂的感覺。
一定還缺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但到底缺了什麼,我這些年一直在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樂思哈學
樂思哈學
女兒樂樂,名字裡有個「思」; 兒子哈哈,名字裡有個「學」。 老爸覺得,沒有思與學,人生沒意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