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中年夾縫的人們,是該面對(看似)一成不變的生活、維持必要的安定感?還是能夠遵循本性、放浪地縱情享受?
挪威心理學家芬恩斯卡德魯(Finn Skårderud):「人類血液裡缺乏 0.05% 酒精,好讓自己放鬆且充滿自信!」
在高中任教的四個好友,便藉由在聚會隨口提到的理論,以「實驗」為名做為突破口,佐以酒精的催化,打破日常的藩籬、變得更有創造力,也找回了對於教學的熱情,不再麻木。他們的生活的確變得美好了。
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該問,真的有這麼容易就跳脫既有的生活框架嗎?
很喜歡這部片光影的氛圍,打從片頭開始就有種朦朧微醺感。尤其是(主角)第一人稱的視野,看出去的所有景物都在晃動、時不時過近的臉部特寫,所有畫面看起來卻依然無暇美好,呈現出那是在喝醉喝ㄎㄧㄤ看出去的狀態,卻不是那麼真實的。
這點在中後段的轉折便對比出來了。在某次喝得過頭後,畫面色調一轉為昏暗,此時無聲,喝醉的人們原形畢露,看他們無力的步伐、凌亂的髮、酒精作用呈現暗紅的臉頰、失焦的眼神、蒼白的嘴,還有皺褶不成形的衣裝——啊,這才是真實的樣貌啊。
在酒醒之後,還是要繼續面對現實。而所謂的生活便是由大部分枯燥的日常組成,一旦抽離酒精的濾鏡,乏味的部分就更讓人難以忍受。因此有人試圖「回歸正軌」、有人選擇沉浸在更高濃度的酒精之海中。
四個好友、四種相異階層的生活樣態,也是某種平行宇宙的呈現,或也可以說,都是主角的其中面向。對家庭的嚮往、對愛情的追求,當這些都沒有的時候,還有老狗相伴。在面對酒精帶來的愉悅之誘惑,誰都有可能不小心多了幾% ,並不完全關乎意志堅強與否。
觀影的過程腦海中時不時就冒出來這幾句歌詞,出自老王樂隊的《我還年輕,我還年輕》。藉由填補不足的那 0.05% ,除了是在尋求那種解放理智的感覺、找回未被馴化的衝動本能,我總感覺他們更像是在追尋青春的尾巴、歌頌曾有過的美好。
少年時期飲酒,在挑戰禁忌之外也是因為「脫序」帶來某種程度的暢快;進入社會規範,多數人便會不斷地自我馴化,乖順成一個又一個普通人。
但酒後的那種勇氣和活力其實並沒有消逝,只是沈睡在血液,在劇情設定裡是憑藉酒精,不過其實也不一定非得要靠酒精,放下那些太多太無謂的矜持,或許也可以更享受一點吧?就像是片尾主角沐浴在酒水和陽光之下,隨著音樂節奏邁開步伐,告別之餘也是拋開了世俗枷鎖。
真的很喜歡這一部片,當然麥斯米克森的演繹是令人醉心的,疲憊臉孔下流露的脆弱、眼神中不時透出的天真和無助、盈淚於眶的表演,還有那種彷彿顧慮他人目光而笑的角度,更別提最後終於放開心胸翩翩起舞的姿態,完全讓人拜倒在他的西裝褲底下呀。
跳舞吧、暢飲吧!和青春乾一杯——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