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導色為藝術家藍色,人格顏色是愛麗絲藍。我是 INFJ 諮詢師。我的人生角色是 6/2,投射者、二分人、直覺型權威。我的興趣代碼為 AS。
我想有做過顏色性格測驗、MBTI 測驗、人類圖、Holland 興趣測驗的朋友並不會對其中的詞感到陌生。(註:人類圖不是一種心理測驗)
最近,臺灣的社群出現了一個新遊戲:性格主導色測驗。受測者回答完音樂情境問題後,會得到自己的主導色結果,還有相應的性格描述、誰受你吸引、該遠離誰。它和幾個月前也爆紅一時的「韓國顏色心理測驗」很像,然而後者看起來比前者可信一點,因為我至少能辨識出這碗新湯裡面的藥是 MBTI 人格測驗。
這些測驗很有趣、受人喜歡,不只是因為它有鮮活的包裝,更是因為它能回答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探詢的「我是誰」問題。我想極少數人才能真正把自己看得透徹,絕大部分的人(包括我)都對自我保持著一份比他人多一點、仍然模糊未知的認識,因此能回答「我是誰」的工具便受到青睞。
那麼,當我知道性格上會厭拒並避免衝突時,我是不是無法勝任需要溝通技巧和衝突解決能力的工作?妹妹跑來我房間,說她的 G 中心沒有定義,是不是這一生就注定迷茫沒有方向?我不禁好奇,會不會有些人在知道這些測驗結果後,不知不覺被結果的描述束縛,形成定型心態的自我暗示。
什麼是定型心態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Dweck 在著作《心態致勝》這本書中介紹她在心態(mindset)上的研究。經過長年的研究,她發現人會擁有兩種心態:「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擁有定型心態的人傾向認為自己是哪一類型的人,即使可以改變做事情的方法,本質卻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也可能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型,但他們相信不管怎樣都有辦法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儘管 MBTI 測驗存在許多爭議,但我還是挺相信我是 INFJ 。不只是相信,或許還帶點喜歡和驕傲。我的確偏好安靜的個人時間、聆聽多於說話、憑自己的喜好做事、重視和諧、對文字敏感⋯⋯。當我知道得越多時,行為模式有可能被限制在這個框架中。假如我跟一個人起衝突,我會感到緊張、傾向迴避,事後告訴自己「我了解,我就是這樣啊」,這樣的話大概就真的學不會化解衝突。但若轉換成成長心態,想法就會是「我要怎麼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對方基於什麼原因跟我辯論」等,我便能開始學習怎麼以更好的方式結束衝突。
現在看到任何測驗工具的結果時,我會開始警覺,注意文字的魔力,每一個字都可能成為自我暗示。
怎麼看待測驗工具的結果
不論你只是出於好奇,抱著有趣的心情玩心理測驗,還是認真地想要解析性格中的一部份。我都會建議你把以下三點提醒放在心中:
- 測驗結果是否有效仰賴專業施測者的解釋。
很重要!所以放在第一點。現在不少測驗工具都可在線上免費取得,個人在測驗後獨自詮釋結果的敘述。然而,若你希望一項工具能帶來有效的正向回饋,還需要有專業人員從旁協助,與你一同找出看得見的以及看不見的地方。
- 測驗結果只反映最近到當下的狀態。
除了看出生時間和地點的人類圖外,每個人在不同時間點做同一份測驗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測驗可能找到最原始、最長久不變的你,也可能找到有了新的經驗、新的歷練的你。
- 任何測驗工具的結果都不能完整定義你。
拿電腦來比喻,這些測驗工具能讓你知道系統的原始版本,但並不會阻礙你持續更新。
我會記得我目前是 INFJ 諮詢師,我是投射者。我知道我可能具備的性格特質、有哪些長處和短處,還有自己的人生策略。但那都不是全部的我,所有工具的結果描述描述疊疊加加都不等於完整的我。我覺得自己能接受原本的模樣,同時也在這些基礎上,持續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人的一切是很複雜的,它可能是我們窮盡一生也無法完全解開的謎團。正因為它是個大謎團,當我們在名為「自我」的地城迷宮中探索時,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