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不能出國,今年連家外面都很危險……
去年被主管推薦去台中清水小旅行,除了他給我的美食地圖,我又另外做了景點功課,結果一直出現關鍵字「裨海紀遊」。實地前往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在拍瀑拉文化基地的咖啡廳坐下,從旁邊書架抽出由台中市政府策劃的台中學叢書系列《海線散步:清水人文地誌學》,有很大篇幅提到清朝郁永河寫的《裨海紀遊》,咖啡廳牆上掛著亦是郁永河《裨海紀遊》關於清水的段落,這本小書的名字就在心底紮下了根。
2020年雄心壯志立下寫十篇書評十篇影評的目標,最後完成率不到三成。平常偏食看小說的我想到要寫讀書心得就有點懶,故事到底有什麼心得好寫的,不就得要親自看過才知道醍醐味在哪嗎?但這本書不一樣,這是一本讓我覺得有介紹之必要的特色遊記。
以前讀過
故事StoryStudio的文史類書籍,像是《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蔡桑說怪》、《表裏日本》……這些與日本或台灣相關的民俗文史書籍,優點是寫法活潑知識量充足,缺點就是為求大眾化,用字太過鄉民而無法把故事的美感提升。我知道這種東西很見人見智,大概我骨子裡還是個嚴肅的人,總覺得用字鄉民化者,對於作者真正想陳述的中心思想會有種兒戲失焦的感覺。題外話,我推崇《大人的日本史》文筆流暢且讓人可以專心投入情境的寫法,所以我曾帶它去日本旅遊,當旅行上的參考讀物。
而《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下稱《裨海紀遊》)也是一本適合帶著旅遊的書,尤其是對比現在和過去的人文風景,極有滄海桑田之感。可是你又不是做研究或是要考試的學生,現代人怎麼會對文言文有興趣呢?別怕!這本書用白話文重新詮釋,輔以生物解說、地理照片、其他文獻的考據和繪圖,讓郁永河的經歷再次生動起來。本文和註解相得益彰,每當讀著他的經歷時我總有畫面,想像著三百年前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裨海紀遊》的時代背景
清領康熙時期,清廷剛從明鄭手上取得台灣沒多久,尚處消極管理的狀態,當時只將台灣以台灣府(台南)為中心,往北為諸羅縣,往南為鳳山縣,其他權力到達不了的「蠻荒地方」政府也無心管轄。當時清廷只想防止海盜勢力或不死心想反清復明的逆黨人士有根據地作亂而已,可以想像當時各原住民部落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較小。此時的外來族群是前去開墾的漢人,為了爭地盤起了不少紛爭,除此之外各族群基本上還算是相安無事地維持貿易往來。
郁永河是誰呢?
郁永河原籍浙江,那個盛產師爺的地方(可參考
紹興師爺)。
喜歡遊歷的郁永河在福建當了三年差,藉公務之便遊遍福建省,唯獨轄內的台灣還沒造訪過。福建正缺製作彈藥的硫磺,聽聞台北北部產硫磺,便藉此機會渡海來台。歷史上幾乎沒有關於郁永河的記載,只能從行文中推測郁永河年約四五十歲,見多識廣且有著開闊心胸。他不因原住民文化不同就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用了很大篇幅批判欺負原住民的社棍(協助原住民和漢人交易的通事,居中利用原住民又顛倒是非)。除此之外,郁永河固然有漢人本位的立場,然而他忠實記錄人文風土,全都是第一手報導,是極有價值的文史研究資料。
他也是個勇敢的人,險惡的台灣海峽是當時很難克服的鬼門關,他堅持冒險完成任務渡海。克服從福建渡海來台灣的種種困難,好不容易從台灣府(台南)走了一個月才到淡水社(北投附近),結果因為北部瘴癘都讓煉硫工匠病倒了大半,甚至有因此失去性命的工人。七月又遇上一兩個颱風來襲,進度大大落後,造成當時財物貨品上的損失,一切可能因此要重來的心理負擔更大。看到這裡,我若是郁永河,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
