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事實》— 關於知識以及它的敵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奶奶變成大野狼

因川普而寫此書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對於所有毫無根據的說法,他可以大言不慚的認為這是「另類事實」,亦即,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
除了製造或任由不實資訊的傳播,他崇尚陰謀論,質疑專業媒體與專家,儼然成了後真相時代的鮮明代表。(《牛津辭典》對後真相時代的定義: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情況。)
作者艾莎.威克福斯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瑞典哲學家,在這個連穩固的知識都受強大知識敵人攻擊的時代,她甚至一度擔憂美國民主制度會崩潰。她這麼說:
我認為哲學家貢獻所學的時候到了,本書就是我的棉薄之力。我想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觀點試著理解知識遭遇的威脅,並提供反擊所需的工具。

關於知識

本書不好讀,前兩章探討到底什麼是事實,什麼是知識?原本覺得很明白的概念,在跟著哲學家深入探究後,燒腦之餘對於一切突然變得沒那麼確定。威克福斯帶領讀者抽絲剝繭後得出結論,認為知識至少須滿足三個條件:
  1. 你需要有一個信念,一種帶有特定思想內容的心理狀態(正在下雨,地球是圓的,辦公室裡有十八個人在喝咖啡)。
  2. 這個信念務必為真。思想內容務必在某種意義上與世界相符:正在下雨,地球是圓的,辦公室裡有十八個人在喝咖啡。
  3. 信念務必建立在某種充分理由證據之上。碰巧矇對的人並不具備知識。
而知識的取得除了直接源自五感,還有個重要的間接來源就是他人。
知識是人類的共同創作:知識事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認知勞動分工的成果,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對認知樓動分工作出貢獻。
因為有語言文字及後續出現的印刷術、網路,人類得以站在前人肩膀上前進,不必什麼都從頭來過,造就出與其他物種全然不同的成果。不過,也正因為知識常來自他人,且資訊量越來越大,我們當前遭遇的,是前所未有的強大知識敵人。知識敵人分成外在與內在。內在的敵人是思考認知上的扭曲,這弱點一直都存在,我們從來就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理性;外部的敵人則有假新聞、刻意為之的謊言等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威克福斯分析內外部的知識敵人,並在最後針對一般人、專業記者與研究人員提出對抗的辦法。

批判性思考不是萬靈丹

其中重要的一環當然是批判性思考,也是我覺得人人必備的能力。但威克福斯提出蠻有啟發的論點,認為如果沒有正確傳授批判性思考是危險的!瑞典的學校教育其實很注重批判性思考,但在瑞典構想的方式是建構主義,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一種建構,也就是,不同觀點、建構,會產生不同知識。這樣的想法基本上不認同客觀事實的存在。威克福斯認為這是有問題的:
我認為批判性思考一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仍被傳授的方式,其實為後真相時代的到來開路,這是再真實不過的危險。
她花了一章探討建構主義與批判性思考的教育,深入之後我認為她是對的。她一再強調,相信有客觀真相常被批評是保守而教條的,但其實是反過來,相信客觀真相反而不會有絕對確定感。不相信客觀真相,等於放棄了對抗教條主義和盲目相信權威的主要手段!批判性思考與思考的謬誤是邏輯與模式,但要真的理解一件事,還需要有背景知識。客觀的知識。這想法不容易說清楚,也很容易誤解。有興趣可以深入閱讀、思考,燒燒腦,會帶來新視野。

我們需要知識嗎?