這本書將《裨海紀遊》原先的上中下三卷用白語文重新演譯,上卷先是詳實記載這場遊歷的起因,接著是他渡過台灣海峽惡名昭彰的黑水溝來到台灣府的經歷和初印象。他紀錄了台灣府的見聞、文化風俗和歷史描述,也寫了一些明鄭對台灣的影響(以當時來說就是時事評論)。
卷中先從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長鞭的四處採買開頭,結果人人勸阻他不要前往雞籠(基隆)、淡水,因為那裡是水土讓人生病的蠻荒之地。聽了這麼多勸諫,帶著任務前來的郁永河只聽取了交通方式的建議-比起搭船不如步行來的穩當。他要前往北部採硫的決心十分堅定,於是帶著工匠,僱用了原住民的牛車,一路北上。這個團隊每經過一社就換一批熟知路程的原住民,走了二十天終於到淡水。這期間並不順利,在現在台中清水一帶由於溪水暴漲難以過河,便在帕瀑拉社停留了幾日。也因為這段經歷,讓我在三百年後的清水認識了郁永河。
卷下細細描述了他的採硫過程,如前所述,這期間遇過兩次颱風,工匠也因水土不服紛大病,讓他不得不再換批人手。他堅持在此留下直到完成任務,連夜裡見到的磷火(鬼火)也見怪不怪。郁永河在淡水社足足待了半年多,後來回到福建後有緣再見熟悉的景物,免不了一陣感慨。
台灣再發現
書裡除了對平埔族風俗的描寫非常深刻,還有幾個我原本只有概念,在閱讀之後特別印象深刻的幾點。
1.康熙台北湖:一直知道台北以前是湖,所以位在台北盆地南邊的家鄉後山還留有白色砂質土壤,但我一直以為所謂的台北湖只存在有恐龍存在的時期。我在註釋裡讀到「康熙台北湖」,原來康熙時期曾經發生地震讓台北地層下陷,當時短暫成為沼澤。這一點在郁永河的遊記裡也有忠實呈現。
2.黑水溝:以前學歷史只有空洞地學到先民們渡過黑水溝是很可怕的事,但窮比死更可怕。然而黑水溝是什麼呢?台灣海峽並不深,課本上寫著深度約50米至150米,我的想像是如「水溝」一樣由板塊擠壓造成的深溝。不求深解的我誤會了十幾年,黑水溝原來是黑潮支流!是由於這一條海流的流速甚快,夾帶了豐富浮游和雜質,在陽光反射下顏色較其他海水色深,故稱為黑水溝。郁水河描述了船家渡海的緊張感,還丟了紙錢下去祈求平安渡過,都顯見當時先民對黑水溝的心理恐懼及延伸出來的海神信仰。還有關於「夜晚拍打水面可以看到點點閃光」的描述(這是藻類引起的現象),這一段簡直是老人郁永河的奇幻漂流,很夢幻。
有圖為證 台灣海峽真的有黑水溝(新頭殼newtalk)
3.刺竹城牆:台灣各地現在留有的古城牆,大多是紅磚堆疊出來堅固的城牆,我們對於「城牆」的想像大抵如此。然而在郁永河所處的的三百年前,清廷消極治理的年代裡材料不易取得,又考慮到建有城牆的領地若被反清勢力攻佔,軍隊支援不足的狀況下反而很難拿回,因此當時有人建議種刺竹當城牆。當時民間已有很多墾民會在靠近山邊種植刺竹當圍籬,以防範山上的原住民,尤其刺竹的生態習性喜歡長得緊密、枝幹長滿堅硬的刺,很適合用來阻絕外患,於是以竹當城圍便成為當時最佳選擇。至今台灣仍有不少地方叫「竹圍」,即反應以前以竹當牆的現象。
很多資訊其實現在都可隨便google的到,找個資料交叉徵引如此方便。郁永河紀錄下來的內容在考據之後可以發現許多錯誤,都已在這本書裡徵引其他研究專家的資料特別加註提醒讀者。然而想想郁永河所處的年代,以他一人之姿,還能寫出含有如此龐大資訊量的遊記實屬難得,即使是名不經傳的小小師爺腹中墨水也不簡單。
現在從台南到台北可以選擇各種交通方式,不用一個早上就能到達,就算要步行,交通路線四通八達,也不用走上二十天這麼久,更不用擔心餓肚子或是被出草。這本小書彷若帶讀者進入時光隧道,讓我們能得以窺見三百年前的台灣,想像祖先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生活著。
在家的時間很無聊,何不與郁永河來場時空旅行呢?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
ISBN:9789861330198
頁數:248
出版社:圓神
原著:郁永河
譯註:楊龢之
出版日期:200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