話說回來,知識有什麼重要?深入探討它的定義以及面對的敵人有甚麼意義?的確,沒有基本的知識,我們無法生存。但此刻我們活得好好的,應該不必深入探究吧?
除了知性上的樂趣,我認為,民主制度的維繫必須靠知識。如果沒有,人民很容易被操弄,造成民主的崩潰。
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也還很年輕,面對的知識威脅卻無比巨大。書中所說的知識外部敵人,我們一樣都不少,假新聞、兩極化的狀況甚至比別的國家都更加嚴峻。十年前我和忠蔚永和社大開了關於大腦、記憶、思考的課,當時我有些天真的相信只要批判性思考教育能普及,人們應該能活出更清楚、快樂的人生。但自問,即便有不錯的思考力,我有活出清楚快樂的人生嗎?我改變過別人的想法嗎?我的思考力帶來的是對於許多現象、尤其是為自己利益刻意操弄人心者的不滿,卻沒帶來更加清楚與快樂的感覺。
一定還缺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但到底缺了什麼,我這些年一直在想。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2內容數
書本是通往過去未來、通往世界宇宙、通往現實虛幻的任意門。 關於書的種種。儘可能每週介紹一本我有感覺、對我有啟發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樂思哈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一個台北人,《我的老台北》書中故事發生地點我都是知道的。有些雖發生在我出生前不到十年,但彷如另一個時空,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奇妙。台北的變化在那十幾年間實在太大,比如他兒時所居住的復華眷村在南京東路三段遼寧街一帶,我現在打開google地圖只能從一個「復華公園」找到線索。
初見本書其實不心動,「全世界最感人」未免過於俗爛,有深度的書哪會有這種書名?但讀了第一篇關於蟬的介紹,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最感人的生物文。 為了讓基因延續,許多生物不管求偶、交配還是保護後代,都展現出讓人類難以想像或感動的行為。我們難以理解為什麼鮭魚要穿越幾萬公里,從大海回到河川出生地……
引領我進入「台南學」的第一本書,是王浩一的《在廟口說書》,這本書依年代,一一介紹台南廟宇。我曾拿著書中地圖,從明鄭時期就存在的北極殿開始、地毯式探索一個又一個古蹟。
想到屏東你想到什麼?我以前只會想到墾丁、恆春,還有以豬腳馳名的萬巒。 一年多前,青鳥書店在屏東市孫立人行館開了家南國青鳥,不少藝文活動也跑到屏東市舉辦,加上《穿越阿緱-在街區與回憶之間》的出版,更是觸發我對屏東市的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
(寫於2019-06-23) 206號公車 從小生長在西本願寺一帶、在京都大學拿到博士的哲學教授鷲田清一寫了這本《京都の平熱:哲學家眼中的京都小日子》,沿206號公車路線,談談他眼中的京都。從南邊的京都車站出發,沿七条向東到東大路通,再北行到北大路通,往西一直走撞到過去是「朱雀大路」的千本通....
「禪修」是什麼? meditation,常見翻譯有禪修、冥想、靜觀、靜坐、正念、坐禪、內觀。無論哪個詞都容易置入刻板印象而誤解其本質。禪修一詞因帶有佛教味,也可能被某些人排斥。 語言的侷限由此可見。 容易誤解的另一個原因是,禪修方法不是只有一種,不同方法採用相同詞語很容易形成
身為一個台北人,《我的老台北》書中故事發生地點我都是知道的。有些雖發生在我出生前不到十年,但彷如另一個時空,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很奇妙。台北的變化在那十幾年間實在太大,比如他兒時所居住的復華眷村在南京東路三段遼寧街一帶,我現在打開google地圖只能從一個「復華公園」找到線索。
初見本書其實不心動,「全世界最感人」未免過於俗爛,有深度的書哪會有這種書名?但讀了第一篇關於蟬的介紹,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最感人的生物文。 為了讓基因延續,許多生物不管求偶、交配還是保護後代,都展現出讓人類難以想像或感動的行為。我們難以理解為什麼鮭魚要穿越幾萬公里,從大海回到河川出生地……
引領我進入「台南學」的第一本書,是王浩一的《在廟口說書》,這本書依年代,一一介紹台南廟宇。我曾拿著書中地圖,從明鄭時期就存在的北極殿開始、地毯式探索一個又一個古蹟。
想到屏東你想到什麼?我以前只會想到墾丁、恆春,還有以豬腳馳名的萬巒。 一年多前,青鳥書店在屏東市孫立人行館開了家南國青鳥,不少藝文活動也跑到屏東市舉辦,加上《穿越阿緱-在街區與回憶之間》的出版,更是觸發我對屏東市的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
(寫於2019-06-23) 206號公車 從小生長在西本願寺一帶、在京都大學拿到博士的哲學教授鷲田清一寫了這本《京都の平熱:哲學家眼中的京都小日子》,沿206號公車路線,談談他眼中的京都。從南邊的京都車站出發,沿七条向東到東大路通,再北行到北大路通,往西一直走撞到過去是「朱雀大路」的千本通....
「禪修」是什麼? meditation,常見翻譯有禪修、冥想、靜觀、靜坐、正念、坐禪、內觀。無論哪個詞都容易置入刻板印象而誤解其本質。禪修一詞因帶有佛教味,也可能被某些人排斥。 語言的侷限由此可見。 容易誤解的另一個原因是,禪修方法不是只有一種,不同方法採用相同詞語很容易形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包括陰謀論、機率、接受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能力等等。文章提到了兩本書,「偶然的科學」和「拒絕真相的人」,並介紹了拒絕接受科學的六個關鍵因素。最後,文章列舉了幾種方法來提高科學的傳播與接受。
Thumbnail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包括陰謀論、機率、接受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能力等等。文章提到了兩本書,「偶然的科學」和「拒絕真相的人」,並介紹了拒絕接受科學的六個關鍵因素。最後,文章列舉了幾種方法來提高科學的傳播與接受。
Thumbnail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本書介紹了逆思維的四種思考模式,提出了科學家模式的優勢以及多人之下的影響。透過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如何以科學家的態度面對凡事,以及避免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這本書針對假新聞、後真相、資訊戰的議題進行詳細的解析,深入探討了大腦快思與慢想的機制、大腦認知偏誤的機制以及虛幻真相效應等,並從舅舅是佛洛伊德的公共關係之父愛德華.伯內思和希特勒的角度出發,藉由大量引用美國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這本書不限年齡,值得學齡生一讀。
Thumbnail
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事情似乎不只如此,但歐美個人主義的「現代科學教」告訴我們,要確認所謂的「現實」,就要透過肉體感知到的是否符合正常和健康,若是,那就是真的。嗎? 揭示謊言:參透過去能預見未來? 我們的信念是根據過去經驗所形成的,這些經驗被不斷地釋放到當下,令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